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16日電 題:當社會靜下來,我們仍有希望走在一起——專訪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不容易。」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回望即將過去的2020年時,略作思考連說了幾個「不容易」。
他感嘆,社會風波還未平息已有疫情侵襲而來,但自己願意朝積極的方面去想,將前者視作向教育制度提出問題,後者則是對過往累積的電子教學經驗的成果測試。
近年的政治風波中,一些年輕人走得越來越前,也將教育推上風口浪尖。根據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公布的數字,修例風波中被捕的逾萬人中,四成是學生。人們開始質疑,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才會令心智未夠成熟的學生手持殺傷性武器走上街頭與警察對峙。
「現在的社會比較複雜,學生們信息的接收、價值觀的養成不再局限於學校。」楊潤雄坦陳,社會事件至少將教育制度上的一些問題提了出來,比如部分學生缺乏守法意識,缺乏對國家及香港與國家關係的了解,「我們現在看得很清楚了」,所以這也是教育局未來改進工作的方向。
特首新一份施政報告指明,未來改革方向必須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在隨後的相關政策記者會上,楊潤雄宣布了一系列改革通識科安排,涉及更改科目名、精簡課程內容等。
這次改革決定對楊潤雄而言,可謂過去一年最艱難的決定之一。「社會上對於通識科的看法其實是很不同的,有的人覺得你不能改,有的人覺得你不能留。在種種不同意見中,怎樣找一個對學生最好的方向,是比較難的。」顯然,眼下這個方向已經找到了,「我們希望在新的科目下,讓學生建立正面價值觀,正確地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培養明辨慎思的能力,懂得公平、理性地分析不同問題。」
而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教育局提出的改革框架中還有一條,將為學生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這也並非新概念,類似交流透過各類項目、姐妹學校等形式,在過去幾年從未間斷過。據楊潤雄透露,每年有約10萬個名額給學生前往內地交流。
那麼新的考察與過去的交流項目又有什麼不同?楊潤雄解釋,考察配合新科目課程,學生將有選擇空間決定對於內地哪一方面有興趣,繼而實地考察後就相關內容撰寫報告。「有一些學生可能對國家歷史有興趣,那他就可以選擇去西安,將他看到的、研究的內容做報告。」楊潤雄舉例說。儘管形式有異,但目標始終一致,就是希望學生在中學階段能有至少一次的機會,到內地走一走、看一看。
「過去一年對整個教育界來說,是不容易的一年,也給我們機會去好好看看過去的教育工作是不是到位,過去我們認為做得好的事,在一個新的環境下,可不可以持續地發展下去。」楊潤雄也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我覺得一定要給我們的年輕人一些機會」,他的語氣十分肯定,只是很多事在社會恢復平靜之前,很難做到。
楊潤雄將香港國安法的落實視作這樣一個機會,「當社會靜下來,我們就要多做教育工作,當然還有其他方面,要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一些空間,讓他們自己去了解事情的不同背景,去內地找找看,看看香港發展為何與內地緊密聯繫,再思考他們自己未來的發展。我們仍有希望可以慢慢走在一起。」楊潤雄說,他對此有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