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仵樹大
6月20日下午,張協和往常一樣,頭頂著烈日在地頭蹲守,他扳著指頭算了算,「從2號到現在半個多月了,連個火警電話都沒接到過。」
張協是漯河市郾城區李集鎮工會主席,「三夏」以來,他的新頭銜是秸稈禁燒應急機動隊隊長,帶領7名隊員攜帶設備和全鎮下設的8個禁燒指揮部保持密切聯繫,處置突發的火情。然而,讓他欣慰的是,夏收結束,秋季作物亦耕種完畢,全鎮各個指揮部未發現一處明火。
在記者的走訪中,似乎為張協心中的欣慰找到了確切的答案。在相樹張村,種糧大戶張全安抓起一把經雨水浸泡後根部已發黑的秸稈說:「今年700多畝地畝產都超過1200斤,是得了這個(秸稈)的好處,保墒、除草、防板結不說,二次還田後就變成有機肥了,兩季(夏秋)能少上七八十斤肥料。」
「少花錢產量高,現在讓咱燒(秸稈)咱也不燒。」張全安的一番話道出了當地群眾對秸稈禁燒由「被動」向「主動」轉變的心聲。
談及李集鎮秸稈禁燒緣何能取得歷年來最好效果時,奔波在地頭、身著迷彩服的李集鎮黨委書記劉永紅說,一方面,經過連續多年的禁燒,老百姓利用秸稈自覺還田的耕作意識明顯增強;另一方面,農業收割機械化還田程度不斷得到提升,並利用秸稈大力發展雙孢菇產業。
而事實上,李集鎮利用秸稈還田達到禁燒增產的目的,只是漯河市51個鄉鎮開展秸稈禁燒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記者了解到,從2012年夏季開始,漯河市提出三年實現全面禁燒的目標。2013年,漯河市取得了夏季無焚燒、秋季著火點全省最少的秸稈禁燒好成績,走在全省前列。而今年「三夏」,全市各地未發現一處著火點,小麥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
據初步估算,漯河市夏秋兩季秸稈還田相當於在每畝地投入了約80斤複合肥,全市230多萬畝耕地,兩季秸稈還田等同投入了8萬多噸複合肥,約節省投資1.8億元,並且帶來了糧食畝產的逐年增加,小麥單產3年增產近100斤。經該市農業部門估算,今年該市夏糧畝均單產可達510公斤。
「漯河市在秸稈禁燒的綜合利用上,突出『堵、疏'並重。」漯河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威說,「堵」就是強化宣傳造勢,建立責任工作制,嚴格獎罰;「疏」就是以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和農機化示範市為平臺,擴大農機裝備總量,推廣新型農業機械,提高農業機械作業水平。目前,該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位居全省先進行列。
「秸稈綜合利用的效果上去了,禁燒的任務和壓力自然就降下來了。」漯河市委常委、副市長劉瑞紅說,「從目前來看,我們實現三年全面禁燒這一目標不成問題。通過秸稈的綜合利用,最終目的是提升農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漯河生態宜居名城一片潔淨的天空,樹食品名城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