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語中,託爾斯泰這樣寫道: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話用來形容二胎家庭再合適不過了,生了二胎後幸福感倍增的家庭,大多是父母不偏不倚,手足相親相愛;而生了二胎後,父母頭疼不已,兩個孩子每天上演「大戰」的家庭,原因卻多種多樣。
後者顯然是二胎家庭中的多數,可二寶生都生了,也不能塞回肚子去,那家長們該怎麼辦呢?
寶媽裡裡是個90後自己就是個獨生子女,決定生二胎之前,她也很忐忑,看過太多「二胎矛盾」的裡裡,擔心兩個孩子相處不好。
可有了二胎後,裡裡逐漸發現這個問題自己不得不面對,她開始按書上說的,帶著剛剛4歲的大寶看一些繪本、和她談心,慢慢地在裡裡的引導下,女兒接納了自己將會有一個弟弟或妹妹的事實,甚至還會期待二寶的出生。
就當裡裡準備鬆一口氣時,該來的「麻煩」卻找上門了。
二寶出生後,裡裡也需要坐月子調理身體,每天清醒的時間都用來餵奶或是哄娃了,根本無暇顧及大女兒;可在大寶眼裡卻變成了:媽媽和妹妹每天都黏在一起,吃飯睡覺都不分開,「專屬」自己的媽媽被搶走了!
失去了「媽媽時間」的大寶,有次在裡裡給二寶餵奶的時候徹底爆發了,看著媽媽懷中的妹妹,大寶哭著喊著也要「媽媽抱」,任憑裡裡怎麼說都不聽,最後還是爸爸帶著大寶出去玩,才算解決了。
解鈴還須繫鈴人,裡裡選了個單獨的時間和大寶解釋了:你是媽媽第一個孩子,我當然愛你,但妹妹現在太小了需要照顧,所以會佔用媽媽更多的時間,大寶紅著眼睛表示理解了。
還沒安生兩年,二寶逐漸露出了自己的「廬山真面目」,而大寶的安靜平和截然不同的是,妹妹天生就是個機靈鬼,一點虧都不吃,總是和姐姐搶東西,搶不過人家就耍無賴,張嘴就咬姐姐,好幾次牙印深得都快出血了,可大寶也不知道還手,被咬了就哭著喊媽媽。
裡裡看不過眼,教訓完妹妹後就問大寶:「為什麼不知道躲開啊?就這麼任她咬你?」「媽媽你說不可以打妹妹的。」
聽著大寶的話,裡裡暗暗在心裡哀嚎:又是我的「鍋」,裡裡整理了一下語言和大寶說道:「媽媽是說過,但那是讓你不主動去打,不欺負她,如果她總是不佔理還這樣咬你,你要還手自保了。」
看著大寶似懂非懂的樣子,裡裡知道了,要讓大寶學會「打妹妹」還有一段路要走。
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簡·尼爾森(Jane Nelsen)在《正面管教》一書中,關於孩子之間的矛盾,給出的建議是:家長最好不要插手。
但很多中國父母,在孩子爆發矛盾甚至有肢體衝突時,很難坐得住,他們總想自己出面教育一番,對兩個孩子「各打五十大板」,自以為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實則卻是在幫倒忙。
父母一旦插手孩子之間的時,很容易讓弱勢一方的孩子,習慣於被「拯救」,遇到他人挑釁只會不停忍讓,等待有人來主持公道,而不會維護自己;而強勢一方的孩子呢,在家長的訓斥下,很容易有反叛心理,變相地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
家有倆娃的寶爸寶媽要注意了,孩子之間難免有矛盾,家長在教育時要秉承「自己的架自己去打」的原則,不要過多插手。
「百樣米養百樣人」,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更是沒有一個標準的公式,家長一定要多摸索,才能找到最合適自己家孩子的那一種。
討論話題:你家兩個寶寶打架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