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七分考,三分報」,志願填報堪稱人生的「第二次高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關於高考志願填報,你做過哪裡了解?特別是2020年又面臨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個省市新高考改革後的第一次志願填報,很多政策也會又新的變化……
2020高考各省批次設置情況
目前,高考錄取批次設置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幾大批次錄取:
分段錄取 | 適用:浙江
1、理清志願填報的思路
考生在填報志願時,既要從現實依據出發,又要參考歷史數據。
現實依據主要包括:高考總分、考生位次和選考科目一分一段表等;
歷史數據主要包括:近三年的院校投檔分數線及相應名次、各專業錄取最低分、平均分及相應名次等。
在現實依據和歷史數據的共同框架下,考生基本可以理清志願填報的總體思路。
首先,從院校平行到專業平行。
傳統高考實行「院校平行志願」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學校+專業」志願考生可填報不超過5個院校志願(當然,每個地方有些差異),每個院校志願可填報不超過6個專業志願和專業服從志願。考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專業調劑」,也就是投檔後將可能被調劑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志願。
新高考實行「專業平行志願」,也就是所謂的「專業+學校」志願,以一所學校的一個專業(類)作為一個志願單位。
更大的變化體現在志願數量上,80個以上志願既賦予考生更大選擇權,也給考生和家長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其次,從考生名次到考生位次。
傳統高考對所有考生分科類、分批次按照總分進行排序,每個考生都取得一個「名次號」。
新高考實施後,普通類考生不分文理、不分批次、按照必考+選考的總分進行排序,每個考生取得一個「位次號」。
考生的總分相同時,按文化總分、語文數學總分、語文或數學單科成績等高低依次排序,全部相同者為同位次。
需要考生特別注意的是,位次號是在不分文理、不分批次、分段填報志願、分段投檔錄取等規則基礎上形成的,位次號不能等同於名次號,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區分和對比。
當然,高校歷年錄取最低分、平均分所對應的名次號,仍可為考生填報志願提供大致的定位參考,特別是2017年新高考首年的錄取結果具有舉足輕重的參考價值。
再次,從分數導向到興趣導向。
填報志願時,考生應從自身特質出發,結合自己的職業目標進行專業選擇。
但在實際操作中,考生與家長大多抱著「一分都不能浪費」的想法,更多地以分數為導向選擇院校和專業。
家長往往基於生怕分數被浪費的心理,嚴重忽略甚至無視考生的自身特質,扎堆報考熱門院校的熱門專業,做出看似沒毛病、實則非理性的志願決策。
新高考背景下,在填報志願之前,考生有必要全面地認識影響個人發展的所有要素,包括身心狀況、性格特點、綜合能力、家庭條件和發展機遇等。
其中,與專業選擇高度相關的決定性因素應該是考生的自身特質,包括特長、優勢、興趣、能力、潛力等,可以藉助相對權威的職業測評軟體,對自身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價值觀等進行評估,再給自己劃定目標專業的範圍。
2、確定專業選擇的導向
按照新的志願填報模式,考生實際上要完成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80個組合(當然,每個地方有些差異)。
在填報志願時,考生的思維方式和決策依據要從「哪所學校好」向「哪所學校的哪個專業好」轉變,要從「多少分能上哪所學校」向「多少分能上哪所學校的哪個專業」轉變,要從「某個專業是第幾批的」向「某個專業的辦學實力、就業前景」轉變。
在組合每一個志願單位時,考生都應該重點考慮以下因素:
第一,要結合院校特色篩選專業類別。
選擇院校時,要重點關注辦學實力、辦學特色、社會評價、錄取分數、所在城市等因素,依次選定目標學校。
同時,要注意區分不同院校的同一專業在培養理念、專業特色、培養模式、專業實力等方面的差異。
第二,要透過專業名稱辨析專業內涵。
選擇專業時,要重點關注專業名稱、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專業特色及就業前景等,大體判斷目標專業學什麼、怎麼學、是否適合學、學完幹什麼。
根據歷年錄取情況,剔除錄取可能性小的專業和不喜歡的專業,根據個人專業偏好和錄取概率,劃定目標專業的大致範圍。
第三,要根據個人偏好鎖定目標誌願。
根據院校偏好優先、專業偏好優先、院校偏好和專業偏好並重等類型,沿用「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的策略,最終確定志願順序。
具體來說,對於可填報96個志願的考生,可以把前30左右的志願作為衝擊志願,填報錄取有希望、優勢並不大的志願;把中間36個志願作為穩妥志願,填報個人最喜歡、錄取有優勢的志願;把最後30個左右的志願作為保底志願,填報自己不排斥、錄取有把握的志願。
3、把握志願決策的重點
志願填報是考生人生中最為重要的選擇之一,它不僅關係到考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體驗,更會對考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考生應從分數和位次出發,堅持興趣與愛好導向,實現學校與專業的最優化組合。在這個過程中,考生和家長普遍糾結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其一,選學校VS選專業?
這是一個始終存在的兩難選擇。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平臺,學校是專業發展的平臺,好的專業不可能脫離學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選學校、選專業二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其二,省內院校VS省外院校?
相比之下,省內院校招生計劃更多、分數預估更準、錄取機會更大、求學成本更低、職業發展更優。因此,考生應兼顧內外、省內優先,在「穩、保」梯隊中更多地配置省內院校。
其三,興趣導向VS分數導向?
適合的學校和專業是更高的起點,考生應興趣優先、兼顧分數,可藉助於測評軟體,根據身心狀況、興趣特長、性格特點、綜合能力、家庭條件等,縮小目標專業的範圍。
其四,志願梯度VS志願順序?
考生可沿用「衝、穩、保」策略,自主調節志願梯度的比例,比如96=30+36+30。同時,參考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投檔分數由高到低、專業實力由高到低、錄取機會由低到高等因素,合理確定志願順序。
-- END --
文章來源於網絡,若侵權私信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