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太厲害:"類大腦"複雜度不斷增強 能產生意識-人造,大腦,科學...

2020-12-25 快科技

美劇《西部世界》第二季引發了人們對人類定義的思考。但這個問題本身並不新鮮,科幻小說中就常有科學家研究出具有人類特徵、但又不是人類的生物。

而此類研究常常引發倫理爭議:這些實驗對象究竟是動物還是人工智慧?去年五月,一群生物倫理學家、律師、神經科學家、遺傳學家、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齊聚一堂,探討實驗室中培育的「類大腦」是否也存在這一問題。這些類大腦可能是人類或動物細胞培育的嵌合體,或人類腦組織切片。那麼,這些人造組織能否產生意識、且值得我們去保護呢?

類大腦的意義

要想了解並治療困擾人類的複雜腦部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自閉症、抑鬱症等,合適的研究模型必不可少,並且必須精確反映大腦原貌。但隨著這些模型越來越接近真實大腦(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們引發的問題嚴重限制了其用途。

既然精神與心理疾病使患者痛苦不堪,在研究中使用活躍的人類神經組織是否合乎道德?如果我們培育出了擁有意識的類大腦,使用它們是否會違反道德倫理?

類大腦的培育方法和其它類器官大體相同,如類眼、腸道、肝臟和腎臟等。科學家在特定條件下培育多功能幹細胞,使其分化成特定細胞類型。例如在培育類大腦時,我們可以使其具備特定腦區的功能。各腦區甚至能夠以有限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這些立體類大腦中包含不同類型的細胞,研究意義無疑比培養皿中一團完全相同的細胞重要得多。

類大腦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去年,一所哈佛大學實驗室用光線照射一處由視網膜細胞與腦細胞共同形成的腦區時,記錄到了神經活動,說明該類大腦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這當然不能與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相提並論,但也算一次重大進步。

此外,研究人員還培育出了嵌合體,將人類腦細胞植入動物(通常為小鼠)大腦中。當然,這些腦細胞是從多功能幹細胞培育而來的,並非從人類身上採集。這也為研究帕金森症候群等大腦疾病提供了更具生理意義的研究模型。向小鼠大腦中植入人類膠質細胞後,小鼠的學習能力有所提升。

齧齒動物體型較小,人腦細胞的發育空間受限,但顯然對小鼠產生了影響。「對於這些人獸嵌合體,我們應該綜合考慮風險、收益、不同人群的敏感度等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研究人員表示,「如可以培養哪些類型的嵌合體、或者培育嵌合體是否會導致動物『人獸不分』等等。」

知覺與意識

假如這些實驗產物有了知覺,能感受到快樂或疼痛,可以形成記憶,或者產生某種自我意識,將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又如何才能判定它們是否具有這些能力呢?通常用於識別意識的腦電圖在嬰兒身上就不適用,而他們顯然是具有意識的人類,所以該技術對類大腦而言可能也行不通。

科學家研究人腦組織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已具備了操縱腦組織、激發特定神經元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用該技術從一片腦組織中提取出某人的記憶,在法律和倫理上該如何應對?屆時,捐獻器官同意書可能會加入新的條款。既然該技術在組織捐獻者死亡後仍可發揮一定作用,腦死亡的定義又是否會隨之發生改變?

