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書法展的作品投稿困惑了好幾年,不知道有多少書法愛好者跟我一樣。
以前剛開始學習寫字的時候,純粹是熱愛,歷經了幾年的散臨狀態。偶然接觸到展覽,看到其他書法愛好者的大件作品,無論在體量、作品形式、細節的把握上都對我有了很大的觸動,這跟平常在家閒來無事塗幾筆的狀態是完全不同的。於是萌生了自己也要投展的想法,起初認為自己一定也能寫出別人的展品效果,而且盲目的自信,以為自己以為的好就是真的好。
但是,咱關於展覽,一無所知。
怎麼辦?學!
剛準備投展覽的時候還沒有手機微信,沒有這麼多鋪天蓋地的培訓信息,我在百度上搜索著書法展覽投稿等關鍵字,出來的信息很單子,多是已經展出的信息或者徵稿信息之類,罕有教你如何打造展覽作品的資訊。於是我開始對著別人的作品形式進行模仿,那時候盛行作品拼接、做舊,我也開始學著拼接,可是我連拼接所需要的工具材料都不知道。自己在家用雙面膠粘,出來的效果慘不忍睹,我也去了書畫裝裱店,可是一般的店裡面都是傳統的小尺寸裝裱,理解不了展覽作品的拼接要求,這才知道,投展覽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後,我已經能夠自己用雙面膠、電熨鬥、局條等工具作出我想要的大概的拼接效果,儘管過程艱難。
作品能拼出來之後,我便開始投稿,起初的那年,投了四五個展覽,顆粒無收。我自己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後來第二年,國展落選的作品入了省級的展覽。心裡稍稍安慰,說明方向應該是對的,只是作品不好。這時候我開始關注作品本體的打磨,一件作品,反覆的針對字法、章法進行書寫修改,然後在省裡的展覽獲了獎,市裡的展覽也得到了肯定。
這之後,我反覆又搞了幾件作品投展,終於在第四屆草書展上面僥倖入展。這一次展覽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也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
四屆草書展及以後,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減少,一旦有展覽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拼命投稿,後面的展覽想入展就更加的艱難。
這時候我開始走出去學習,參加了中書協的專業培訓,到了那裡我才知道,自己的視野太過狹窄,以往對於書法作品的理解是不準確的。於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從基本筆畫、線條的梳理入手,兩年時間,投了兩次中書協的結業展,都幸運入選,可是沒有進前五十名。
這時候反觀以往的創作,類比其他書家的作品,才明白了一些其他書家的高明之處。
展覽是一個檢驗的平臺,很多人抨擊展覽,很多人就算入了展也要罵展覽,我覺得大可不必。我認真看過展覽,絕大多數作品都是經得起檢驗的,也就是說只要入了展,作品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當然不入展也不代表作品就不好,畢竟入不入展的決定因素有很多。
展覽是一個發掘新人的平臺,很多人因為展覽改變了生活。我問自己投展的目的是什麼,真實的回答裡,第一條也是為了改變自己,改變生活,但是這裡面仍然有自己最初的熱愛,多一次展覽的經歷,便可以為未來的熱愛積累更多的優勢。只是如今,已經沒有太多的患得患失,要努力,但是已不太計較結果。如果不夠優秀,就算計較了也沒有用。
和展覽作品打造比起來,我更愛日常的書寫。我想這種自由的無拘無束才是最好的狀態,臨帖與創作都是放鬆與安逸的,這才是最初的熱愛。
奮鬥的人很多,在路上的人也很多,我們在這條路上被裹挾,被輿論、被展覽左右著,無論你是否願意。
身居高位的大家們和我們一樣,也在不停思考探索,他們的壓力估計也不小,不創新會被說成不思進取,一旦創新太過又被輿論批評,甚至和社會上的一批人稱「江湖」的書家相比。那些敢於創新的書家,能讀懂他們的人,會為他們的勇敢點讚,附庸者跟著喝採,還有一些人藉機炒作來獲取書法以外的東西。
今天是我的生日,已然36歲了。如果能回到過去,我希望能對當初那個校園裡的懵懂小孩說點什麼,勸點什麼。時光永遠無法倒流,未來的那個老人,會不會也想對現在的我說點什麼呢?
為了未來不留遺憾,為了當初熱愛的初心,今天的我還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做好當下。
無論思考的結果是什麼,希望,書法這條道,我們能從白天走到黑夜,又從黑夜走向黎明。
徐茂生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