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設計周雖然已經結束,但對設計的討論並沒有落幕。在數字時代裡,更多的設計是從「未來」開始。本屆設計周有多達十餘個外圍展參與聯動,其中「創意大會」和「未來城市藝術節」都聚焦在未來的城市變化上,創意和技術構成新的風暴之眼,而談論未來已成為一種社交方式。
誰為未來的創意買單?
MINDPARK創意大會開始那天是星期五,1300個座位的大會現場,上座率在80%左右,定價在每日均價1000元的門票,在開票兩周後已售罄。MINDPARK今年才正式舉辦第二屆,但它被談論的熱情早已遠超它所指向的命題。
MINDPARK展場外排隊的人群。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除了那些受邀而來的嘉賓外,大家可能更關注的是,業內有誰會及時出現在會場裡。在門票的問題上,MINDPARK認為,價格門檻一方面可以篩選出優質的觀眾,尊重及珍惜到場演講嘉賓的創意成果;另一方面,連接商業項目、打造社交平臺是MINDPARK有別於其他演講大會的屬性。即便票價高昂,其重申能讓觀眾獲得「物超所值」的體驗。
作為深圳設計周的外圍展之一,與主題展探討「設計的可能」不一樣,MINDPARK顯然跟「設計與商業」有著更為直接的連接,激活、製造、可蔓延的街頭文化,一切立足於市場化的文化消費研究。
MINDPARK大會現場
這一屆的MINDPARK以「未來城市」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球的18組頂尖創意人開展論壇演講,並推出大師班和創意公園的展覽項目。在展覽現場,類似倉嶌隆広的「Poemotion」作品、LxU工作室的拼貼畫板等互動項目因其趣味性,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在每天的限定時間內,有二三十人排隊等待瑞士藝術家Tobias Gutmann的極簡主義肖像創作。「未來」是一個極其熱鬧的詞語,尤其在不斷朝向明天的深圳,意味著一條充滿想像的進步之路。
Daan Roosegaarde來自荷蘭鹿特丹,他發明的「霧霾戒指」意在指出城市環境問題的解決機制。在MINDPARK大會的演講中,Daan提到清潔能源、清潔水源、清潔空氣將構成未來城市的核心價值。實際上,來自深圳本土的行為藝術家「堅果兄弟」也曾在北京用100天收集的霧霾製成了一塊標準磚。
「它有的時候不只是錢的問題,錢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我希望各位不要一直把重點放在金錢上,我們要看到技術無處不在。在中國,有阿里巴巴、騰訊,它們都在蓬勃發展。我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探索人類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技術。我們會知道內心深處真正渴求什麼,我們相信只要有了技術其他的都會一呼百應、應有盡有,這個平臺也會幫助我們進行更多的實驗。」 Daan 在演講中解釋到。
除了環境問題,「未來城市」也關注不斷變化中的城市居住空間和文化消費體驗,怎樣設計兼顧環保與創意的生活空間,向設計師發出人類未來居住地的提問。
在深圳談論高密度城市的問題,城中村是最好的樣本。而在這次的創意大會裡,嘉賓除了分享自有經驗外,並沒有更多關於深圳空間的實質指向;已參與到深圳項目之中的嘉賓,也僅僅圍繞單一具體的商業空間這一出發點。從現在看來,深圳的未來更像是被割據成了一系列精彩萬分的藏寶盒子。
創意如何通過分享與傳播到達未來,尋找每一個靈感背後的商業價值是否就是唯一的路徑與終端?MINDPARK創意大會承認,方法論有很多,但如何將全球的頂尖創意挪用到中國市場當中,需要一個對接的橋梁。
MINDPARK展覽現場
除了邀請嘉賓講演,MINDPARK還設立互動展覽、引入多個品牌合作,並組織線上線下的交流平臺。在線上小程序裡設置了圖文直播,觀眾可登錄進入「廣場」內即時對演講者提問,同時自己的頭像、職業等信息等也會被其他人看到。
MINDPARK品牌負責人介紹,這樣的設置其實就是一個扁平的社交平臺,創意人、企業主、合作方,都能在裡面「各取所需」,尋找潛在的夥伴。以複合形態出現的MINDPARK始終強調自己的社交屬性,承諾能為參與者有效連結到商業與創意的運作中。
在這一點上,將大會設置在中洲集團控股的創意公園空間內,被MINDPARK品牌負責人認為是最好的成果與案例。對運營者而言,地產方提供的空間與規模,能夠影響創意大會的實驗和嘗試,甚至創意大會本身也像一個正在孵化的項目。在MINDPARK制定的長期計劃裡,一個議題會持續三年去討論和發酵,以保證有更多機會在這個城市裡落地。
在我隨機訪問的觀眾裡,真正體驗到這些創意「社交」功能的人並不多,但遇見熟人的機率很大,更多的交流在於圈內的互通有無。
