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去年教師節前夕在北京師範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響應《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北京師範大學和光明日報社聯合設立並評選「啟功教師獎」,重獎在我國縣以下(含縣)農村地區,尤其是在老少邊貧島地區基礎教育領域從教滿30年,作出傑出貢獻的教師。這是中國第一個由高校與新聞媒體發起設立、面向全國基礎教育一線教師的獎項。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本屆將評選出10名優秀教師,每人獎勵50萬元人民幣。今天,我們刊發入圍教師的名單及事跡展示。此次評選活動最終將評選出10位「啟功教師獎」獲獎者,並在教師節期間進行表彰。
1
王小紅 女,漢族,1952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天柱山學校教師,教齡48年。自16歲自願成為「赤腳」教師以來,她獨自堅守山區小學,通過一年級至五年級的「複式教育」,培育了當地四代人。只因掛牽她的學生,她在年輕時放棄上大學、知青返城、頂職進城的機會,也在退休後拒絕回城和兒子過舒適生活,堅持留守從教。她堅持帶領學生每周升國旗,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室裡,她永遠保持笑容,說「拿起粉筆就忘了一切憂愁」;她曾步行30多裡崎嶇山路請教教學問題,自學後教給學生;她用微薄的工資負擔校舍租金和學生的午餐,將自家房子擴建成學校,並自製教具;她自己出錢租車,帶山裡娃去看外面的城市大世界;她甚至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自學打針,常備藥物。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江西省百名優秀山村女教師、「十大感動上饒人物」等榮譽稱號。
2
王金花 女,黎族,1963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海南省儋州市蘭洋鎮番打小學高級教師,教齡36年。她是番打村第一位女高中畢業生,毅然留鄉執教。為使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她普通話、黎語、苗語三語演示;為照顧外地支教教師,她常常一人睡在學校;為更好地教學,她用雙手為孩子們剷出了運動場;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她一個一個山頭轉,一個一個村寨走勸說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們讀書,她自掏腰包為學生設置助學金、獎學金,卻無法支付自己女兒的學費。曾獲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工作者、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感動海南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
3
鄧先華 男,漢族,1963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場中學教師,教齡34年。他長期紮根山區,堅守林場學校,先後四次放棄改行或進城的機會,投身山區教育,事跡被多家媒體報導。積極促進家校合作,面對即將輟學的學生,他跋山涉水登門做家訪,為孩子爭得繼續學習的機會,並資助貧困學生,帶班業績顯著。他體弱多病卻年年滿勤,強忍病痛堅持講課。他教學經驗豐富,教學風格獨特,教學成績突出,名列全縣前茅。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進行初中語文教改教研,發表論文38篇,多項語文課改課題獲省級以上獎勵並在全縣推廣。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湖南省特級教師、湖南省優秀教師(記二等功)、湖南省中學骨幹教師等榮譽稱號。
4
左相平 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貴州省盤縣響水鎮中學黨支部書記,中學高級教師,教齡42年。他14歲開始擔任夜校掃盲教師,展開教育職場上的攻堅戰。他在鵝毛寨小學破廟裡潛心教學,用「油漆黑板」打造出三尺講臺。他曾8門課程一肩挑,35節課連班上,學生單科和總分成績依然在當地名列前茅。他曾扭轉響水中學6年中考升學率為零的局面,讓人心渙散、生源外流的學校連續11年走在六盤水(市)鄉鎮中學最前列。他展開「師生同考」「鼎立式」等多種教育管理方式,讓他的課堂生動活潑。在他的感召下,他的學生回鄉任教,他的孩子毅然繼續了父親的執教生涯……曾獲中國陶行知教育獎、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百名優秀校長、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獎章等榮譽稱號。
5
