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追求的終極理想是金錢與愛情的完美結合。可惜啊,許多人既沒有像原著中一般得到金錢,也沒有像電影中一樣得到愛情。
——遇言姐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不再搞怪的Lady Gaga,脖頸上一枚128克拉的蒂凡尼鎮店黃鑽惹人注目。
事實上,Lady Gaga是第三個公開佩戴它的人。
上一次,這枚黃鑽出現在世人面前,還是赫本的時代。
▲Lady Gaga憑藉在《一個明星的誕生》中的表演,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麥昆禮服和黑皮手套,都不及脖子上那顆蒂凡尼鎮店之寶來得炫目
▲作為蒂凡尼的代言人,Lady Gaga致敬的是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的造型
▲這枚名為 Tiffany Yellow Diamond的黃鑽估價為3000萬美元,維基百科還為它設立了詞條
這塊原鑽於1877年在南非金佰利鑽石礦被挖掘,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黃色鑽石。
稍後,蒂凡尼的創始人,查爾斯·蒂凡尼以 18,000 美元的價格購得,並委託天才寶石學家,年僅23歲的喬治·坤斯博士(George Frederic Kunz),花了一年時間,將287 克拉的原石切割為128克拉的枕頭形方鑽。
直到20世紀中期,這枚黃鑽一直是以裸鑽的形態被蒂凡尼收藏。
▲就是這一塊石頭啦,它是迄今為止美國展出過的最大顆的鑽石
▲另一枚現存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希望之鑽(Hope Diamond),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一顆藍色鑽石。希望之鑽的重量為45.52克拉,大概是蒂凡尼黃鑽的1/3
▲位於南非中部的金佰利鑽石礦曾是世界上著名的鑽石中心,佔地17萬平方米,深240米,鑽石產量達到3噸,已於1914年關閉
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上,蒂凡尼黃鑽首次亮相。
之後,這枚鎮店之鑽一直被收藏在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內,偶爾出借給博物館展覽一下,到如今足有130年的歷史了。
2017年時,蒂凡尼黃鑽被送往溫哥華展出時,遇言姐見過一次。
可能是我自己對鑽石無甚興趣吧,除了「非常大」、「非常亮」外,倒也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這一顆用蒂凡尼之名命名的黃鑽共90個切割面,比傳統工藝要多上足足32個切割面,被認為是當時最頂尖的工藝
坤斯博士是蒂凡尼歷史上著名的寶石鑑定師。
他在20世紀初發現了粉綠色的摩根石(Morganite),以及粉紫色的紫鋰輝石(Kunzite),前者因為被金融家J.P.摩根收藏而得名,後者是用坤斯博士的名字命名的。
▲蒂凡尼摩根石項圈
▲蒂凡尼紫鋰輝石戒指
蒂凡尼黃鑽一經發現立刻被鑑定為稀世珍品。
即便是對名貴珠寶司空見慣的蒂凡尼,也僅僅展出過為數不多的次數。
130年來,蒂凡尼將這枚鑽石借給過3位名人公開佩戴。
▲1957年,社會活動家瑪麗·懷特豪斯夫人 (Mrs. Mary Whitehouse) 在出席羅得島紐波特舉辦的蒂芙尼舞會上佩戴了這枚傳奇黃鑽項鍊。當時,黃鑽被鑲嵌在一條白金鑽石項鍊上
幾年後,赫本為電影《蒂凡尼的早餐》拍攝宣傳照時,借戴了這枚價值連城的黃鑽。
當時,它被鑲嵌在珠寶設計師讓·史隆伯傑製作的絲帶項圈上。
▲珠寶設計師讓·史隆伯傑(Jean Schlumberger)將這枚黃鑽鑲在了自己設計的絲帶項鍊的正中央
赫本在電影中飾演的霍莉是一名混跡紐約的應召女郎,每天早晨一邊痴望蒂凡尼的櫥窗一邊吃三明治,靠收費50美金同客人「去一次更衣間」維持生計。
但她脖子裡的這條項鍊可是貨真價實的珍品。
據說,當年蒂凡尼公司在電影拍攝期間一度憂心忡忡,擔心女主角的身份會拉低品牌的名譽。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蒂凡尼的早餐》是史上最成功的植入廣告。
許多年前,遇言姐在蒂凡尼購買結婚戒指時問經理,你們還賣不賣銀制的電話撥號器?真的會幫客人往鐵指環上刻字嗎?