與大會演講不同,「大師班」的設置更傾向企業定製屬性,只接受15-30人的小班課堂,尋找與篩選有潛力的企業合作,討論的也是進行和開發中的項目。甚至在第二天的嘉賓演講之後,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專家級創意總監王彥鎧突然現身會場,以發布「彩蛋」的形式,號召大家掃碼參與「城市文化實驗室」。在騰訊為深圳設定的城市形象中,從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定位出發,「高科技體驗+現代文化」仍是未來的趨勢。
快速、敏感、實效與時效並存,總能催化商品價值的最大化,這是這個城市最具誘惑力的地方。一旦發聲,深圳速度反應很快,不需要等待、沉澱,已經有不斷湧動的反饋。
新媒體的未來焦慮
與此同時,未來城市藝術節也在設計周期間開幕。包含裝置、影像、聲音、劇場等藝術形式的12組作品,「Remix Garden混合園林」在深圳灣大街展出。現場展出的「引力塔」和「透明光影氣球」等藝術裝置均成為吸引路人駐足圍觀的新街景。
未來城市藝術節海報
站在2018年來看,「新媒體」這個詞早已不「新」了,其前沿科技的屬性曾被「公眾號」這類新媒體平臺掩蓋。到底是內容還是技術,還是這個時代的城市情緒?新媒體在激進中,滲透與支配了大部分人的訊息與思維。在這場期待和懷想的雙重運動中,以創意科技為代表的深圳也經歷了從「製造業」到「智造業」的轉型,將抽象的科技—藝術關係引入日常生活,是否就是打開未來的一種方式?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媒體藝術於歐洲萌芽,並得到了快速發展。奧地利電子媒體藝術節、德國柏林轉譯媒體藝術節、歐洲新媒體藝術節均有超過25年的歷史;亞洲區域內,日本文化廳的新媒體藝術祭、香港國際微波新媒體藝術節也有超過17年的歷史。
2013年,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內舉辦了「Design Can Change——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以「設計改變體驗」和「設計改變思想」兩大主題引入國際化的交互作品。2014年,首屆深圳新媒體藝術節的宣言對「什麼是新媒體藝術」進行普及,並宣稱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以「新媒體藝術」為主題的城市節慶。相繼湧現的跨媒體藝術節、新媒體動畫展、新媒體燈光節等,不斷刷新著「科技與設計」的城市話題。
大部分新媒體藝術節都由地產主辦方支持贊助,以免費展覽形式對公眾開放。
2017年teamLab「舞動藝術展&未來遊樂園」的出現與熱捧,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深圳大眾客群對新媒體的消費力。在長達五個月的展期中,均價200元一張的門票持續熱賣。新媒體的娛樂性被發掘出來,刷屏式的展場自拍引向了另一維度的網紅消費。
2017年teamLab「舞動藝術展&未來遊樂園」展覽現場
因臨近港澳地區的地緣優勢,香港、澳門各類藝術節及展會對深圳的城市藝術文化觀念有著深刻影響。對深圳的文化觀眾而言,去香港看展能彌補深圳重量級藝文活動的缺失,無論是每年的重頭戲——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還是小眾的香港國際微波新媒體藝術節。而近年來,國際化的城市節事、地標級的建築景觀與旗艦式的商業空間在深圳不斷落地,文化影響力也在持續上升,在今天,能不斷看到的是來深觀展的香港觀眾。
SKYLAND賽格異城未來科技館
即將開幕的賽格壹城SKYLAND未來科技館佔地約2000平米,以「科技互動體驗」和「創新科普教育」為兩大核心內容,主打兒童益智、親子教育類的新媒體互動課堂。新媒體藝術的消費被賦予更多的功能和意義,並成為各類地產商圈和空間的一種充滿「智性」的投入。
不管是中洲的「未來城市實驗室」,還是萬科雲城的「柴火造物中心」,這些以機構和商業組織形式出現的新媒體團隊,在深圳獲得了來自政府和資本的豐富投入。公開資料顯示,在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造訪前,深圳只有4家創客空間。而一年之後,深圳創客空間已超過200間,甚至擁有了「創客之都」的稱號,鼓吹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依託著強大的製造業生態系統,創客文化似乎是最能承載創造力與市場應用的新媒體社區,但同樣也面臨風口過後行業熱情的消退。
柴火創客空間
而最近正式公布的2019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的主題方向,已確定為「城市空間+科技創新」,從未來生活空間、未來生產空間、未來生態空間等角度進行策展討論。新的基礎設施、新的建築材料、新的構造方式、新的設計手段,它們如何被創造出來,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城市?
被置放於各類名號前的「未來」恰似一種科學的配方,新媒體掌管深圳時下設計的潮流與趨勢。速度和密度是緊密相連的,到底是宜人宜居的城市屬於未來,還是日新月異的系統能交換出超級都會,我們可能只有在未來才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