石蘭松 男,瑤族,1965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西燕鎮大龍洞小學刁望教學點教師,小學高級教師,教齡30年。他在交通工具匱乏的山區長年累月擺渡接送學生上下學——30年來,他用壞了8條木船,擺渡了上千名學生。寒冷的冬天,木船漏水,他直接穿著拖鞋站在水裡,卻從未讓一個孩子出過危險,實現水上行船「零事故」。他為學校的孩子們做了萬餘頓午餐,用自己的工資補貼孩子的生活。他的教學成績年年名列全鎮前茅,所教的班級多次被評為村、鎮優秀班級,教學點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曾獲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十大責任公民」、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課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小學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6
達芳 女,漢族,1956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四師一牧場中心小學校校長,小學高級教師,教齡36年。她堅持育人理想,孜孜以求、任勞任怨。在她的日曆中沒有節假日、雙休日,她在臨退休之時被查出患糖尿病2期,也只休息了短短一周。她開創學校雙語教學的先河,使孩子們從一句漢語都聽不懂到能用雙語流利對話、書寫,在各大「雙語」比賽中獲獎,為孩子們架起了通往更遼闊世界的橋梁。在新疆,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她組織學校和周邊縣、鄉、鎮學校開展雙語比賽、民族團結手拉手等教育活動,引導各民族學生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民族團結。曾獲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巾幗示範標兵、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兵團級優秀教師、兵團支持少先隊工作好校長等榮譽稱號。
7
呂轉芳 女,漢族,1963年5月出生,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中川鄉老鴉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教齡34年。參加工作三十餘年,25年的民辦教師生涯,她一直堅持在農村偏遠山區學校教學,她愛崗敬業,愛校如家,愛生如子。老鴉小學只有8個學生,她不但是教師,還是「媽媽」,給學生們做飯,縫補衣服,照顧生病的孩子。為了不讓學生輟學,她幫助學生家長幹農活,家長被其感動,同意讓孩子上學。她有一個不幸的家庭,一家六口人中兩癱一殘,她是家庭唯一的支柱。她自強不息,以身作則,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實現夢想。她以樸實無華的大愛無聲地感染著眾多的鄉村群眾和孩子們,譜寫著一個鄉村教師的高尚師德。曾獲全國模範教師、甘肅省隴原優秀鄉村教師等榮譽。
8
喬永斌 男,漢族,1961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北省襄樊市保康縣歇馬鎮莫家埡教學點教師,學校負責人,一級教師,教齡36年。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獨自堅守海拔1400米高寒山村教學點。雖然學校只有他一人,但是課程設置齊全,教授規範。他探索複式教學,實驗同年級拼桌、小組學習;倡導啟發式教學,注重課堂教學,並積極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他愛生如子,熱心為學生制定營養餐計劃、燒水做飯、劈柴取暖,雖收入微薄,卻先後幫扶了102名貧困學生。為保護學生免受精神病人傷害,他挺身而出,和精神病人對峙了兩個多小時。身患脊髓炎的他,右腿右臂嚴重殘疾,以頑強的毅力僅用10天練習就學會用左手寫字,保證教學順利進行。他所在的學校成為當地的「師德示範學校」。曾獲全國模範教師、湖北省十佳師德標兵、湖北省楚天園丁獎等榮譽稱號。
9
杜順 男,漢族,1964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大興鎮萬福村小學高級教師,教齡31年。他紮根偏遠山村,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在身患脊髓空洞症的23年裡,與病魔頑強抗爭,與死神爭分奪秒,並克服患病後70種併發症的重重困難,堅持拄拐行走,坐輪椅上課,跪在炕上寫教案。他關愛學生,雖家徒四壁仍堅持資助貧困學生,成立無償課後輔導學校,拿出工資買磚給全校班級搭火牆子取暖;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他開發出符合本地學生特點的嘗試測試法、兒歌法、競賽法、點擊詞彙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法,獲得師生的好評。他常說:「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教書,讓生命富有意義!」曾獲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自強模範、省級教書育人楷模、全省道德模範、感動吉林「十大新聞人物」、省「五一」勞動獎章、省級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10
