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乘客乘坐動車和高鐵時都會產生疑惑,列車座位有ABCDF,為什麼沒有E呢?有人說,是因為E和1的發音接近,容易混淆;也有人說,這些設計本來就沒有道理,不科學。
高鐵的座位排列其實是一個國際慣例,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模仿了航空座位的排列形式。早期的飛機多是單通道,每排有6個座椅,分別是ABCDEF。這樣就形成了AF靠窗,CD靠走廊,BE是中間位置,久而久之,A到F這六個字母就不是單純的表示順序的意思了,還有靠窗、過道與中間座的區分,後來就形成了一種慣例。
航空公司坐席編號最初也是分開的沒有標準,整合標準起始於美國航空公司AA自動預訂系統的建設(IBM的驕傲之一),並誕生了未來航空信息化行業的那個振聾發聵的名字Sabre,隨著航空業快速發展,北美各家航空公司均建設自己的自動訂票系統,可是售票代理人受不了了,因為要與每一家航空公司做接口,於是Sabre站出來主導,以航空公司聯盟為基礎,形成了北美的統一訂票系統平臺,後來逐步推廣的全世界,在網際網路電商出現以前,這是非常權威的電商渠道,全球化後就加GDS,逐步各家航空公司加入建立了GDS系統,平臺的存在,直接推動了席位庫編碼標準的形成。
高鐵二等座施行的是「3+2」模式,自然而然就多了一個座位,為了讓乘客便捷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取消了「E」座是最適合的,第一不會繚亂前面的座位順序,第二在中國E和1有諧音,在乘客尋找座位的時候容易產生混淆,可以清楚的表達出來。
高鐵一等座實施的是「2+2」模式,只有兩個靠窗戶,兩個靠過道,自然也延續只有ACDF,把中間的BE取消。
一等座和二等座的區別還在於有無踏板和小枕頭,一等座有一個專門伸腳的踏板,頸部的位置有一隻小枕頭,休息的時候可以調整座椅的傾斜度,把腳伸在小踏板上並且枕著小枕頭舒適的小憩一會兒。二等座就沒有踏板和小枕頭了,只能簡單的調整座椅傾斜度休息。
按照國際慣例,這幾個字母我們只要記住它帶表的含義就可以,不用關心它的順序。如果你想買兩人一起的座位,首先選擇幾人位,然後在選擇的座位數(如ABC或DF)內按字母排序選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