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楊清風(左二)在獨立出行訓練課上為學員演示使用揮手法過馬路(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新華社上海8月19日電(記者何曦悅)用腳底感受斑馬線與路面材質的區別,車輛穿梭的呼嘯聲不絕於耳,23歲的陳慧嫻終於下定決心,揮著手昂著頭通過了馬路。
這極為平常的幾步,卻是陳慧嫻人生中的重要一步:作為即將步入大學的視障人士,這是她第一次獨自過馬路。
16日,陳慧嫻和19位視障同學一起在上海完成了為期一周的訓練,順利拿到第三屆金盲杖·視障大學生預科班的結業證書,這是上海有人公益基金會和聲波殘障社會服務中心為視障準大學生們組織的公益訓練營,通過獨立出行、電腦培訓、人際交往等課程內容,為剛參加完高考的視障學生們獨立邁入大學生活打下基礎。
來自安徽的昂子喻患有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今年第二次參加高考。對上次高考成績不滿意的他背水一戰,最終獲得了635分的好成績,超過安徽理科一本線120分。
學員陳慧嫻(右)在公園裡進行出行訓練時撫摸路旁的青草(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順利邁過高考大關,昂子喻面臨著人生下一階段的挑戰:他希望能去北京讀大學,這意味著他獨立生活的開始。
為了能和普通學生一起參加高考,昂子喻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是別人的數倍,基本沒時間使用電腦和手機。這也是不少視障學生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在踏入大學前,要學會用科技輔助學習和生活。
在預科班裡,學生們不僅會學到基本的辦公軟體操作,還能在獨立出行訓練中學會使用手機導航、公交軟體和電子支付等。
陳慧嫻今年順利考入北京聯合大學。這次的預科班訓練中,她經歷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使用盲杖,第一次獨立過馬路,第一次獨自去商場……
金盲杖視障培訓品牌創始人楊青風說,很多盲人學生都和陳慧嫻一樣,在盲校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成長,被身邊的老師和親朋照顧保護著,連盲杖都不需要。但是進入大學校園,他們不僅要面對廣闊的生活空間,還要學會和視力正常的普通同學相處,有眾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複雜任務。
學員們在閉營儀式上接受祝福(8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您好,請問通往地下二層的電梯該怎麼走?」商場訓練任務開始後不久,陳慧嫻滿懷期待詢問路人,直到十幾秒後她才失落地意識到,對方早已匆匆走遠了。「那一瞬間心裡覺得非常委屈。」
但很快,不少熱心路人的指引和幫助又讓她重拾信心。訓練結束後,她還總結出了一套如何在商場中記住路徑的經驗。
「萬事開頭難,進入大學以後,我想我每周末都會到處走走,還想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陳慧嫻說。
楊青風認為,對視障人士來說,獨立出行的能力並不僅為了生活方便,更是獨立思想的起點。「只有自主完成生活和工作任務、掌控自己的世界,才能不依附於別人,真正實現人格和價值觀的獨立。」
在中國,視障群體有超過1700萬人,其中23.5%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據楊青風介紹,今年全國考入大學的視障學生僅有200餘人。「我們願意付出最大的努力,為他們順利走入大學校園做好準備。」
學員陳慧嫻(右)在閉營儀式上手拿證書與志願者聊天(8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告別訓練營,這些準大學生們都在規劃著自己今後精彩的人生。考入北京聯合大學的朱磊有一個相聲夢。「雖然和其他相聲演員相比,我缺少了和觀眾的眼神交流,但是我能通過聽覺感受觀眾反應去彌補,通過表情和肢體去表達。」朱磊說。
已經舉辦了三屆的視障大學生預科班仍在不斷更新優化中。楊青風說,今年在課程中加入了一些職業規劃、國際時事類的通識教育,未來還希望能夠持續追蹤視障大學生入學後的生活狀態,並嘗試組織視障人士與普通人一同出行的旅行團,讓人們更深刻地了解視障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