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規模最大的苗族村寨(貴州西江千戶苗寨)距離國內最大的侗族村寨(貴州肇興侗寨)只有二百多公裡,巧合的是,這兩個少數民族風情最濃鬱的區域,都已有15~20年左右的旅遊發展經驗。但顯然西江千戶苗寨要比黎平肇興侗寨更成功一些,無論是旅遊開發,還是知名度,或者美譽度,前者都要更勝一籌。
我們從貴州省的黔東南州雷山縣駕車出發,經過凱裡市、丹寨縣、榕江縣,只花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就到了黎平縣的肇興侗寨。其實,從貴陽或桂林方向來的遊客搭乘動車只要一個小時上下就可以到從江,下車搭個小巴,十幾分鐘就能到肇興侗寨。讓我們意外的是,肇興侗寨的規模真的非常大,看旅遊區的介紹說有18萬平方米,截止2012年的數據顯示,肇興侗寨的居民約有6000多人,目前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侗族村寨,有著「侗鄉第一寨」的美譽。
遊客的汽車只能停在侗寨外面的停車場。步行過了風雨橋,發現寨子的主街上都是賣旅遊紀念品的小商店,其他古鎮的差別不大,這多少讓人有幾分失落。忽然,在這些簇新的吊腳樓中出現一座「寶塔」建築,雖有些朽敗,但氣勢猶存,旁邊是飄著綠色浮萍的池塘和花橋。這種寶塔建築在侗族的寨子裡被稱為「鼓樓」。一座侗寨無論大小,「標配」都有一座鼓樓、戲臺和花橋。
在肇興侗寨裡有五座鼓樓,也就是五個寨子。鼓樓取名分別為:仁、義、禮、智、信,我們剛看到的是「信團鼓樓」。雖然叫鼓樓,但裡面卻沒有鼓,據說以前寨老發布公告都是靠擊鼓召集鄉鄰。這裡有個圓形的池子,節日裡池子點燃篝火,男男女女就圍著篝火唱歌跳舞。
肇興侗寨在山腳下,被山上流下來的溪水環繞。越往村頭走,地勢越高,水勢越盛,街也窄了。臨河沿的吊腳樓外建有迴廊,走累了,可以坐在長凳上歇腳。走了幾個來回,總見有人在一個把角處的迴廊上當街擺桌吃飯,挺熱鬧,過客都忍不住瞟上幾眼,食客也不以為意。一問之下,才知道店家的店面小,在街面,臨著水、吹著風吃飯倒也舒坦。零散的遊客可以和店家搭幫入夥,一桌同食,只交個份兒錢就行,這在肇興也算獨一家。
老闆娘四十開外,女兒唐玉蓉在貴陽讀書,小姑娘活潑、健談,樂於向客人介紹侗族文化,興致所至,還會唱幾句侗族的祝酒歌。多年前肇興還未開發時,光顧此地的遊客多是外國人,有時幾家人拉著一個客人回家吃飯,現在已看不到這種情景了。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肇興侗寨的居民不僅喜歡聚會聊天,而且無論是生產勞作,還是吃飯喝酒、或者看演出,都是露天進行,有些餐廳甚至把餐桌都擺到了街頭。這似乎是當地特有的社交傳統。
小唐問我有沒有去看寨子裡的侗歌表演。每天晚上八點,文化廣場有一個小時的演出,盛裝的侗族姑娘小夥兒表演的都是與本族生活相關的歌舞(貌似白天也有表演)。「那天我看了《珠郎娘美》,他們舞臺效果做得真不錯!」這是一部侗族版的梁祝。小唐繼續說,「這種大戲趕上過年要在戲臺上連演數日,有時還會邀請鄰村的人來表演。」
現在,在廣為人知的少數民族村鎮,「原生態」也越來越少見,但走得稍稍偏遠一點,幾公裡之遙,遊客的蹤影就稀少起來,小黃、夏饒、荔波、銀潭、八蒙水寨、擺貝……很多剛剛進行旅遊開發或半開發的村寨。如果不是趕上民族節日,想要感受民族風情,最好在一個地方小住數日,和老鄉同桌吃飯、喝酒,看他們下地勞作、染布,在山裡隨便走走,就會發現在商業化的鎮子裡還是有傳統棲身於他們的日常生活,以至於我們在肇興侗寨的兩天中,也不知不覺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中。
我坐在廊簷下往河上遊看,上面有肇興最高的禮團鼓樓和花橋。這一段的河面寬,原木建的木橋跨度不夠,中間壘了石階,另一側搭了厚木板。石階上擺著幾口大水缸,我本以為是醃菜用的(侗寨的特色美食牛癟很有名),可裡面卻是軟包裝的塑料桶和爛葉子。原來它們是大染缸。小唐說,染布是當地的一大收入,周邊村寨的女人只會織布,卻不會染布,藍布都要到這裡買。
肇興的婦女每天把靛藍放在大缸裡泡爛,用浸出的汁液染布,然後把布撈出來,淘洗、晾曬、蒸煮、捶打,捶打後的布上色均勻,並發出光澤,經過幾個來回後,黑色的布變成閃亮的金棕紅色,像塗過一層金屬漆。當然,如此複雜工藝做出來的布只用於禮服。以前的肇興,每天清晨聽到的都是流水聲、鳥鳴聲和打布聲,許多外國遊客來看見都讚嘆不已。
小唐說,打布的工作很辛苦,以前女人們一捶就是一天。這些年打布變成了半機械化,有了捶布機,她們只需要挪動布的位置就行,但大部分人還是習慣自己捶打。
「你也在這裡吃啊!」我一扭頭,鄰座原來是河對岸買繡片的苗族大媽,剛才問她一張工整的大型繡片的價格,竟然要七八百!大媽從凱裡來,趕上旅遊旺季,把收來的繡片拿到肇興賣個好價錢。她近期都是借住在肇興老鄉家裡,準備待上一個來月再回去。這幾年貴州繡片的價格水漲船高,年輕姑娘們少有人繡了,連自己的嫁妝都是母親給繡的或者直接買,現在「年輕的」繡工也得四十多歲了。曾經有一位法國做染織(設計布料圖案)的姑娘來貴州「採風」,前後待了一個多月,除了和當地人學習各種工藝,還專門找到凱裡的老繡求圖樣,並寄回法國請人加工。
聊多了,小唐告訴我她是學城市規劃專業的,一次做關於村民對旅遊開發態度的調研作業,她去了離肇興不遠的唐安侗寨,調查的結論並不意外:只有受益的寨民贊同旅遊開發。調研中,有的老鄉把意見寫滿了問卷,他們說滿意、不滿意的選擇項怎能表達他們強烈的情緒。其實,肇興的旅遊業從2006年才興起,當地有關部門原想拆遷鄉民,但卻遭到了拒絕。
現在的肇興每天都在建設中,有住了幾代人的吊腳屋被改造成磚房,外來者帶來了投資、新的文化,各種文藝範兒的精品客棧受到遊客青睞。我看著仁團花橋上,侗寨的老大爺們悠哉地坐在長凳上發呆。「比起西江苗寨來,肇興的旅遊開發還是太慢了。」小唐一臉嚴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