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方20周年訪談]盧根:我的講臺之路

2020-12-12 新東方網

  做喜歡的事情

  能成為一個有突出貢獻數學家,是我從初中開始一直到大學的理想。可是如果我們太過於專注原有的興趣,便會與其他同樣有價值的興趣擦肩而過。

  本科選擇數學專業,是我在高考報志願時毫不猶豫的選擇,因為一直以來數學是我中學時期最自信的學科。而今作為英語老師的我,面對新東方無數學員的第一個問題幾乎總是:「數學和英語是兩個相差甚遠的學科,你既然那麼喜歡數學為什麼英語還學得這麼好,而且現在還改教英語了?」當這個問題從一開始被問到被問及了無數遍的時候,我便陷入了思考:「應該還是興趣使然,我漸漸發現自己對英語的熱情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淹沒。」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教學培訓師(國內項目)盧根

  其實我對英語的摯愛是有一個過程的,我讀到過邱吉爾的一句話:「There is no use doing what you like. You've got to like what you do.」(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沒有用,你一定要去喜歡你必須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歡的事誰都會,可是優秀的人和常人的不一樣就表現在能把自己不喜歡但必須要做的事情做好,在這種想法下我逼著自己開始努力學英語,直到後來慢慢喜歡上她。

  對我來說,數學和英語這兩者其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伽利略說「數學是上帝用來書寫宇宙的字母」,數學也是一種語言,只不過特殊一點罷了。

  黑暗的屋裡點著一盞孤燈,沉靜在血液裡,我看到萬象之外的美

  大一上學期的我完全沉浸在數學學習的世界中,除了專業課程的書以外,其它的書基本上沒摸過,真正意義上的英語學習是在大一下學期才慢慢開始的,這肯定算是起步晚的了。

  2003年4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改變了我整個的大學生活。得知「非典」疫情的嚴重性之後,我還沒反應過來該怎麼辦,學校已經全部停課了,同學們幾乎全部都回家「避難」了,整個宿舍樓空蕩蕩的,我沒來得及「逃走」就被「隔離」在了學校,於是我自己在宿舍裡開始了長達4個月的漫長假期。

  4個月的特殊假期裡,我處在一種極其安靜的學習狀態當中,回想起那段心如止水的日子仍然無限嚮往,我常常把那段時期稱為「我的非典情懷」。每天的生活極其規律:早上7點左右起床,洗漱完畢吃完早飯8點開始學習,12點左右吃午飯,然後午睡1小時,大約從2點開始繼續學習直到10點,11點睡覺,平均每天花在書本上的時間超過十小時。那幾個月的生活裡我沒有電腦,沒有電視,也沒有手機,除了每周給親人打電話以外,惟一和外界的交流就是每隔幾天會去超市買食品或生活用品,買完東西回來抬頭看著空蕩蕩的宿舍樓我甚至會想,不知道這次進去之後下一次還能不能活著出來。那時我除了看一些數學和文學方面的書以外,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學英語上面,經常一學就是一整天,有的時候看書看得投入了還會一直看到凌晨五、六點。

  雖然不允許出學校,但是我還是趁沒人看見的時候偷偷翻欄杆跑出學校過兩次,不過大家不要想歪了,我不是溜出學校去玩,而是宿舍裡的書看完了,我戴著口罩跑到書店去買書。那段時間的讀書生活可以說是清苦,我會把計劃要看的書放在書桌左邊,把看完的書放在書桌右邊,當看著書桌上一邊的書此消彼長到了另一邊,心中就洋溢著成就感。要知道在此之前能吸引我看書看通宵的只有武俠小說。

  白天對於懶惰者等於黑夜,黑夜對於勤奮者等於白天

  眾所周知,英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背單詞。當我面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壓力時,我不得不拿起高中時代讓我痛心不已的英語書。第一頁A打頭的單詞我花了一個多小時背完,之後第二天再打開書看這些單詞發現只記得一個詞ability,而且還是高中就會的。這時候我想起一些著名數學家通過背圓周率鍛鍊記憶力的例子,於是我選擇了通過背單詞鍛鍊記憶力。《紅與黑》主人公於連的事跡也給了我很大啟發:「只要相信自己能記住最終才能記得住。」有了這個信念之後,我驚奇地發現記憶效果迅速提高,半年之後我背完了託福單詞,又過半年背完了全部GRE單詞。

  當然成功的前提是要付出艱辛,任何知識的學習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那時我有計劃地學習了大量的英語資料,中午和晚上睡覺前都會全神貫注地聽一個小時的《瘋狂英語》雙月刊,幾個月的瘋狂後,手頭的四期雜誌內容我幾乎能倒背如流,幾年過去了,我現在仍能回憶起大部分文章,聽力水平因此突飛猛進。我每天還精讀一到兩篇《新概念英語》三、四冊的文章和一些英語報紙,另外還讀了大量英美文化方面的書籍,通過閱讀這些書不僅強化了我的閱讀語感,而且對我後來的講課幫助也非常深刻。

  無論對誰,英文原聲電影都是最好的英語老師,因此我每隔幾天就會看一部英語電影。這段看電影的經歷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以前我看英語電影怕自己聽不懂都是要打開英語字幕邊看邊聽的,就在那段時間我用英語雜誌練習精聽之後,和往常一樣我買了一張DVD回宿舍看,電影看了半個多小時之後我突然驚奇地發現--我沒有開字幕!而且我居然全部都聽懂了!這一改變讓我欣喜若狂,從那以後我看英語電影就再不看字幕了,回想起來都是因為精聽的「量變」帶來了「質變」。到現在我還保留著每年看100部左右英語電影的習慣,家裡的DVD多到可以開電影展了。

