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央視新聞的報導,近日,我軍駐藏部隊的運輸車隊趕在寒冬來臨之前,歷時兩個月將最後一批多達千噸的物資順利送達邊防區,至此我邊防軍已經收到充足的過冬物資。此外早在一個多月前,我軍邊境的保溫宿舍就已經建設完善,而且新式保暖軍裝也分發到位,因此這個冬天對於我邊防戰士而言恐怕「不太冷」,不過對於另一邊來說,恐怕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
此前印媒報導稱,因為高原寒冬襲來,導致印軍內部出現大量傷病情況,一些重症患者不得不依靠空運送到南方治療,因此前線不僅禦寒物資缺乏,醫療物資同樣緊缺。很明顯看出,印軍現在的後勤狀況已經很是吃緊了。雖然說印軍沒有得到很多的物資支援,不過美國人會用嘴來支援他們。
近日,美國國會委員會的報告妄言:中印兩軍今年6月份在加勒萬河谷的衝突,是中方的有意預謀。而美國人給出的理由是,中國事先在這個地區集結了1000名士兵,因此在衝突中佔了優勢。不得不說,這邏輯就有點「感人」了。且不說明顯是印軍先挑事,在自己的邊境內派遣邊防軍駐守,這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怎麼到中國這就是有意預謀了呢?
不僅如此,美國人還強行給自己「加戲」,稱中方之所以要挑起中印邊境爭端,一方面是要阻止印度在邊境搞基建,另一方面是在警告印度不要與美國越走越近。現在看到中國這邊把邊防戰士的後勤都已經安排妥當了,反觀印度這邊還是顯得倉促,印軍被凍得不行,美國人怕是要高呼:我就說中國早就有預謀了吧。
多年來,我軍在經歷的大大小小戰鬥中總結出一條經驗,那就是:「戰備千萬條,後勤第一條」,之所以我軍能迅速建立起後勤保障通道,就是因為我們擅長在鬥爭中總結經驗。就拿1962年的那場戰爭來說,雖然那場軍事衝突以我軍完勝告終,不過我們依舊在其中看到了一些問題所在,最主要是就是後勤的問題。
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的基礎建設還比較落後,尤其是對於西南邊境更是如此。在戰爭開始前,我軍就已經認識到我們當時在西藏建立的後勤保障設施是無力維持一場持久性的戰爭,因此我軍當時採取「速戰速決,打贏就撤」的戰略一方面是趁著美蘇為「古巴飛彈危機」鬧得不可開交,不能及時介入的當口,另一方面也是我軍後勤跟不上的無奈選擇。
1962年戰爭之後,我們意識到西南今後的一個情況,因此開始大規模修建基礎設施:一條條公路穿過無人區,一座座高原機場連接內地航線,我們還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鐵路。而這就是我們之後能進行快速後勤動員的保障。
不過印度方面,顯然沒有學到當年的教訓,儘管美國人幫他們「叫喚」,但現實情況就是印軍難以熬過冬季,大面積非戰鬥減員不可避免,即使他們叫得再大聲,又有什麼用呢?(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