李廣 男,滿族,1958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棋盤山學區中心校莫裡莫幼兒園教師,教齡38年,高級教師。他從小學轉到幼兒園當教師,一切從零學起,通過自己刻苦鑽研來改革農村課堂的教學方式,採取「學科同上」「室內外交替」「大帶小」「助手幫教」等手段,通過利用廢舊材料、物品製作的轉椅、滑梯、積木、七巧板等各類玩教具,創造性地實施多種「幼兒複式班」教學活動方式。他用快板引導智障孩子說話,獨特教法讓多名智障兒童學會自理,順利升學。他扮演著園長、教師、保姆以及園林工、清潔工、維修工等多重角色,為改造校舍自學木工、瓦工活。他將百畝荒山化作能持續產生經濟效益的「校山」,以所獲資金建設學校,用自己的雙手建設了一所花園式的幼兒園,讓山裡娃有了自己的樂園。曾榮獲全國十大教書育人楷模、河北省優秀教師、感動承德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稱號。
11
汪昌祥 男,漢族,1955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尼麻隆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教齡40年。他是一位身患癌症24年的鄉村教師,時刻面臨死亡的威脅,在學校裡卻是個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狂人。他40年如一日,奔波尋找資助單位和個人,為學校籌集物資,為孩子們送去源源不斷資助。最近一年多聯繫幫扶過的學生就有200多名,兩年來籌集助學資金約30多萬。他教學能力紮實,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全縣前茅,提倡在實踐中學習的教育理念,山坡上、溪流旁、樹林中都是孩子們的課堂。在他從教的40年中,人口總數不足500人的尼麻隆村先後走出了70餘名大學生。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特別關注的鄉村最美教師、感動中國新聞人物候選人等榮譽稱號。
12
張有國 男,漢族,1962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大田壩鄉文滄村德斯立小學教師,小學高級教師,教齡36年。瀾滄江畔,他堅守了整整36個春秋,只為17歲時的一句承諾:讓更多的娃娃走出大山。他挖窯燒瓦、上山砍椽,親手為學生們蓋起新瓦房,改變了原教舍「晴天四方亮,雨天一片黑」的舊面貌。他走20公裡山路去江邊的小賣部,只為買回方便孩子上自習用的火油。他自掏腰包,為村裡修廁所;省吃儉用,為學生安太陽能;咬牙堅持,給學校買電視機。他提出的「土洋結合」「玩出特色」的教學理念,使他成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生。曾獲中國名師聯盟希望工程園丁獎、全國模範教師、縣級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13
張存貴 男,漢族,1960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陝西省寶雞市隴縣火燒寨鎮峰山小學校長,一級教師,教齡35年。從教以來,他刻苦鑽研教材,積累經驗,注重用情感感化學生,每到一個教學點,教學成績都很突出。他變賣家中物品、耕牛,借款買課本、建宿舍和食堂,動員全家老小上陣勞動保證學校按時建成。他愛生如子,白天當老師,晚上當保姆,為寄宿兒童洗衣物。他帶領學生參加畢業考試途中遇暴雨,將32名學生背過河,導致小兒麻痺後遺症腿傷復發,但仍拄拐工作。他從2008年開始在陝西各縣市巡迴作師德報告,迄今為止已經作過100多場報告。曾榮獲全國模範教師、陝西省師德楷模、陝西省教書育人楷模、「最美寶雞人」特別獎等榮譽稱號。
14
張祖安 男,漢族,1959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重慶市奉節縣永安中學教科室主任,教授級中學教師,教齡38年。1977年,他受命創辦一所民辦中學,從此走上三尺講臺。他始終堅守教學崗位,以父母之心育桃李,不顧醫囑走下手術臺出院便回到教室,人稱「拼命三郎」,強忍病痛讓患病學生安然就醫自己卻暈倒在地。他不斷創新,開創「『獨角號碼』數字記憶法」讓學生輕鬆學習歷史,研發「四步教學法」讓學生自發投入學習。他刻苦鑽研,先後榮獲「全國第23屆科技創新大賽銀獎」等全國性獎勵15項;「重慶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等市級獎勵45項。出版著作7部,發表論文68篇,申報國家專利7項,主研聯合國子課題、主持全國重點規劃課題等9個。曾獲全國模範教師、重慶市百佳人文教師、重慶市教育專家等榮譽稱號。
15
孟毅亮 男,漢族,1956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圪臺坪教學點高級教師,教齡40年。在山區任教的40年間,孟毅亮克服資源的貧乏與病痛的侵襲,一個人堅守一所小學,承擔著學校運轉中所有的教學、管理、家校溝通等繁重工作。他是縣裡複式教學改革領軍人,採用「交錯、穿插」教學結構、「同堂異科五環三步」教學法,並製作了用於複式教學的木製三稜可旋轉黑板等教具,在實際教學中大膽創新。他把這一生的熱愛都傾注給了講臺和學生,強忍膽結石的病痛,在手術後馬上回到講臺,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尤其關照單親、留守兒童的身心成長。他是村裡的百事通,主動為村民寫申請、證明,為大伙兒講解、宣傳國家大事。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山西省骨幹教師、山西省優秀教師、山西省小學複式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