  生命像太陽一樣,不能被照亮,只能自明

  正是有了這四個月「默默無聞」的學習,我不僅詞彙量有了很大的突破,整體的英語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英語漸漸有了自信,同時也慢慢領悟到了一些學習英語尤其是背單詞的方法,接下來發生的事改變了我的生活軌跡。

  「非典」之後的大二上學期我參加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我取得了91分的成績,這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周圍的人對我刮目相看,向我請教英語學習方法的同學也多了起來。在和同學交流的過程中,我經常能說很多與英語文化相關的英語知識,於是表達欲望也漸漸強烈起來。通過這樣交流,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為什麼不開個學習班自己講課呢?

  這個想法著實讓我激動興奮了很久,但我很怕自己的普通話講得不好或是英語知識對同學們沒有什麼幫助,總是在想:「如果我講得很差,周圍的人是不是會笑話我?」但當時更讓我害怕的是沒有人來聽我講。

  為了避免這種失敗的局面發生,我準備了很多內容,也想出了很多方法,還適當給自己做了一番宣傳。我知道想要「生存」下去最低的要求是首先要吸引聽眾,所以我給自己定的基本想法就是講周圍同學關心的話題還有和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英語知識,這樣的英語課必須有別於普通的英語課。當時大學生裡流行Starcraft、Warcraft、Counter-Strike之類的電腦遊戲,於是我第一節課的專題就是「電腦遊戲中的英語」。

  說實話,備課過程是興奮的但更是辛苦的。講一節課容易,可是每周講一節課堅持一個學期卻很難。遇到困難的時候我不止一次地想到放棄,但每當我這麼想的時候一個讓我血脈噴張的想法使我堅持了下來:「有些事情嘗試了不一定有結果,甚至很可能一敗塗地,但是如果害怕失敗不去嘗試的話那就連成功的可能都失去了。」在艱辛與成就感的夾雜之中,我將英語講課進行到底。

  我的英語課內容有和數學相關的英語,和化妝品相關的英語,和服飾相關的英語,和手機、計算機相關的英語等等;下從詞彙到語法,上從聽說讀寫能力到考試技巧等等。為了能讓同學們有所收穫,我還準備了很多與講課內容有關的資料發給大家。就這樣我的免費英語講座每周一次,一次半個小時,一講就是八次。

  現在,我還留著所有那時候我為給自己的講課做宣傳而設計的海報,每當看到那些海報,我都會想起那時我激動而緊張地躲在海報一旁偷偷觀察同學們看後反應的場景,那些讚許者,那些不屑者,始終激勵著我前行。

  之後的教室裡從11個人到20個人到30個人……我的教室也從小教室到大階梯教室,到最後的時候我的教室裡竟然滿滿地擠下130餘人,這裡面有數學系的學生,有中文系的學生,也有英語系的學生,甚至還有老師坐在下面,這樣的發展讓我激動不已。

  人生就是要標新立異

  2008年開始,我在新東方從北京學校優秀教師成長為項目管理者,我相信「人生就是要標新立異」,做人要有前瞻性。在這個浮躁的大時代,惟有創新才能使自己突破卓越。

  我對課堂效果要求很高,力求做到所講內容是學生喜歡聽的,需要聽的,同時也是自己講得好的。如同許多新東方老師一樣,授課中,也需要調節課堂氣氛,但我傾向於有趣且有人生感悟的東西,力求在短暫的十幾天的課堂上,教會學生除了英語之外更多的東西。

  作為管理者的壓力要比一般老師更大,我從來不願逃避壓力,人生就是要不不停的挑戰自己,年輕時候這點辛苦並不算什麼。新東方正常的上班時間是九點,可我每天7點多就來到辦公室,開始自己一天的工作,同事都叫我「seven eleven」。

  單詞是感覺

  在詞彙教學方面,我認為解決詞彙記憶的不二法則在於了解單詞本身大致的語言感覺。詞彙分為「積極詞彙」與「消極詞彙」兩種,在課堂上,我會把單詞放入到一定語境之中,然後根據發音感情來判斷感覺,積極詞彙讀起來朗朗上口,消極詞彙則反之。掌握了這一原則,就會在腦海裡對單詞形成一種大概意思的感知,這比機械的記憶某個單詞的確切含義要有效很多。

  單詞感覺延伸而來的問題便是閱讀習慣,這也是我多次強調的問題。由於很多學生只是單純理解了單詞的字面意思,而沒有真正把握單詞本身的感覺,那麼在閱讀的時候很容易犯用中文讀句子,卻不理解句子本身含義的錯誤。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閱讀習慣是否正確呢?我認為朗讀的同時不能理解文章意思,那就是使用了錯誤的閱讀習慣。

  在糾正錯誤閱讀習慣過程中,我有三點辦法:一是朗讀文章。用發音來代替視覺印象,這樣就會避免字對字的用中文理解句子。二是邊聽邊複述,這樣可以加深文章印象,也是再次理解的過程。三是邊朗讀邊表演,這一點特別重要,把感情帶進去,才是語言本身的實質。

(責任編輯:蘭姝瑤)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