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貴州省輕工業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陸洋與同事們在一樓展廳觀看「建國70周年貴州宣傳片」,感慨貴州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
陸洋與同事觀看「建國70周年貴州宣傳片」。
陸洋說:「很多年前,我們一家三口在貴陽市雲巖區住的是用木板建造的十幾平米大的平房,那時候的窗戶和地板都是木質的,屋頂是用磚瓦砌的,廚房在過道,大家用的都是公用衛生間。到了1976年,單位修建了大概有七八層樓高的磚混結構步梯房,可以說是現代商品房的雛形。這時,我們搬進了五十平米左右大的兩室一廳住居,有了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周圍也開始有了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學校等。」 談到居住環境的改變,陸洋繼續說到,「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住宅樓開始有了電梯,修建的房屋面積也變大了,廚房和衛生間的空間也相對寬敞。直到現在住商品房,周圍基礎設施建設都基本完善了,小區有了物業服務,學校、超市、健身館等等一應俱全。」陸洋表示,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貴陽市民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來自安順市西秀區的楊國華向記者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他還是小孩子,是住在有六層樓高的紅磚房,這棟居民樓每層有兩戶人家,居住面積大概有五六十平米,有獨立的衛生間。在當時來說,這樣的居住條件已經是比較好的了。 楊國華說:「以前的住戶都很零星,像這樣的房子非常少,也就十幾棟,周圍幾乎都是空地。現在,一座座高樓大廈平地而起,我們搬到了貴陽,住進了兩百平米的大房子裡。不僅是居住環境變好了,生活也更加便利了。購物從以前的雜貨鋪變成現在的超市,從走幾裡路去趕集到如今的送貨上門,這都是國家發展給人民帶來的便利呀!」 來自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人民政府綜合治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陳輝林因工作出差來到貴陽,也來到貴州美術館觀展。
陳輝林觀展。
陳輝林告訴記者,二十年以前,遵義市新蒲新區基本都是一層樓的平頂磚瓦房居多,每逢雨天就容易漏雨。現在家鄉興建由小青瓦、坡面屋、穿鬥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牆構築而成的「黔北民居」,房屋大多為兩層半高,靠近屋頂的半層便用來儲物。「『黔北民居』不僅冬暖夏涼,實用性也很高。鄉親們剛開始還不大適應,到後來大家都主動修建這種房屋。」陳輝林說。 展廳中還有一位同樣來自於遵義市的56歲觀展者杜鑫,他說:「我的家鄉在遵義市綏陽縣,70年代時,我們一家八口人擠在一個五十多平米的紅磚青瓦小平房裡。由於房子小了,房間不夠,我們就只有擠著睡上下鋪。那時候還沒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就連用水,都得挑著擔子去到離家幾百米遠的水站挑水回來。」 杜鑫長舒了一口氣,繼續說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人們的生活也越過越好了。1985年我從遵義分配到貴陽工作後,現在和老伴兩人一起住在一百多平米的房子裡,孩子也在城裡買了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比以前便利了太多,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社會優質發展的成果,也是國家帶給百姓們的福利。」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光莉
實習生 侯麗玲
編輯 韋倩
編審 嶽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