16
秦翠英 女,漢族,1963年11月出生,群眾,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中心幼兒園清涼分園小學高級教師,教齡35年。她不到18歲就走上教師崗位。入職之初,教室房屋漏雨、蛇鼠出沒,環境簡陋,她咬牙堅持,十幾年下來她的學生走向了重點大學,到了國外工作。她放棄30年的小學執教經驗,臨危受命轉向幼兒教育的探索。村裡很多孩子,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父母在外打工,她用愛心守護著留守兒童的童年時光。農忙時節,村裡的家長們經常忘記接孩子,她就帶著孩子走上幾裡路,送到家長們的懷裡。她親手製作教具,在課堂和日常生活中,貫穿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一個又一個的幼小的心裡埋下一顆顆善良希望的種子。她情系幼教,愛灑留守童年,為村裡娃描繪繽紛未來。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安徽省愛崗敬業好人、蚌埠市最美鄉村教師、等榮譽稱號。
17
郭秋維 男,回族,1958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度尾埔尾小學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教齡34年。他立足本校,注重德育,關愛留守孩子,帶頭捐款。他多方籌資創建學校科技活動室,編寫《百項發明小故事》校本教材,因地制宜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聯手開發顯微鏡、望遠鏡等許多教學用具,培養學生科學興趣,篩選項目參加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迄今九屆連創佳績。指導教師參加省級科學課例評選並多次獲獎。埔尾小學因此被確認為福建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學校。他積極參與課改,有10多篇論文在《福建教育》等刊物發表,主持多個全國、省市級課題。作為市級領銜名師,肩負推動全市小學科學教育重任。曾獲全國模範教師、福建省特級教師、福建省科技教育突出貢獻獎、福建省優秀農村教師、莆田市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等榮譽稱號。
18
瓊色 男,藏族,1950年7月出生,中共黨員,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聶榮縣完全小學書記,小學高級教師,教齡40年。他從師校畢業後自願回鄉執教。在特殊的環境中,他用牛車馱著帳篷,在牧區間流動教書。白天學生放牧,晚上他在帳篷裡點著酥油燈,為孩子授課。為保證孩子們都有課本,他騎馬來回近300公裡,趕四天四夜的路程,去縣城馱書,同事們說他「為了教學工作可以把老命豁出去」。他當上了校長,卻從未想過解決已在學校幹了26年臨時工的妻子的編制問題,兒子女兒大學畢業,他一聲令下,把兒女全部召回家鄉教學。他資助了很多貧困學生上學,受資助的學生已經有三四十個回老家當老師。曾獲全國模範教師、自治區級優秀教師、地區級先進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19
斯日古楞 女,1965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毛都小學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教齡32年。在草原深處的國家級貧困縣,她愛生如子,亦師亦母,一守就是幾十年,她盡心竭力,建設校園,終靠一個信念,建起兩棟明亮的教學樓改善牧區基礎教育環境。她用蒙語授課,繼承弘揚民族文化精髓,她積極鑽研,開啟蒙漢雙語教學,讓一批又一批雙語雙文化學生走出草原。她說,只要自己的學生能有一點點進步,只要這個學校有一點點改善,只要這片草原的教育能越來越好,自己所受的一切苦都值了!曾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德育課教師、自治區級優秀教師、自治區級教改成果獎、自治區級園丁獎等榮譽稱號。
20
譚國強 男,藏族,1960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映秀小學教師,教齡34年。他紮根山區,用心教學、用愛育人,無償資助學生上學。5·12汶川地震來臨時,在救援兩位親人和200多名師生之間他毅然選擇了後者,3天3夜顧不上吃飯休息,堅守在餘震不斷的災區組織救援,直到最後一名學生被找出。他和住校生同吃睡,周末將留守學生接回家,組織全校老師輔導學生課外作業。他關注學生安全,檢查違規超載車輛,協調公交車接送學生。震後七年時間,他所帶領學校在全縣鄉鎮小學排名中屢奪第一。曾獲得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教育系統抗震救災英雄、全國抗震救災感動中國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