他回答,第一項產品已經不再供應了,第二項服務從來沒人提出過。
▲當年,《蒂凡尼的早餐》的作者卡波特極力反對赫本出演霍莉,他的理想選角是夢露,性感中帶著天真。誰又想到,形象清純的赫本能把俗氣市儈卻又天真爛漫的拜金女演得惟妙惟肖
▲正片中的赫本沒有佩戴這條黃鑽絲帶項圈,而是選擇了大顆、多層的假珍珠項鍊,畢竟,這更符合角色的身份
▲1995年,蒂凡尼黃鑽又被鑲入讓·史隆伯傑的另一件作品——山石小鳥
1972年,蒂凡尼在《紐約時報》刊登了一條奇貨可居的拍賣廣告。
廣告稱:
如有人能在24小時內奉上500萬美金(相當於今天的2千5百萬)現鈔,蒂凡尼就會將黃鑽售出。現金之外,任何支票都是不被接受的。
結果當然是無人能夠登門,反正店家也不是真的想賣, 不過是搞個噱頭自抬身價。
到2012年時,這枚黃鑽被鑲嵌在如今的,也就是Lady Gaga佩戴的項鍊上,以紀念蒂凡尼成立175周年。
所以你看,物品的壽命一定比主人長。
人不能永遠擁有一件東西,我們所擁有的只是一段時光。
▲下一次再見時,不知是幾多年後,又戴在誰的脖頸上
昨天,在查閱赫本那條黃鑽絲帶項鍊,其設計師讓·史隆伯傑的故事讓遇言姐覺得蠻有趣。
在蒂凡尼175年的歷史中,誕生過不少蜚聲國際的珠寶大師。
被允許在作品上留下署名的一共只有4人,讓·史隆伯傑是其中之一。
另外三名署名設計師分別是:
70年代加入蒂凡尼,設計出心形、豌豆、小水壺、 Bone cuffs手環的,前模特Elsa Peretti。
▲圖中的銀豆子遇言姐也有一顆欸,上頭的確刻有Elsa Peretti的籤名
再有一位,是大家較為熟悉的,80年代加入蒂凡尼的,畢卡索的女兒帕羅瑪·畢卡索。
她設計的心結、X、橄欖枝、雙色戒指一直是蒂凡尼的入門款。
最後一位是獲得普立茲獎的建築大師弗蘭克·蓋裡。
他為蒂凡尼設計了一些後現代風格的首飾、家具、餐具,甚至是伏特加酒瓶。
▲遇言姐說,有天分就能處處生花
▲弗蘭克·蓋裡設計出來的建築是這樣噠
與以上幾位極簡主義設計師不同,史隆伯傑是蒂凡尼署名設計師中,資格最老的,保守派設計師。
▲史隆伯傑年輕時也是很帥的,一副典型的猶太人面孔
辛普森夫人、葛麗泰·嘉寶、伊莉莎白·泰勒、傑奎琳·甘迺迪都是他的客戶。
▲伊莉莎白·泰勒擁有史隆伯傑設計的雪花胸針和小魚胸針
▲1963年,甘迺迪為傑奎琳向史隆伯傑定製了一枚水果胸針作為聖誕禮物。這枚飾品現存於甘迺迪總統博物館
▲傑奎琳·甘迺迪至愛史隆伯傑設計的手環,被多次拍到佩戴手環的照片,媒體稱這款飾物為「傑姬的手鐲」
▲《Vogue》主編貝比·佩利(Babe Paley)也佩戴過史隆伯傑設計的海星胸針
史隆伯傑善於從海洋生物中獲取靈感,他坦言希望可以「捕捉宇宙中的不規則事物,通過珠寶展示生物生長、變化的過程」。
有些設計如今看來略顯老氣,但在大半個世紀前,絕對是先鋒的藝術。
有些設計至今還在淘寶上有仿品出售。
來看幾款史隆伯傑的設計:
▲蜜蜂戒指
▲樹葉戒指
▲藍花戒指
▲海洋項鍊
▲雞蛋手環
▲蘭花項圈和耳環
▲紅、藍寶石羽毛項圈
▲葡萄藤項圈
▲1972年款紅寶石項圈
▲18K金鑲鑽手環
▲藍花耳環
▲這款蝴蝶胸針遇言姐在淘寶見到過仿品
▲這款菊花胸針淘寶上也有仿品出售
史隆伯傑出生於法國一個從事紡織業的富庶家庭,是個名副其實的富二代。
由於家人希望他從事銀行業,從小展露出素描天份的史隆伯傑一度被禁止學習繪畫。
最初做珠寶設計時,他只能從跳蚤市場尋找一些廉價的小配件作為原料。
史隆伯傑從設計紐扣做起,經由《Vogue》雜誌的傳奇編輯黛安娜·弗裡蘭(Diana Vreeland)介紹,加入蒂凡尼。
30年中設計出大量傳世作品,並被法國政府授予國家騎士勳章。
▲為報答Diana Vreeland的知遇之恩,1941年,史隆伯傑為她設計了一枚勳章胸針。胸針上的中央「盾牌」上鑲嵌橢圓形紫水晶和紅寶石,騎士盔甲上鑲嵌鑽石,弓、箭和寶劍飾有藍色琺瑯。講真,遇言姐倒沒覺得很好看
▲史隆伯傑最為暢銷的設計「十六鑽」(Sixteen Stone)戒指上,他將鑽石交錯鑲嵌在X形黃金之中
