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
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地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歷史是一面鏡子。就想唐太宗說的:"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透過歷史,我們懂得了前行的方向,前方是深淵還是光明大道,通過歷史這面鏡子,我們反射過去而謹慎應對未來。
歷史亦是能映照人心,通過事件的成功與失敗,人性的光明與黑暗,來影響我們為人處世之法。
不明事理而逆道而行,傷人傷己。
處事為人而行事膽怯,資惡辱己。
行商一世而奸猾無心,害人害己。
言行不一而欺上瞞下,罪大惡極!
滾滾而去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華文明經歷了幾千年的對錯糾葛,有成功的,如商鞅變法壯大秦國,為一統天下定下基礎,也有百日維新的失敗,讓清國徹底沉淪。
但不管是成功也好失敗也罷,我們嘗試了很多,也在歷史中得到了豐富的歷史借鑑,古人記錄下我們文明中一切對錯,只為身為後輩的我們知曉,希望我們不要再犯下他們所犯的錯誤,這就是我們先祖的偉大!
先人們為我們留下了為人處世之道,為我們留下了他們的經驗,讓我們有了借鑑,讓我們有了判斷的能力。
這就是以史為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