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媽媽來向我諮詢,她說,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老大九歲,小的才一歲。老大老是要去欺負小的這個孩子,因為小的才一歲多,肯定是非常令人心疼的,媽媽就覺得老大的行為太惡劣了。
我問她爸爸是什麼感受呢?她說,小的是個女兒,爸爸非常疼愛,也非常見不得哥哥欺負她,所以只要一見到這種情況,爸爸就會猛烈的還擊,打罵等。
其實爸爸媽媽都缺乏一種覺察,自己的這份感受是什麼?他們其實是擔心小的受到老大的傷害,擔心老大這樣一個行為會影響他人格的不健康發展,也擔心未來他們兄妹不能夠和諧的相處,家庭的幸福、和諧被打破。
爸爸媽媽的想法、初衷是好的,但是都帶著一種激動的、不平靜的情緒去面對老大的這樣一個行為,勢必會讓老大更加地感覺,你們就是有了老二之後不愛我了,你們把所有的心都偏向了老二,所以我更要收拾她。
像這種類似的家庭矛盾是蠻多的,那麼怎麼做呢?爸爸媽媽能夠建立一個單獨的跟老大獨處的機會,有固定、單獨陪伴老大的時間,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不會因為有了妹妹就對我的愛減少,他們仍然關注我,他們仍然重視我。
後來我給這個媽媽諮詢了一段時間後,她來告訴我,有一天她帶著老大到公園去散步,因為那天妹妹把老大的東西給弄壞了,老大非常生氣。
媽媽就帶著他到公園去散步,一直沒有去說教,慢慢地陪著他走,讓孩子平靜,他平靜之後,媽媽跟孩子說「媽媽覺得你很生氣,我特別能夠理解你,因為妹妹把你的東西給撕壞了,剛剛你也罵了她,罵她的時候你看她也嚇哭了,我也知道你是因為很憤怒,很生氣。
妹妹只有一歲多,她其實都不知道那個東西是不能把它弄壞的,你說是不是?」
「但是她還是把我的東西弄壞了呀,我就是很生氣啊」。
然後媽媽就告訴他:「是的,在你一歲多的時候,其實你也分辨不了哪些東西是不能弄壞的,哪些東西是可以隨便用的。在那個時候呢,你沒有一個哥哥或者姐姐來指責你,我們全然的接納了你。現在媽媽覺得假如你能夠幫助我一起來教育妹妹,培養妹妹的話,一定會讓媽媽爸爸輕鬆一些。比如你很重要的東西,不要放在妹妹可以夠得著的地方,是不是就可以減少這種可能性呢?妹妹慢慢長大了,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教她如何使用這樣東西,是不是以後這樣的破壞性事情就會減少呢?媽媽相信你是有能力跟我一起來培養妹妹的,因為你對我的幫助非常重要。」
孩子一下子就感覺到了,哦,原來媽媽爸爸這麼重視我,原來我比妹妹要厲害,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就得到了滿足。
孩子無非是害怕媽媽不重視他,爸爸把對他的愛轉移到了妹妹身上,害怕自己不能得到認可,不能得到尊重,但是媽媽告訴他,你很重要哦,因為我需要你的幫助,跟我一起來教育妹妹。
如果當你把一樣東西弄壞了,我們也這麼吼你,罵你是笨蛋,罵你是豬,然後很面目猙獰的這樣一種狀態,你心裡舒服嗎?不舒服,是不是?所以我們換一種方式。
當孩子能夠看到媽媽對他的那一份理解、那一份重視,能夠完全接納妹妹把東西破壞之後,他內心的那一份憤怒,那麼孩子的情緒就好了一半。然後通過媽媽和他的這種交流,孩子看到了正向的這樣一種方法,那麼孩子和妹妹之間的相處,相信未來就一定會更加和諧。
所以說父母先覺察自己的感受,才去面對孩子的行為,然後把孩子領上正確的方向。不然的話,就像之前的做法,給老大一個耳光,給他一個推搡,那孩子得到的是什麼?我已經證明了,你就是更愛妹妹不愛我,老大更加的受挫,然後內心更加的憤怒,接下來和現實對抗,那麼顯然未來這個家庭一定會雞飛狗跳。
先體察自己的感受,才能去面對孩子的行為。
體察什麼樣的感受呢?我們的情緒有兩大類,一個是愛,一個是恐懼,這兩個基本的情緒會有很多延伸的情緒。愛可以延伸出愉悅呀、成就感、平靜、快樂等等,恐懼可以延伸出憤怒、焦慮、傷心等等。
—— END ——
更多家庭教育知識關注「九度」哦,
你的點讚、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
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