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詩人艾青曾經對世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幸的婚姻是無期徒刑」。
說這句話時,他正在與一名陳姓女子勾搭糾纏,與已和他生育了四名子女小十一歲的妻子鬧離婚。
此時的韋嫈沒有歇斯底裡的怨恨,也沒有悲痛欲絕的苦苦挽留,她平靜的接受了這場婚變,理性的拿起法律的武器為自己的婚姻作一個了結。她只想要公正的家庭財產和孩子的撫養權,只是,這樣的願望在那個年代卻是如此之難,離婚官司從1950年打到1955年,最後,以最小的女兒歸她撫養才真正結束了一段十六年的愛恨糾葛。
獲得了自由的艾青,沒過多久,與另一名小他二十三歲的女子高瑛墜入了愛河。
多麼熟悉的一幕,過往的一切,仿佛都還發生在昨日……
1936年,那個如往常並無區別的日子,常州武進女子師範上初三班新來了一位國文老師,大家都叫他蔣先生。玉樹臨風的蔣先生談吐非凡,從他口中朗誦出來的詩歌總是別有一番趣味,慢慢地,原本枯燥無味的國文課讓同學們因為蔣先生而喜歡上這門課了。
在慢慢的了解中,同學們還知道了這位蔣先生曾經留學,後來因為宣傳抗日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以「艾青」為筆名寫了一首著名詩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中,艾青傾訴了對辛苦將他養育大的乳娘深情懷念,對社會的黑暗與不義進行血淚控訴,情感真摯。也感動了同學們,再加上他留洋幾年,見識頗廣,同學們每每聽來,對這位老師更加的欽佩。
不過,老師也有出糗的一幕。一日,同學們在操場上練習騎車,韋也在其中,這時,蔣先生也從對面走來,同學們嬉笑著要他也騎一把。蔣先生還真就騎起來了,只是,七拐八拐沒騎多遠,就一下子「哐當」撞在了牆上,惹得同學們大笑起來。蔣先生狼狽地掉轉車頭,騎回到同學們面前時,脹紅著臉,卻向人群中笑得樂呵的韋嫈投去了意味深長的一瞥。
艾青與韋就這樣結識,只是,卻也沒有然後。14歲的韋嫈初中畢業了,父親因經商失利終止了她的學業,艾青也被學校告知不再續聘。
離開學校後,艾青開始大量作詩寫文,曾經,一時情起,他還給韋嫈寫過兩封傾訴思念的情書。只是,韋雖年幼不諳世事,但其父明白,這位老師定是有家室之人,他很果斷地讓女兒不要再同此人再有往來,此後,兩人中斷了聯繫。
如果說,沒有後來的再次邂逅,或者是沒有此前的師生情緣,就也沒有然後了。可惜,世界上當真沒有如果二字……
1939年,經過兩年的成長,韋嫈已經出落成一名美麗動人的十七歲少女,為了逃避集體參加國民黨,她離開了工作一年多的抗敵演劇隊,獨自乘火車來到了廣西桂林,進入了演劇九隊。
安頓下來後,她得知自己的老師就在附近的地方,便萌生了去看一下的念頭。當她再次出現在艾青面前,他高興壞了。久別重逢,兩人的話匣子一打開便收不住了,韋嫈閃動著一雙天真的大眼睛向老師講述著這幾年來經歷的種種。艾青微笑得看著這位昔日的學生,不由得感嘆道,真是長成大姑娘了!
