紐約時間10月2日中午12點左右,紐約大學一名18歲的一年級本科中國留學生跳軌自殺。
事發非常突然,據警方表示,此前,他還正和人通電話。地鐵L線向北行駛的列車駛入站臺進站時,他突然俯身從月臺跳入軌道,被正在行駛的列車猛烈撞擊當場身亡。
紐約大學發言人貝克曼(John Beckman)2日發表了聲明,稱紐約大學有豐富的學生心理輔導資源,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他說,校方鼓勵學生注意釋放壓力、排解消極情緒,並提醒學生多關心周圍的同學,要互相幫助。
不僅是中國學生,學生壓力過大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了。
英國分析師發現,在2015年英國在134名學生自殺身亡的破記錄的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特別是本科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英國皇家精神病學院的發言人馬克·薩爾特(Mark Salter)表示,在過去的十年裡,學生的自殺數字幾乎翻了一番。
IPPR智能庫在一項研究中揭示了英國大學心理健康危機的發展規模。它顯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人數在未來10年會增加五倍。這個數據,不僅是每位父母,也讓學校深感擔憂。
所以,現在國外各大院校都開始關注學生減壓方面的問題。正像紐約大學等發言人貝克曼發表聲明中說的那樣,許多學校成立了wellbeing社區。(給需要的學生以安慰、關懷的學校社區組織)
甚至,這種以聊天、加活動的給學生減壓、減負的方式,在有些小學就已經開始了。
幾個月前,在英國上小學一年級的五歲的兒子從學校帶回來一封信。無知的我看到那封信時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荒唐!那封信講的是學生最近將會開展一項活動。將會有一批專業的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到學校,來對學生做心理方面的聊天測試。上面列了好幾項,有針對父母有去世或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的;有針對孩子自身得重病或殘疾的孩子的;還有針對學習或者處理朋友關係給孩子造成困惑和壓力的等等。家長根據情況給孩子在其中選擇一到兩項。
我剛開始,覺得完全沒必要,因為,我覺得孩子現在還小,一個星期就一次幾分鐘之內就能完成的作業,哪有什麼壓力!就準備不填回執,放棄參加活動。後來問了其他家長,有家長填了學習減壓和朋友之間溝通這一項。我想,好吧!似乎也只有這一項是比較適合的了。
直到有一天,一個小小的場景使我突然領悟到這項活動的意義了。
兒子班上組織孩子到戶外的森林學習上課,學校歡迎有時間的家長一同前往。在班上等車來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班上個頭最小的小女孩走到兒子的老師面前說:「Ms Savege, 我媽媽今天不能來跟我一起去,我很傷心。」 老師一下把她攬在懷裡說:「噢!親愛的!我來抱抱你怎麼樣?」說完,把小女孩抱坐在自己的腿上,右手攬著小女孩,左右滑動著電腦滑鼠繼續進行點名。
看到這個場景,我突然意識到此前那個活動一點也不荒唐,它是在從小培養孩子遇到不開心或者難過時,學會找人傾訴,從而打開自己的心結。
這個場景,看到的不僅這一次。就在昨天下午放學,到辦公室去找兒子忘在學校的校服時,一位8、9歲的女孩因放學後沒被媽媽接走,而感到孤單,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得到了諮詢室的工作人員的擁抱和安慰。
由此看來,從小培養孩子學會找人求助、傾訴的方式來緩解和調解自身內在的壓抑的情緒是非常有必要的。
據女兒講,她在上初中和高中學校也有負責孩子思想健康方面的導師。如果孩子願意,隨時可以找他們聊天。他們對於聊天的內容是絕對保密的,甚至對父母。
英國從小學就開始著手培養孩子自我減壓的意識,初中、高中以及大學已經在政府的支持下,有相關知識的專業人士通過聊天的溝通方式,對學生的思想方面的壓力進行疏導。
可以說,在給學生思想減壓這方面,英國算是走在相當前衛的。即便是這樣,還是存在不少學生因壓力過大自殺的悲劇發生。那麼,我們中國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相信,很多人從看到的新聞中不難發現,很多在國外發生的大學生自殺現象中,中國留學生佔多數。
我在一篇稿子中看到說,在耶魯大學在關於抑鬱症的調查中,中國留學生有抑鬱傾向的高達45%而美國本土學生是13%。
本人認為,這巨大的壓力是來自多方面的,有來自社會的未來就業方面的,學生之間競爭之下的,還有無法逃避的自身學業方面的等等。這些壓力不僅是對中國學生,對其他國家的學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為什麼耶魯大學的調查會是這樣一個結果呢?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在應對壓力方面和國外的孩子有如此大的差別呢!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面是不是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呢?
