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因李姓曾是國姓,在唐朝是禁食鯉魚的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錢文忠:因李姓曾是國姓,在唐朝是禁食鯉魚的

  4

  錢文忠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販賣鯉魚?板子伺候!

  接下來,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趙錢孫李的最後一個姓——李姓。李是中國當今第一大姓,人口9200萬,約佔中國全部人口的7.5%,要是算上旅居海外的,得超過一個億。

  李姓的來源相當複雜,其中最浪漫的一種說法是出自皋陶。皋陶是虞舜時的司法官,當時這個職務叫理官,他的後代一直世襲這一職務,便以「理」為姓。商紂王時,皋陶後人理徵,因執法如山惹惱了紂王,招來殺身之禍,理徵的妻子契和氏便攜幼子理利貞出逃。逃難途中幾乎餓死,到了一棵李子樹下,靠食李子得以存活。後來為了表達對李子樹的感恩之情,就由「理」改成了「李」。附帶一句,皋陶的長子叫伯益,講趙姓來源的時候我提到過,伯益就是嬴姓的祖先。從這個角度說,李姓和秦始皇還是大有淵源的。

  另外一個說法,沒有李子什麼事兒。根據《姓氏考略》,周以前沒有李姓。李最早見於史籍姓名的,是老子李耳。李耳或許也是理利貞的後裔,不知道為什麼,到他這兒就由「理」改成「李」了。

  李姓的族源相當複雜。唐朝時,李成了國姓,有很多人就被賜姓為李。比如徐、安、杜、郭、麻、鮮于,這些姓氏中很多人都被賜姓為李。李姓當中有一支非常重要的洛陽李氏,其實是鮮卑族之後。鮮卑族被賜姓為李不僅發生在唐朝,更早的時候也有過。還有,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方蠻族叛亂後,因為當地的民族都沒有姓,就賜了很多姓給他們,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改姓李。所以,李姓的血緣很複雜。尤其讓人稱奇的是,在李姓當中,還有一部分是猶太人,這個可能連姓李的朋友都不知道。猶太人進入中國始於唐朝,這是中外文化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到北宋中葉,進入中國的猶太人越來越多,主要散居在洛陽、南京、杭州、寧波、泉州,其中以河南開封人數最多。他們的寺廟叫「一賜樂業寺」,讀快一點,發音與「以色列」相似。開封的猶太人當中,姓李的居多,不知道他們為什么姓李,反正姓了一千多年了。

  李姓發源於今天河南鹿邑一帶,這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後來,其中一支遷到了隴西一帶,又分出三十九房。在英文裡這叫「家族樹」,就像樹幹、樹枝、枝杈,一支支分出去。三十九房中的一房後來遷到了趙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鄲一帶,再後來這一房又分成東、南、西三支。所以李姓分得非常厲害。到了西漢,李姓開始遷往山東、江西,東漢時,遷往西南,其中有很多原本是漢族的李姓,甚至加入到白族、苗族、壯族、彝族等兄弟民族中。三國以後,李姓就已經分布全國了。唐朝有一次非常重要的黨爭,叫牛李黨爭——姓牛的和姓李的吵起來了。李派首領李德裕後來被貶到崖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這樣,他的子孫就留在海南了,成為海南島上李姓的始祖。

  李姓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的政權最多,稱帝稱王者達60多人,所以李姓聲威顯赫。但也正因為如此,給老百姓也帶來很多麻煩。根據《酉陽雜俎》記載,由於李姓是國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鯉魚的,抓到鯉魚以後,必須放掉,如果膽敢販賣鯉魚,重打60大板。這個禁忌還算是比較高雅的,還有一件事,可能就不太雅了。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叫什麼?李虎。所以,老虎當然是不許吃的,當然一般也吃不著。這還不算,還不許人說「虎」字,得用別的字代替。哪個字呢?馬。這個「馬」字不是重點,重點是一個過去咱們都常用的物件——馬桶。其實早在漢朝的時候,馬桶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一直以來不叫「馬桶」,叫「虎子」。到了唐朝,由於要避諱李虎的名字,虎子就改叫馬子了。再到了後來,這物件又改叫馬桶。你看,李姓的威風,甚至改變了我們的風俗習慣。