▲靈感源自拿破崙家族徽章的「雙蜂」(Two Bees)戒指,金線環繞著兩隻對看的鑽石蜜蜂,映耀著中央處的大顆鑽石
▲Jasmine茉莉花項鍊可活動的黃金底座上鑲嵌彩色寶石和鑽石。史隆伯傑還復興了19世紀在黃金上鑲飾琺瑯的技法
▲Rope系列採用18k黃金絲手工纏繞成為各種不同寬度的戒指
▲史隆伯傑繪製的平面圖,過世後贈予位於巴黎的裝飾藝術博物館
史隆伯傑經常到峇里島、印度和泰國等地旅行,並設計了不少具有異域風情的作品。
▲海螺胸針,鑲嵌黃色綠柱石、紫水晶、祖母綠和藍寶石
▲以魚為主題的手環
▲史隆伯傑設計的小胸針
1956年,業已聲名鵲起的史隆伯傑籤約蒂凡尼,時任蒂凡尼主席的沃爾特·霍芬如獲至寶,專門為他開設了一間工作室,並提供無限資源作為支持。
這時的史隆伯傑想要選什麼寶石就能選到什麼寶石,想要多高超的工藝就能做到多高超的工藝,放手做設計變成了唯一需要考慮的事。
史隆伯傑加入蒂凡尼的第一年,就受託將著名的蒂凡尼黃鑽設計成首飾。
他將這顆巨大的鑽石置於絲帶造型的項圈中央,取下之後仍然可以各自成立。
▲蒂凡尼創始人的曾孫,Henry B Platt,為赫本試戴項圈
《蒂凡尼的早餐》這部電影,在如今看來選題頗為奇葩。
一個靠援交過活的應召女郎,一個被富婆包養的潦倒作家,這樣的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愛情。
要知道那是世界還處於「稚齡」的60年代初期,紐約還是那個馥鬱明亮,光彩照人的紐約,就連掘金女與軟飯男也帶著純真可愛的浪漫氣質。
全片更沒有一個反派角色,包括從鄉下趕來苦勸赫本回家的獸醫前夫,探監時指導赫本財務知識的黑社會老大爺, 為男女主往贈品指環上刻字的蒂凡尼店員,都讓人感到片刻的溫暖。
▲在店內拍攝時,蒂凡尼派出了40名荷槍實彈的保安,以保證珠寶的安全
在影片中,蒂凡尼被描述為一個遠離塵世、如夢似幻的地方,即便是櫥窗外的掘金女,也依戀它的高貴與安寧。
全片最精彩之處莫過於終於賣掉一篇小說的男主,10塊錢的稿費只夠買一隻銀制電話撥號器,就是下圖這個小東西。
▲講究人不用手指撥電話,而用這樣一隻銀色的小棒
這情形讓遇言姐回憶起,我認識的一名女生曾經的感慨:為什麼咱們買得起的都是不喜歡的東西。
當然,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步入中年後,我的物質欲遠遠沒有20出頭年紀時來得澎拜激烈。
最終,男女主角沒有購買那支無聊的撥號器,而是詢問店員,能否給一枚零食中附贈的指環刻字。
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家有格調的老店,蒂凡尼沒有把這兩個搗亂份子轟走。
那位中年店員拿起指環看了看,說了一句十分得體的話:
「如今買巧克力仍然贈送指環,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傳統啊。」
蒂梵尼的高貴之處正在這裡,它總是溫和有禮,從來不盛氣凌人。
這也是為什麼赫本從圖書館出來後,發自肺腑地抱怨:「這裡的人還不如蒂凡尼的一半好。」
這樣一個貪慕虛榮、沒心沒肺的女孩子,在大雨中與男主真情相擁,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一幕。
原著作者卡波特卻對修改後的光明結局怒不可遏。
他說:「她本來應該變得有錢和醜陋,可是直到最後她還是那麼漂亮和貧窮!」
在《蒂凡尼的早餐》結尾,男主對女主大喊:
你怕事,你沒膽,你害怕挺起胸膛說人們相愛,屬於對方,生活就是這樣。這是獲得真正快樂的唯一機會。
如此愛情over金錢的選擇,自然比堅硬冷酷的原著更討觀眾歡心。
女人追求的終極理想是金錢與愛情的完美結合。
可惜啊,許多人既沒有像原著中一般得到金錢,也沒有像電影中一樣得到愛情。
鑽石恆久遠,美人易消散。
下一次再見這枚蒂凡尼黃鑽,不知是幾多年之後,又戴在誰的脖頸上?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