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小女生的「秘密花園」
寧波的周女士是一名公務員,她近日意外發現女兒看的雜誌上包含不少男人間的「不倫戀情」,而且尺度頗大,「與黃書沒什麼區別」。周女士氣憤之餘,暗訪女兒常光顧的報刊亭,發現顧客都是未成年人,以周邊中小學女生居多。豆蔻少女為何熱衷於男人間的愛情?這要從「耽美文化」說起。
By 桃+梨
1
「耽美」是日本的舶來品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描寫男男間情愛關係的作品,早在上世紀90 年代便經由日本動漫文化進入中國大陸地區。
如果說《灌籃高手》、《聖鬥士星矢》給中國帶來的第一波「耽美同人」(指圍繞原作中的人物進行的二次創作)風潮,那在最近的這十多年裡,耽美一步一步地攻城拔寨。若說十多年前「耽美」還是小眾文化的話,現在它差不多已經「登堂入室」了。
幾年前新浪微博曾舉辦過一次「微小說比賽」,最後演變成了「搞基小說比賽」,轉發量前20名的微小說中,耽美題材的佔了11篇。人們不禁感慨:長此以往,這個世界總有一天會「燒死那些異性戀的異端」。
據廈門大學研究「耽美」文化的助理教授楊玲推算,中國至少有百萬「耽美」文學讀者,而「耽」於此道的女生,獲得了一個專有名詞的指稱——「腐女」。
《灌籃高手》裡櫻木花道和流川楓是死對頭,但是在腐女的世界裡,兩者確是「相愛相殺」的典型配對。
河北大學心理學本科生宋佳做的一項千人網絡調查顯示,腐女的年齡構成跨度非常大,分布於11歲以下、30歲以上。絕大部分(88.6%)腐女來自城市,超過1/3(35.3%)的腐女來自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她們中67.4%的人受過高等教育,其餘年齡太小,基本都正在接受適齡教育。
另一項調查則顯示,多數「腐女」的個人月消費在500~2000元之間,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是「腐女」的聚集中心。
2
腐女絕大多數都是異性戀的女生,但她們卻喜歡看關於男同性戀的作品,看他們的情仇愛恨,男性的身體成為其消費對象。
這是一個嶄新的文化現象,在傳統男權社會裡,女性的性別身份必須通過男性凝視予以定義。哪怕在好萊塢電影中,女性往往成為滿足窺探欲的客體,比如電影中女性全裸的畫面並不鮮見,但幾乎不曾出現男性全裸。網上各種「微情色」討論區,女性總是被講述的對象——但是,在腐女族群那裡,男性的身體成為被觀賞被討論的對象,這打破了以往的身體消費格局,進入了所謂的「男色時代」。
另一方面,和年少時就聚在一起看色情電影的男生不同,少女更容易帶有精神潔癖。看到赤裸裸的男女歡愛,無論是文字還是畫面,都會讓她們覺得下流、骯髒,甚至可怕。這是少女特有的矛盾和恐慌。耽美能讓女性閱讀者產生「置身事外」的錯覺:描寫的是兩個男性之間的性行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沒有了道德感的約束,就更能體驗到來自本我滿足的快樂。正是性別角色的分離,在某種程度上縱容了大量的「H文」(以描寫男男之間性愛為主的文章,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幾乎無性愛描寫的清水文)的出現。某種程度上,耽美H文成了部分女生性啟蒙的「AV」。
3
在百度貼吧中,當紅韓星李敏鎬的貼吧關注用戶為132萬,但是腐女吧的關注用戶多達152萬,但這並不意味著耽美文學真正的繁榮。
盛大文學的前身「起點網」曾專闢有「耽美純愛」板塊。「2006年就砍掉了,腐女剛進來是看純愛,後來改看肉文,尺度不斷變大。我們身處上海,有關部門監管最嚴,這個東西當時不掙錢又惹麻煩,邊際效應遞減,乾脆就一刀切了。」盛大文學總編輯廖俊華說。
去年「網絡整風」後,短時間內20多家發布耽美作品的網站遭查禁。由於「耽美文」出版非常困難,在大的商業文學網站已經逐漸減少甚至消失。「我們目前已經不籤耽美文的作家,因為看不到它的商業潛力。」廖俊華去年4月宣布。
一位不願具名的耽美文作家稱,如今在網上寫得好的耽美文,作者只能私下拿到印刷廠印數量不多的冊數,然後拿到定期舉辦的同人市集上去賣,「掙不到錢,就是興趣。」
為了商業價值,不少作者不得不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閹割。比如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的《青蓮紀事》、《鳳霸天下》等,都對原文本進行了大幅度刪改,把「男男」的耽美小說改為「男女」的言情小說後才被允許出版。比如《望天》,在網絡版裡那位戲子是個男人,但在出書版裡他卻變成了女人。
4
耽美文學處境艱難,但娛樂圈卻靠與耽美打擦邊球獲得關注。
2013年,王力宏和李雲迪同臺演出,兩位外形俊美、品性溫柔的帥哥甚至成為腐女們理想的假想品,至於兩人是否真的「相愛」,對於「腐女」們來說其實並不重要。
打開電視,屏幕上兩個大男人分別從兩端開嚼百奇(一種零食),吃到中間方罷休;看場電影,福爾摩斯和華生也有曖昧;《小時代》裡的宮洺和周崇光更不必說了……有腐女甚至能對「紂王與比幹」作出不一樣的解讀,從那句「得不到你的人,就要得到你的心」中體會到「基情」。
國內影視圈也意識到了腐女的力量,從創作之初到演員選角再到最後的宣傳階段都刻意投其所好,多位男配角的戲碼越來越多,經紀公司也非常願意拿旗下的男藝人之間的關係來做文章,俗稱「賣腐」。(圖片為電視劇《古劍奇譚》的截圖。)
作家毛尖指出:「腐文化已經成了通俗文化的一種新動向,而且是跨文化的。就拿《神探夏洛克》來說,劇組賣腐的動機簡直昭然若揭。很大程度上,這當然是為了討好大眾趣味,在不真正觸碰禁忌的同時,讓觀眾感受到『逾越』的快感。」
2001年,根據耽美小說《北京故事》改編的電影《藍宇》讓不少國人第一次窺探到男性同性戀的世界。如今,主流社會對「同志」問題不再諱莫如深,某種程度上,耽美文化間接推動了大眾對「同志」群體的知曉度和接受度。文學來源於生活,同性戀是社會的非主流,腐女們不可能一輩子看耽美小說,只靠「新奇」博眼球、沒有真情實感的文學作品註定難以俘獲忠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