相關焦點

  • 因李姓在唐朝是國姓 當時如販賣鯉魚則重打60大板
    根據《酉陽雜俎》記載,由於李姓是國姓,所以在唐朝是禁食鯉魚的,抓到鯉魚以後,必須放掉,如果膽敢販賣鯉魚,重打60大板。這個禁忌還算是比較高雅的,還有一件事,可能就不太雅了。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叫什麼?李虎。所以,老虎當然是不許吃的,當然一般也吃不著。這還不算,還不許人說「虎」字,得用別的字代替。哪個字呢?馬。這個「馬」字不是重點,重點是一個過去咱們都常用的物件——馬桶。
  • 李姓起源
    唐朝常常對功勳卓著的大臣們恩賜李姓。唐功臣武將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共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 其七,有人認為李姓起源於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把李樹奉為氏族圖騰,因以圖騰為姓。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如《說文》所云:「李,果也。」
  • 被賜國姓,為何後人只知國姓爺鄭成功?難道明朝國姓爺不姓朱嗎?
    不知道有多少人覬覦著皇帝的姓氏,但凡有膽敢擅自使用國姓的人都要被處於處罰,而皇帝為了表示天恩浩蕩,會將皇家的姓氏賜給給功臣,以表示寵愛。在唐朝初年李淵便曾為了褒獎徐世勣的功績,便賜國姓李,將其視為李氏宗室,徐世勣改名為李勣,其子孫後代同樣可以沿用李姓。
  • 李姓的來源和宗族發展歷史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
  • 湛江徐聞縣的李姓來源和分布
    利貞原名接力,因父親理徵向商封王直諫而被封王殺害,同母親逃亡到苦縣伊侯之圩(今河南省鹿邑縣),饑渴難耐,靠採摘樹上的木子充飢。由此「指樹為姓」,合「木子」二字,改為李姓,又取父名的諧音為己名,取名李利貞,為李氏一世。五十六世李淵(出生在甘肅成紀)和兒子李世民滅隋,建立唐朝,李氏便成為皇族國姓。
  • 鯉魚曾是「淡水魚一哥」,為何卻連「四大家魚」的稱號都沒評上?
    鯉魚曾是「淡水魚一哥」,為何卻連「四大家魚」的稱號都沒評上?文/農夫也瘋狂對於鯉魚農夫還是比較了解的,雖然農夫是南方人,但是家鄉吃鯉魚的還是比較多的,小時候就常吃鯉魚。其中有一道名菜——紅燒鯉魚,估計在國內都是很有名氣的,不少人也吃過吧?不過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是不吃鯉魚的,像廣州人基本都不吃鯉魚。可是在北方鯉魚還是很受歡迎的一種魚類。說到國內養殖歷史最悠久的魚類,那就要數鯉魚了。鯉魚是我國最早養殖的一種淡水魚了,其早在三千多年前就開始養殖了,算得上是家魚的真正鼻祖。
  • 【太康姓氏文化】——李姓
    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因在膠西國做官,留居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時間內,雖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幾乎是默默無聞。隨陳化父子入閩 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往閩南鎮壓「蠻獠嘯亂」,後其子陳元光繼任,平定了局勢。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功績卓著,留居當地,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 金華味道丨鯉魚
    2005年春節,《金華日報》社文部舉辦了「春節·春意」有獎徵文,我的應徵之作《過年鯉魚貴》是一等獎中的首篇。之後,又被《人民日報》、《聯誼報》等多家媒體的副刊選用,北京某中學還選作範文,出題考試。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拙作所以能夠獲獎,大約因了意蘊悠長的鯉魚文化。    何以為鯉?「鯉鱗有十字文理,故名鯉。
  • 李姓的來源_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2011年,李姓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姓。李姓的來源是什麼?姓李的名人有哪些?要給李姓的寶寶起名但又還沒有靈感的爸媽們,快來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紹、了解一下關於李姓的歷史知識吧!李姓的來源  李姓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
  • 明朝國姓是「朱」,為了避諱,朱厚照改掉一字,多數人張口就讀錯
    百姓可以跟皇帝一個姓,甚至還能因這個姓得到不少好處,但要是名字也跟皇帝一樣,就要遭受滅頂之災了。當年趙匡胤弟弟趙光義,本名其實叫趙匡義,而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弟弟為了避諱,特意改成的趙匡義。連皇帝親弟弟都是如此,平頭百姓就更不用想了。而對於明朝皇帝的國姓「朱」而言,其忌諱便不止同名同姓這麼簡單了。
  • 你知道李姓有多少人嗎?看完讓你嚇一跳!
    中國歷史上有李姓君王60多人、宰相39人、狀元45人。唐代,李姓為「國姓」,至顯至貴,人口快速增長。李唐皇帝還常把「國姓」作為最高獎品,賜給那些有功的臣民。如今,海內外李姓人口約1億,是名副其實的「大戶人家」。說起來,也真讓中華姓氏排序,李姓竟然排了個第一。
  • 哪個姓氏最有可能超越李姓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報告》:全國總人口十三億七千萬,其中「李姓」人口最多,超過了九千五百萬,佔全國總人口的7.94%!毫無疑問,「李姓」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姓,這是為什麼呢? 「李姓」的起源眾說紛紜,目前尚無定論,可信度最高的說法是李姓起源於「嬴」姓,「嬴」姓乃是上古八姓之一,由它演化出的姓氏數不勝數,「李姓」就是其中的一種。
  • 錢文忠重返百家講壇解讀百家姓 初定明年春節播
    錢文忠  記者 陳青 奉化記者站 徐猛挺 吳培維  2008年首屆彌勒文化節,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曾在奉化舉辦《布袋和尚與彌勒文化》講座,今年他擔任了即將於通過電子郵件等的方式,記者採訪了錢文忠教授。  多次到過奉化的錢文忠說:「我很喜歡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尤其是奉化雪竇寺,更是我研究多年的一個課題。我一直很關注奉化佛教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很願意有機會略效綿薄之力。」  錢文忠認為,優秀的佛教文化當然包括彌勒文化,彌勒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可以用『包容』、『喜樂』來概括彌勒文化。
  • 山西大學教授白平:錢文忠解釋《弟子規》太山寨
    最近,他挑起了錢文忠的錯,覺得「錢文忠對《弟子規》的解釋太山寨了」。  「我挑閻崇年的錯是因為看到了他的聲明臨時起意,挑於丹的錯也是偶然看到了她講解的《論語》,覺得實在錯誤太多,看不下去。挑錢文忠的錯是因為去給一家單位講課,人家說講講《弟子規》吧,最近錢文忠不是在解讀這本書嗎?我買來《錢文忠解讀<弟子規>》一看,滿篇錯誤,錯的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