時間不知不覺的流過,兩人從白天聊到晚上,吃了晚飯,又沿著榕湖邊一邊散步一邊繼續侃侃而談,直到深夜,才意猶未盡的分別。
這場重逢,讓艾青曾經動過的心思又重新激燃起來。正當他準備表白時,韋已接受姐姐的建議,準備報考貴陽大學。艾青得知後,情緒變得十分低落,他問韋嫈:「一定要去嗎?」「是的,我想讀貴陽大學的中文系。」聽到這裡,艾青覺得自己如果失去這次機會,可能再無可能與眼前這位女子有何瓜葛了,他一下激動起來「不能走!你不要走!」接著,他拉住韋嫈的雙手,跪倒在地,十分深情地說:「我愛你,在武進女師的時候就已經愛上你了。我一刻也不想同你分開,你要是再次離開,我也不活了。」說罷,就要往江邊跨過欄往下跳,韋嫈嚇得急忙拉住了他。
為了能夠留住韋嫈在身邊,艾青不惜與原配張竹茹離婚,他的這位包辦妻子,正身懷二胎,猛然間收到一紙離婚協議,悲傷之餘,只有無奈接受。
從此,艾青心無旁騖每天到演劇九隊來找韋嫈散步,惹得其他女隊員都笑他是「殷勤的老黃牛。」
花樣少女在情竇初開之際,恰巧又碰上一位痴情的大詩人,一切看上去是那樣美好。只是,在的心裡,沒有能上貴陽大學,多少有些遺憾。
美好也總是短暫的,隨著演劇九隊巡迴演出的需要,韋嫈要跟隨隊伍投入到新的抗日宣傳革命陣地中了。就在出發時,她獨自吃力地拎著行李走到樓下,穿過院子,將行李送到了車上,一轉身,只見一雙憂鬱的眼睛徵地盯著她。那是艾青,韋嫈打破了沉默,她告訴他,她們要去梧州,也許很快就會回來的。
艾青不語,像個木樁似地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就在車子要發動的那一刻,他緊緊抓住韋的手說:「你不能走,我不讓你走。」
韋柔聲說道:「我們是去參加抗日宣傳工作的,巡演完就會回來的。」
「不,不行,你現在就去把行李拿下來。」
說罷,他就穿到車後翻出韋嫈的行李一件件拋了下來。
韋一邊按住行李,一邊央求:「求求你別這樣了,別人看了都會笑話的。」
艾青是真的急了,眼中的淚花在那雙深邃的眼睛中打轉,他動情地對韋說:「我們離開這裡,你跟我走吧!」
看著眼前這名男子,韋嫈的心漸漸軟了下來,怎麼也沒辦法說出一個「不」字。
如艾青所願,韋嫈留了下來,為了防止她再去找演劇九隊的隊伍,艾青竟然將她反鎖在家中,很長時間都不讓她出門。
1939年6月20日,為免夜長夢多,艾青那天興奮地拉著韋的手說:「走,我們去照相館照張結婚照。」那張照片,艾青坐著,英姿勃勃,風流倜儻,韋站著一旁,看上去一副少不更事的女學生模樣,身上穿的還是她自己一針一線手縫的布衣和布裙、布書包。
就這樣,29歲的艾青與18歲的韋嫈正式結成了一對夫妻。
婚後第三年初,兩人之間出現一個小小的插曲。受皖南事變影響,重慶成了險要之地,去香港還是延安成了夫妻二人的一道必選題,韋堅持去延安,艾青想要去香港。
他們之間爭議的根本緣由在於,韋嫈覺得自己雖然已經結婚,但她從未放棄自己,她不願意當一個男人的附屬品。也不甘心一味在家做一名家庭主婦,她渴望自己能像一名新時代女性一樣,去發揮自己的價值。而延安,是她的理想之地,不想就此輕易放棄。
二人出現歧義,爭吵伴隨而來,最終,韋堅持挺著大孕肚踏向了奔往延安的路程。
來到延安後,韋嫈心底是盼望著艾青能夠來找她的,經常,她一人呆坐在窯洞門口,眼睛不時望向路的那一方,期盼著來人中有一個身影會是艾青。終於,她盼到了這一天,1942年2月,夫妻二人團圓,不久之後,他們的長女艾清明出生。
此後,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二人卻度過了最幸福的婚姻時光。那個艾青親手塑雕的韋人像就是那段愛情最好的見證,此外,他們的愛情結晶又相繼誕生,韋接連生下兒子艾端午、次子艾軒、幼女艾梅梅。
他們度過了漫長的十一年相守的時光,美好的愛情在一點一滴的柴米油鹽中考驗。卻終是沒有經受住考驗,這份愛情迎來了背叛,而背叛的那一方,卻是當年愛得最瘋狂的浪漫詩人艾青。
他和陳姓女子的曖昧糾纏傳得人盡皆知,就像當年愛上韋嫈那樣,他愛得一發不可收拾,全然沒有了十幾年來的夫妻情分。自背叛那刻起,冷酷得無情,像刀子一樣扎進韋的心。
離婚的官司一拖再拖,時隔五年,各自說再見。
他們一起攜手度過了最動蕩不安的戰爭年代,卻在和平年代來臨之時分道揚鑣。
1955年離婚,1956年3月,艾青與另一女子高瑛走入新的婚姻。
可笑的是,就在艾青與各女子情感牽扯時,卻還說出了「不幸的婚姻是無期徒刑」這樣的話來。而身為當事人的韋,在情竇朦朧的年華中,錯把那份狂烈的承諾,當成了一生相守的情緣,如今,唯有獨自吞下這杯苦情酒。
她從這段不幸的婚姻當中走出來後,獨自撫育幼女,1957年文革時期,她又將其他三名子女一起接回撫養長大。
在她的教育下,四名子女全部成才,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們都從事了文學和藝術相關的工作,而且都有了各自的成就。
晚年,電視臺採訪艾青與韋的次子艾軒,在節目現場,他首度開口講述了與父親艾青的故事。只是,故事裡沒有讓人動容的父子情份和家庭的溫暖,有的,只是一段讓他難以抹去的童年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