很多國內家長,從小給孩子報這興趣班,那興趣班。實際上,從小就在給孩子加壓。但是給孩子加壓的同時,你有沒有教孩子怎樣釋放壓力呢?難道對孩子說聲:你真棒!就能解決問題嗎?這樣只能從小給孩子一個感覺:我在爸媽眼裡是最棒的,所以我不能讓他們失望,不能讓他們看到我不行。
那麼對於這些不可避免的壓力,僅靠學校能不能夠避免我們的孩子不受傷害呢?
紐約大學發言人貝克曼的聲明和及中國留學生的跳軌自殺已經給出了答案,是不能避免的。
最能幫到我們的孩子,能救我們的孩子的人就是我們做父母的。
很多中國父母對孩子寄予過高的希望,不惜花掉多年積攢的積蓄送孩子到國外留學。由於一下處於完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文化,孩子不能適應,這只是一方面。
最主要的壓力還是來自於學習的壓力。提到大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對論文的恐懼症。從幾千字的小論文到幾萬字的大論文,那都是在把一個人的最大的潛力給挖掘出來。也可以說是把一個人逼到極限。
由於,很多父母根本不能體會到孩子的感受,總是告訴孩子要忍一忍,只有努力,你一定能行的!根本沒想的孩子大腦裡的那根弦已經繃到頻臨崩塌的邊緣。
別說,看調查報告了。僅是從認識的人那裡就聽說好幾起孩子到英國讀書得抑鬱症的。幾個月前,朋友打電話說女兒的情緒不太對,最近,好久不打電話,他們夫妻倆不放心,給女兒打電話,一打電話女兒就發脾氣,說學習壓力大。讓爸媽不要給她打電話。朋友問該怎麼辦?
聽說後,我也挺擔心。告訴朋友,做好讓孩子放棄的準備。先勸孩子休學半年,並告訴孩子。不行咱不讀了。讓孩子知道,父母來說她才是最重要的。
後來,孩子回去沒多久,又回到了學校。同學說,現在好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發脾氣了。回學校也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有時勸孩子放棄,不僅是在把孩子拉回到自己身邊。同時讓孩子明白,孩子才是父母心目中最重要的。即使孩子再艱難,也不會做出傷害自己,讓父母傷心的舉動。而孩子還是會繼續努力,會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拼搏。
就在今年的6月,即將要升13年級(相當於國內的高三)女兒也經歷了一場考試,雖然不是高考。但這次的考試成績直接影響到報考的大學。因為,這次考試成績決定她是否有資格報考她想要上的大學。而報名要提前一年進行。明年的高考決定了你報考的大學錄不錄取。所以,兩次考試都很重要。
那次考試進行了四天。臨近考試前的幾天,突然發現坐在我身邊的女兒在抹眼淚。我吃了一驚,問她怎麼了?她哭著說:「媽媽,我要是這次考試考得不好怎麼辦?」
我心裡一揪,問:「你就是因為這個哭?如果考不好就考不好唄!能怎麼辦呀!」
女兒眼淚汪汪地接著說:「考不好,我就上不了好的大學。」
我的眼睛也開始模糊了。連忙站起來,把她攬在懷裡說:「看到你這樣,我知道你在努力,我很高興,上不了好大學,也沒關係的!我和爸爸都想好了。如果你考不上好大學,我們將來送你多去幾個國家去讀書,讀書不是最終目的,讓你多增長點見識。」
我為女兒擦乾眼淚說:「傻瓜,你記住,你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讀書讓你那麼不開心,我寧願你不去讀那好的大學。」
那些我和老公商量好的,老公讓我不要那麼早告訴女兒。可是,看到女兒為考試擔心成這樣,現在不說更待何時!我不知道這些話對女兒的考試有沒起到負面的作用,讓她從此認為考試無所謂。但我知道,我把女兒拉到了我身邊。同時,她表現得沒那麼焦慮了。
不久後的一天,她在學校給我發簡訊,說:「媽媽,我的成績出來了,是ABB(這是三門課的考試成績)這說明達到了她想報考的大學的成績,華威大學和UCL兩個學校的歷史考古專業。
這兩個實例可以說是我親身的經歷。發現,當父母讓孩子放棄時,其實我們的孩子並沒真正的放棄。而是,讓他們走出了焦慮的陰影,逃出了看不見摸不著的惡魔之手。
所以,我想奉勸當父母的一句,在發現孩子情緒不對時,及時勸孩子放棄。告訴孩子,她/他在我們心中才是最重要的,即便是孩子真的放棄了,出國留學的錢白費了,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們保全了孩子。沒有了孩子,一切都是空談。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