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地鐵刷手機過閘成趨勢,年底前全部閘機都能刷!
在上海,上下班高峰乘坐地鐵時,越來越多的人拿出手機,打開metro大都會app,掃描二維碼進出站。
「截至今年3月,上海地鐵『metro大都會』下載量將近500萬,註冊用戶超過420萬,有1/4的乘客喜歡掃碼進站,使用現金購單程票的乘客也明顯減少。」4月18日在杭州舉行的「科技創新 低碳出行」2018公共運輸出行峰會上透露這樣的數據。
今年1月20日起,上海地鐵全線試行掃碼過閘,這背後對接螞蟻金服的技術。目前上海地鐵已經完成了超過4成的閘機改造,改造工作還在繼續進行中,「這個掃碼乘車推出後,供不應求,目前的瓶頸是閘機,預計到今年年底將完成全部改造。」螞蟻金服城市服務總經理劉曉捷說。
去年12月,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時,亮相了多項「高科技」,包括阿里巴巴最新研發的語音購票、刷臉進站、智能客流分析等,未來將逐步應用於上海地鐵。目前,乘客在上海南站地鐵站已經可以用上語音購票了,不用知道具體站點,只需說出目的地,售票機會自動推薦站點,語音確認後即可完成購票,比如說「我要去東方明珠」,則推薦前往「陸家嘴」。
上海地鐵只是一個樣本。
據了解,2016年到2017年,國內已有50多個城市實現了支付寶掃碼乘公交,完成了智慧交通的第一步。這背後,包括雲計算、地圖導航、辦公協同等能力都將被整合起來服務公交地鐵領域,比行動支付更大的故事也已經加速展開。
全國公交地鐵競相接入
相較於打車和單車,公交地鐵的體量巨大,據行業估算,公交地鐵每天的交易量達到3億筆。也就是說,公共運輸一周的體量就超過一個雙11的支付總量。
近日,交通運輸部官網公布的《2017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共有公共汽電車65萬輛,增長7%; 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56786條,增加3997條;運營裡程106萬公裡,增加8.8萬公裡; 客運量722.87億人次。
「以前我們面對成噸成噸的零錢,看著是錢,實際上費錢。」江西九江公交集團負責人說:「倉庫放不下,銀行不願收,只能拿硬幣來支付供貨商的貨款,四五十萬的硬幣,一輛皮卡才拉走。」今年1月19日,九江公交接入了支付寶掃碼乘車,成噸的硬幣開始逐漸減少。
目前,在杭州、武漢、西安、天津、鄭州、石家莊、紹興、嘉興、泰安、安陽、九江、滁州、綿陽、蚌埠、徐州等城市,公交車實現了行動支付的全面覆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西安、鄭州,市民乘坐地鐵時也可以用支付寶掃碼或者付款。
螞蟻金服城市服務總經理劉曉捷表示,未來一年,這個範圍將擴大到超過100個城市,除了大中型城市,很多三四線及以下城市都將實現掃碼乘公交,為未來智慧公交打下基礎。
「最傳統」行業的變潮
公交地鐵,作為最傳統行業,其轉型升級是自身發展的訴求。一邊是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線路和裡程不斷增長,另一邊卻是客運量連年萎縮,我國公交客運量連續第三年下降——從2014年的781.88億人次降到了2017年的722.87億人次。
轉型升級,是公交地鐵行業必須要走的路。
「如果說網際網路公司和公交地鐵集團像公路,那麼合作夥伴更像是橋梁」,過去一年多來,佳都數據與螞蟻金服合作,在廣東大型城市推進支付寶電子公交卡的運營。佳都數據董事長譚寧說,這讓佳都逐步從機具和系統集成商,成長為大數據應用服務商。同樣,同為公交領域合作夥伴的公交雲、小碼聯城、通卡聯城等公司也獲得快速成長。
劉曉捷表示,出行領域的實踐證明,要助力線下的各行業實現網際網路+,必須依靠生態夥伴的力量,共贏共治。
公交場景升級,探索新模式
擁擠、沒座位、等車費時間、沒有合適的線路……如果說有什麼理由阻止了你坐公交車,這些理由都正在消失。未來,坐公交車的體驗有望跟自己開車一樣方便,不僅能在手機上查車什麼時候到站,還能看到即將到站的車是不是擁擠,甚至能為你的需求定製線路。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私家車?主要是因為私家車在效率和速度上的優勢。我們暢想一下,在全面數據化的情況下,乘客、公交車的信息可以實時互通,其實人們可以像打網約車一樣『打』 公交車,只不過網約車是2—3個人拼車,公交車是20—30人拼車。顯然,這種理想的『定製公交』達到了效率和環保的統一。」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說。
「我坐的公交車經過一家盒馬鮮生,那麼能不能推送給我一張盒馬的券?對於不同乘車習慣的乘客,公交公司能不能像網際網路公司一樣,給不同的優惠?這些優惠,能不能成為公交地鐵公司的『廣告位』,對外招商?」在業界人士看來,整個生態體系的助力才是阿里所代表的網際網路科技能力跟出行行業產生真正「化學反應」的優勢。
「去年和今年的重點,是提高行動支付的滲透率,客流運營還不是重點。但是,今年也會進行商業化的試點。衣食住行,行是很大的線索,怎麼切入,是大家共同創新的結果。」劉曉捷說,除了基礎的支付等服務,支付寶正在與生態合作夥伴、阿里體系的其他兄弟公司一起探索「實時公交」、「地鐵WIFI」等增值服務。這個過程會幫助公共運輸行業從「連接」到「融合」、實現服務和商業模式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