1975年,遺傳工程學家在阿西洛馬會議上制定了重組DNA的使用規則。如今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則建議開始對人工智慧實施監管。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神經科學家具有高瞻遠矚的精神,願意提前制定倫理準則。等相關技術真正問世時,至少有機會以負責任的方式得到運用。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意識的根源並不產生自大腦,而是高緯度宇宙的映射
    那個時期的科學家們發現,基於人腦生理學基礎所產生的「意識」這種東西,雖然在客觀上不能影響周圍的自然物質,卻可以在量子層面的存在上影響它自己。許多的量子過程本身,往往由客觀的「意識」認知來決定它的結果,意識認為它是某個樣子,它就會呈現某個樣子。顯然,這與傳統的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大相逕庭!
  • 大腦是如何產生意識的?可能是靠「猜」
    太長不看版總結:人腦是如何產生意識的?作者認為我們的大腦在感知外界事物時,會預先產生預測,這樣的預測與感知到的信息結合到一起,形成了感知意識。換句話說,不是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而是「我猜故我在」(I predict therefore I am)。
  • 意識是種獨特的物質嗎?它和大腦有什麼聯繫?聽聽科學家的解釋!
    人的大腦如何產生意識?意識是虛擬的物質嗎?兩者有什麼關聯?在科學界有眾多謎題,比如人類的大腦和意識有什麼關係、人死後身體中的意識會不會消失,伴隨著這些謎題,人類科技一步步進步,希望有一天能解開這些問題。
  • 腦科學日報:褪黑激素或可增強大腦記憶!「冷漠」可預示大腦痴呆
    Bang團隊利用ipsC產生幾種類型的腦細胞以及大腦類器官,然後用SARS-CoV-2感染它們。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主要感染一種叫做脈絡叢上皮細胞的腦細胞類型,它基本上避開了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脈絡叢是血腦屏障的一個特殊部分,它控制什麼可以進入人類大腦,並產生腦脊液。
  • 為何睡覺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亂七八糟的夢?科學家:或與記憶有關
    相信在我們睡眠過程中都會遇到過這種經歷,就是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大腦卻能夠浮現出有意識狀態下的場景,有時候還會被這種場景被驚醒,這就是夢境,每個人都經歷過做夢,有的人經常美夢,有的人卻經常做噩夢,夢境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目前存在兩個說法。
  •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這一進步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早期的大腦發育。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部分原因是難以獲得用於分析的胎兒組織樣本,並且幾乎不可能在子宮內檢查胎兒。許多研究人員對這些「類器官」的前景感到興奮,這些「類器官」在作為3D培養物生長時,可以發展出一些在大腦中看到的複雜結構。但該技術也提出了關於創造可以發展意識的微型器官的倫理問題。
  • ...人工智慧:與其坐等認知科學家「猜謎」,不如直接繪製大腦結構圖譜
    「理解大腦智能」,即發現「意識的生物學基礎」 [2],這是人類面臨的最重大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包括「中國腦計劃」在內的各國腦計劃關注的最重大的問題。但是,對這個問題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多少年能解決?樂觀的腦科學家認為需要數百年,悲觀的腦科學家認為永遠解決不了,因為解決之日就是腦科學終結之時。
  • 人類的意識是什麼?它不止與大腦有關,我們一直都低估了!
    人類的意識是什麼?它不止與大腦有關,我們一直都低估了!人體中最特殊的器官,非大腦莫屬了,大腦具備獨一無二的智慧,能夠分辨事物的好與壞,還能產生意識,這就是人類與其他動植物之間的不同。意識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準確的定義,我們根本不知道意識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它的存在到底有何意義?有一個問題困擾著科學家多年,人死後意識會不會隨之消失呢?這些謎題充滿著神秘色彩,激勵著科學家不斷找尋答案。
  • 「自我意識」產生或與大腦前額葉相關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原野課題組和胡新天課題組發現了靈長類大腦前額葉背側部涉及和「自我」相關的信息處理,這可能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神經基礎。
  • 意識是一種物質嗎?人類大腦到底是怎麼產生意識的?
    隨著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強大,對於我們自身的研究也是越發的深入了,然而不管我們的科學如何的發展,對於人的意識卻很少有人能夠解釋,那麼人類的大腦到底是如何產生意識的呢?其實關於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在早前的時候就有不少人進行過研究,甚至在20世紀的時候還被許多人認為,這是一項禁忌課題,它並不屬於科學研究的範疇,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這樣的限制,但對於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卻依然沒有完美的定論很多研究人員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認為只要能夠了解了大腦的工作原理,那麼意識是如何誕生的也就不攻自破了,然而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成功
