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職業道德觀念的增強,教師言行的規範程度也正在提高。但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行為仍然時有發生。大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體罰。公開的嚴重體罰學生的現象雖然很少,但也時常見諸報端、電視。變相體罰則隨時可聞,動輒罰抄詞、罰背書、罰站、罰凍、罰款、罰勞動、罰晚吃東西、罰回家叫父母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殊不知,這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是殘忍的「蹩腳教育」。
二是苛求。教師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要求學生,強迫學生幹他們無法幹好的事。面對升學的激烈競爭,面對統考的成績排隊,教師往往為了自己的聲譽苛求學生考多少分,提前幾個名詞,還把結果向學生公布。而當這些要求過高學生達不到時,就片面責怪學生不爭氣,而不怪自己不懂教育的規律。
三是過於偏愛。教師對好學生親近一些本無可厚非,但凡事都有個度,有的教師對學生幹部、「乖孩子」過分遷就、滿面笑容,對其撫愛之態從不避諱,但「缺乏精神豐富性(指教師的修養),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於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蘇霍姆林斯基語)
四是過於冷淡。這是思想教育失敗後的一種表現。少數教師對後進生缺少辦法,多次談話後收效甚微,或者某個學生雖然較好,但在某次問題上衝撞了他,使他下不了臺,就對其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當面碰見也視同路人。這明顯是以冷談行為來刺激學生的心靈,平淡中潛藏著報復的私憤。
五是放任自流。這是思想教育失敗後的另-種現。面對問題較多的學生,教師不去尋找教育的新辦法,而是唉聲嘆氣,無所作為,看到他們又在越規違紀卻熟視無睹,聽憑他們自由放任,不加制止。這完全是一種失職行為。
六是語言粗俗「走火」。少數教師在個別談話時、學生活動時、甚至上課時說話隨便,把握不住分寸,象與家人、朋友聊天一樣,說些不合社會主義國家、不合改革開放時代的話,抑或說些社會上的低級順口溜或粗俗話,更有甚者破口大罵,諷刺挖苦學生是什麼「笨蛋」「蠢豬」等,點不符合「靈魂工程師」的身份。
七是行為粗暴失態。這種情況大都發生在突然碰到較嚴重的偶發事件時,如學生打架欺侮弱小同學等。有時是在連聲相勸仍然不能制止違紀時,不少教師就失去平靜和耐心,或拎頭髮耳朵、或抓胸襟衣袖,把學生拖出教室,拖到辦公室。雖然沒有股打學生,但粗暴的舉動弄得自己氣喘不止,師生都很狼狽。這是一種喪失理智的病態行為。
八是一言堂。與違紀學生談話時,教師一上來就侃侃而談,既不了解一下掌握的情況是否屬實,也不讓學生自己分析評價,更不觀察學生神情反應,誤以為學生不響了就是認識錯誤接受自己的教育了,或者滿足於學生唯唯諾諾了事,一點不懂得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
九是把學生看死。看到有的學生連續犯同樣的錯誤,或某門功課紅燈籠成串,或幾個學期一直在後進行列,就把這個學生看死了,說「你不會好了」「考取重點中學是夢想」「是種田打工的料」;甚至殃及父母,說「你家門裡出不了讀書人的「.這是形而上畢的觀點。殊不知,中小學生正處於心理發展的多變期,其可塑性是很大的。
以上九種言行,也許歸納得不正確、不全面,但這些情況或多或少、時現時隱地在教師中存在著。其共同特點是沒有把握住自己的教師角色,學生觀有較大的偏差,教師自己有意無意拉開了與學生的角色距離,對學生健康心理的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對後進學生的極大傷害。且不說體罰和變相體罰帶來的肉體上的傷害和可能出現的人身安全間題。同樣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是,教師的這些不良行為還嚴重播殘了後進生的自尊心。自尊之心,人告有之。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師的不良言行使學生在同學中失去微信、榮譽、尊嚴,是他們最為敏感、最為痛苦的事。一次嚴重的傷害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後進生也不例外。正因為落後了,他們更希望得到理解,得到幫助,得到鼓勵和信賴。
實際上,後進生並非是天生的,原來並不比別人差,變差的原因中或許正有一條是以前的教師(和家長)對他不關心、不尊重:變差後,如果對他再抓辮子、扣帽子、打棍子,就等於拿他現在的錯證明他過去的確錯,而教師倒是對的了。
如此惡性循環,他們會覺得所有的老師對我的看法是一樣的, 自己真的一無是處。 而長期被剝奪自尊、失去體諒、 得不到溫暖和正確對待的學生,哪裡還說得上學好文化呢?
因此,教師不良行為,只會導致學生的性格怪異,行為乖僻。如有的自卑自棄,有的焦慮緊張,有的冷漠固執,有的膽小怯情,有的童橫兇裂……他們還很可能會破罐子破摔,認為反正老師說自己「不會好了」,致使學生提早進入角色認同和角色歸屬:我在學校裡不是個好孩子,到了社會上也不是個好公民。若果真如此,那我們的教育不是徹底失敗了嗎?
其次是對先進學生的不良影響。他們會因為教師對自己的寵愛和對後進學生的責罰面產生優越感,產生高於後進生一等的心理愉悅。由於他們的心理不成熟,因此不知道這種愉悅是不合理的,不應該存在的,反而認為自己成績好或者有某個擅長,理當受到教師的偏愛。
一般來說,學生對老師有信賴感,好學生更是如此。他們往往以老師的評價看待同學、看待自己,久而久之就目空一切。這種心理一旦定勢,到了社會上,這些人可能就是高高在上的精神貴族了。
再說,這些好學生總是要換學校、換老師的,到時如果得不到繼續的寵愛,就失去了依賴,優越感就變成失落感,巨大的心理落差可能會使他們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教師的不良言行對先進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再次是對全體學生的嚴重影響。他們耳聞目睹教師的這些不良言行,對照靈魂工程師應有的形象,就覺得無所適從,或者對這些教師輕視,或者對「為人師表"這句話懷疑。班級是個微型社會。學生對班中師生間的人和事耳滿目染,聯想到社會上的人和事,再看看他們老師的不規範言行,就會錯誤地思索、感悟。
在好學生的眼中,教師是領袖;在後進生心中,教師是警察。他們會覺得班級是如此,世界也是如此,因而逐漸喪失掉幫助別人的熱心,提高自己的信心,改造環境的雄心。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正人必先正己。要規範教師的不良言行,減少以至杜絕他們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很重要的條是教師的心理首先要健康。
為此,學校領導應帶領教師系統地學習心理學,使它普及,至少能初通。目前這件事做得很不夠,甚至可以講有些學校還沒有真正起步。
不少中老年教師可能全然不懂心理學,青年教師雖然在大中專院校裡學過,但現在可能也忘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還有個學以致用的問題。
一方面已有負面影響學生心理健康行為的老師要自覺地反思,堅決地告別過去,改正自己的不規範言行,理順自己的心理流向,尋找與學生心理流向的交匯點。
另一方面,全體教師要努力地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來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努力攀登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育技巧的頂峰一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境界」,這才談得上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素質教育。所有這些,也都是現代化教育應有的題中之義。
(作者:耿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