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小編小小李,很高興在這裡和大家見面,大家要是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點讚+關注喲上一次我們具體的講到的長調,介紹了長調的主要歌唱家,在民歌的演唱中,還有一種古老的聲音,它的獨特演唱技巧,讓一個人能夠同時唱出兩個聲部的演唱,是不是超級奇特呢?但是就有這樣一種震驚世人的草原文化瑰寶-呼麥,接下來,我們就要去具體了解一下呼麥啦,大家快快端好小板凳吧!
人聲的奇蹟呼麥,指與呼麥演唱相關的喉部器官,目前成為這一獨特唱法的名稱。過去,此種唱法廣泛流傳於蒙古各地,漢文文獻記作「嘯」。對普通人而言,呼麥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個演唱者的歌喉裡怎麼可以同時唱出兩個甚至更多的高低不同的旋律?深沉的低音,比任何男低音的嗓音還要低,雖沙啞卻洪亮;而哨音則像金屬振動發出的嘯聲,遠遠地飄在高處。
至20世紀中葉,此種唱法在內蒙古地區失傳,但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汗德尕特,布爾津縣的哈納斯、衝乎爾、禾木等地仍有流傳,當地民眾稱其為「潮爾」。在新疆,潮爾有兩種:一種叫「浩林·潮爾」,便是通常說的呼麥,「浩林」意為嗓子,屬純人聲演唱形式;一種叫「冒頓·潮爾」,「冒頓」意為「笳管」,這是一種人聲和器聲結合的形式,在人聲低音聲部基礎上,用笳管吹出旋律。
我國新疆蒙古族浩林·潮爾和冒頓·潮爾,較其他國家蒙古地區呼麥更具原生性,而且因其有悠久的歷史、特定的流傳區域、傳統的表現習慣(牧民野外放牧時演唱)、自成體系的獨特演唱技法、特定的曲目(《鄂畢河之水》《阿爾泰頌》等),故超出了唱法的意義,具備了體裁的屬性。
呼麥的起源潮爾與呼麥的產生與蒙古族特定的畜牧業生產生活方式有關。據說,蒙古人的潮爾和呼麥是牧民在模擬山谷的回聲、瀑布直落千丈的聲音、小河小溪的汩汩流淌的聲音、鳥獸昆蟲的叫聲。還有人說,呼麥來自口哨。 炎熱的夏天,蒙古人往往吹起「齒哨」,認為這樣可以喚來清風,散去酷暑。另外,還有種「唇哨」,用來與人打招呼。這種形態進一步發展,成為目前的浩林·潮爾或者呼麥。
蒙古國立文化藝術大學的敖都蘇榮教授認為,雖然呼麥起源的具體年代已無從考察,但呼麥無疑是北方遊牧狩獵民族最古老的聲音。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行動能力有限,狩獵活動的範圍很小,必須用聲音把動物召喚到近旁,因而他們會在狩獵中模仿狼嗥、鹿鳴和狐狸的聲音…這就是呼麥最初的源頭。
呼麥的發聲原理關於呼麥,音樂人巴音認為,嚴格說,不應該叫演唱呼麥,而是演奏呼麥。「就像吹笛子,吹的時候,氣在嘴這裡,音高在手指頭上。呼麥呢,全收進去了,氣在喉嚨裡,上顎就是管音高的那個眼,那個管子呢,就是口腔。」
人的喉嚨內部有個皺褶,皺褶上方是假聲帶,用來保護下方的真聲帶,真聲帶是說話、唱歌時發聲的器官,假聲帶一般不參與發聲,但是在演唱呼麥時,假聲帶參與震動了。
呼麥的技法
呼麥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呼麥是指蒙古族一系列傳統唱法之總稱。有人總結,呼麥的演唱方法有12種,但普遍採用的唱法主要有4種:「哈日嘎」,是一種超低音演唱方法;「伊斯古日格」,是固定低音加哨音旋律聲部的兩聲部演唱方法,「哈日嘎」和「伊斯古日格」的結合,唱出三個聲部;「樹倫·伊斯古日格」,是兩個聲部的「直音」呼麥;「烏葉勒呼」,是一種顫音演唱技法。狹義的呼麥是指一人同時演唱二聲部或三聲部的演唱方法。
演唱者運用特殊的「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帶有氣泡音的喉腔共鳴,唱出渾厚的低聲部持續長音,在此長音低聲部上面唱出清亮透明的高聲部泛音旋律。
呼麥中的世界觀潮爾與呼麥是蒙古人把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用音樂來形象表達的方式。蒙古人關於多聲音樂 潮爾的概念,是在一個持續低音聲部與一個旋律聲部的對比互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蒙古人在世間萬物的「動」與「靜」、「變」與「不變」的自然法則中總結出了一種獨特的聽覺美,於是用音樂把它表現出來:持續的低音以「靜」或「恆」的形式出現,象徵亙古不變的大地;以「動」或「變」的模式出現的旋律聲部猶如大地上的河流、綠草、鮮花、鳥獸、人畜等世間萬物,生機盎然,自由奔放,變幻無窮,輕輕飄逸在持續低音之上。
從民間合唱潮林道到一人獨唱的浩林·潮爾,再到人聲與樂器組合的冒頓·潮爾以及弓弦樂器潮爾,都屬於這一特定的審美表達範疇。這裡,蒙古民族把自己的哲學思考和世界觀巧妙地通過音樂,鮮活,形象地予以描述。
在2006年,呼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與蒙古族長調民歌,馬頭琴並列為蒙古族最典型的文化表現形式,是蒙古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生動藝術表現。
今天小編對於呼麥的介紹就到這裡啦,大家有沒有覺得呼麥特別神奇呢?要是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點讚+關注喲!我是小編小小李,我們下次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