  • 大腦認知能力獲突破進展!《科學》發現促進大腦發育期間的關鍵細胞器
    作為在10億年前細胞中不斷進化的小型細胞器,線粒體或許對於人類進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對於需要能量維持正常功能的大腦。 8月14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Flanders生物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線粒體或能在大腦發育期間調節關鍵的事件,即如何調節神經幹細胞轉變為神經細胞。
  • 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這3點就夠了
    作為腦科學領域的專家,洪蘭說:「激活大腦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閱讀和遊戲」。如果家長能懂一些腦科學知識,在養娃的路上將會少花很多冤枉錢,也更加輕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父母科學的育兒意識,少走一些育兒彎路,更好的塑造孩子的品行,這才是孩子未來與別人拉開鴻溝的底層能力
  • 科學家揭開大腦快速學習的秘密
    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 此次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Earl Miller,在6月12日出版的《神經元》(Neuron) 雜誌上發表論文:「研究發現了前額葉皮質和紋狀體在學習中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這在以前從未見過。類別學習使得這兩個不同區域間相互作用產生新的節奏型功能性迴路,這個新概念對系統神經學很重要。」
  • 靈魂拷問:實驗室創造出的大腦會有意識嗎?
    有些人甚至認為,嘗試在任何一種實驗室維護的大腦中識別意識都是徒勞的。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神經學家Steven Laureys說:「鑑於我們不了解意識,我們根本不可能說出這些腦細胞束能思考或感知什麼。」他率先對植物人進行了一些基於成像的意識測量。「我們不應該太自大。」他說,應該非常謹慎地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 了解大腦運作方式,科學優化大腦分工區,才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關鍵
    為此父母開始著急,都希望能找到科學的方法提升學習效率,希望孩子擁有一個「最強大腦」。人在出生以後,大腦會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大腦所能接受到的信息是不同的。當學習的信息輸入到大腦後,會自行進行學習記憶,形成經驗的積累,再反過來促進大腦的思維能力。大腦功能和結構也會進行變化,這是一個不斷周而復始的動態過程。
  • 腦科學與養育 | 手掌中的大腦
    講師班的小夥伴們學習後,因為都有實踐的任務,我也會推薦大家去閱讀丹尼爾.西格爾的腦科學三部曲 ——《全腦教養法》、《由內而外的教養》、《第六感》,一個把腦科學專業知識講得這麼平易近人的科學家,實在值得感恩。當然,在兒童班上,我嘗試過N種方式給孩子們講解大腦結構,請相信,他們真的都能聽懂。
  • 大社交網絡下的網際網路大腦如何發展
    同時另一方面,人腦至少在數萬年以前就已經進化出所有的網際網路功能,不斷發展的網際網路將幫助神經學科學家揭開大腦的秘密。科學實驗將證明大腦中也經擁有Google一樣的搜尋引擎,Facebook一樣的SNS系統,IPv4一樣的地址編碼系統,思科一樣的路由系統。網際網路時代科技與腦科學越來越緊密,開展」大腦」計劃正在成為未來趨勢。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網際網路與腦科學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 腦科學日報:繞過眼睛,大腦植入視覺!當大腦遭遇「運輸故障」……
    1,《科學》:植入視覺!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人類治癒失明僅一步之遙來源:學術頭條腦部刺激產生人造視覺近日,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 (NIN) 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通過在大腦視覺皮層中植入新開發的高解析度電極,可以使受試猴子大腦中出現人工植入的視覺形狀和知覺。
  • 大腦只是意識的翻譯器,而意識或是迷惑世人的罪魁禍首
    人類從猿猴到現在經過了上百萬年的演變,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對於自身的研究任然沒有達到全知的狀態,其中包括大腦DNA等等,但其中最神奇的要說意識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靈魂這也是人類從進化之初能統治地球的根本,意識它很奇妙,它可以讓人思考,讓人預知一些事情,甚至還有傳說可以隔空取物靠的就是意識產生的念力
  • 物理評論快報(PRL)刊文揭示大腦功能多樣性的起源
    在今年7月份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一項工作中,科學家們將焦點聚集在大腦結構和動力學兩個方面的協同作用,揭示了大腦功能性分離與整合產生的新機理:大腦網絡結構的層次連接特性和動力學的自組織臨界態,共同作用,使得腦功能多樣性趨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