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文燦通訊員史鴻基
在公園探訪夜精靈、在仙湖植物園體驗葉子課程、在野外做自然筆記……依託「千園之城」的豐富自然資源,每到周末,一群群孩子在志願老師們的帶領下,領略著深圳各大公園的自然奧秘。據了解,深圳是國內最早在公園裡構建由政府主導,多元共建、共享自然教育服務體系的城市。自2015年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開始打造「自然教育中心」品牌活動,經過多年的發展推廣,共建有27家自然教育中心,培訓自然教育志願者2100多人,每年服務市民超10萬人次。其中,仙湖植物園被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授牌為「國家級自然學校試點單位」。未來,深圳將搭建全市自然教育中心交流平臺,成立自然教育專家委員會,舉辦自然教育中心培訓,推動經驗分享、交流和學習,推動深圳成為全國自然教育之城。
▲自然志願者為小朋友們進行現場解說。
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每年服務市民超10萬人次
12月的深圳,南下越冬的候鳥已陸續抵達深圳灣,一群群學生,在專業志願者老師的帶領下,舉著望遠鏡認真觀察紅樹林的各種飛鳥。
「一個活動招募通知,常常9時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不到10時,名額就搶空了。」市民鄭女士是一名自然教育的愛好者,自從她第一次帶兒子感受自然後,她的兒子開始主動要求參加。「我明顯感覺到兒子的變化,以前出門喜歡追逐蝴蝶等,還用手拍,現在知道了一些動植物的習性,會很愛護,也知道怎麼欣賞和保護了。」
今年小學二年級的李一凡經常參加公園、綠道裡的自然教育活動,他說:「我參加了幾次自然筆記的課程,實地觀察更加真實,有助於理解書本上所說的內容,近距離地親近自然能讓心情都愉悅起來」。
▲市民在自然教育嘉年華活動中觀看自然教育節目
隨著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立,為了給公眾帶來更加系統的自然教育體驗,深圳結合公園、綠道的動植物資源,創新推出了《紅樹林裡的自然課》《苔蘚——植物王國的小矮人》《蘇鐵——古老的活化石》等系列自然教育教材。
「以自然教育為基礎,傳播生態文明理念。要讓市民關注和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先讓市民去了解它,就需要用教育的手段來實現。」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梁治宇介紹,「每個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不同,我們因地制宜地開展自然教育。比如,園博園種植著900餘種園林植物,非常適合開展植物主題的科普活動;紅樹林生態公園主要圍繞紅樹林生態、溼地鳥類、昆蟲等系列主題,開展科普講解、觀鳥等活動。」
越來越多的市民通過聆聽、觸摸、眼觀、描述等各種方式認識大自然,自然教育也成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引發對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思考。據不完全統計,深圳每年有超過10萬市民參加各個自然教育中心組織的各種活動。每年在蓮花山公園舉辦的「自然教育嘉年華」就有數萬人次的社會公眾參與其中。
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所有活動免費向公眾開放
▲深圳自然教育中心授牌儀式現場
自2015年起,深圳依託公園、綠道的豐富自然資源,陸續建立了27個自然教育中心,其中湧現了諸如仙湖植物園、華僑城溼地、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深圳灣公園、洪湖公園、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香蜜公園等多個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自然教育中心,初步搭建起深圳市自然教育工作框架和平臺。
2017年,深圳成立了首個綠色生態公益組織聯盟。據悉,綠色生態公益組織聯盟內有20多個本地自然教育機構,常年為各類自然教育活動提供支持,形成了全社會推進自然教育的良好局面。
秉承自然教育的公益性原則,深圳所有自然教育中心的活動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以綠色基金會、紅樹林基金會、華基金等為代表的本地社會組織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將自然教育中心的項目設計成面向企業、大額籌款人,以及公眾的線上籌款產品,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為自然教育中心籌措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除了有很多自然教育機構外,還有眾多「身懷絕技」的本土博物學家,如深圳鳥會的田穗興老師、植物專家吳建梅、兩棲動物專家李誠、蘭科專家蕭韻,還有一心傳播自然之美的學者南兆旭老師等。這些自然導師引領著越來越多自然愛好者,分享著對自然的愛和珍惜,推動著深圳自然教育的發展。
共建社區花園,共享「花漾」生活,構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簕杜鵑花展上的社區共建花園深受小朋友們喜歡。
廢棄木樁埋入土地後高低錯落,形似練武功的梅花樁,小朋友在上面鍛鍊出平衡感……在2020深圳簕杜鵑花展上,位於蓮花山公園風箏廣場的社區共建花園成為了小朋友們的樂園。
為了拉近人與自然相處距離、提升社區公眾參與性、構建和諧人際關係。近年來,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全市推進建設社區共建花園,建設注重讓社會公眾參與,吸取不同方面建議的花園。
▲小朋友在社區共建花園中開展活動
除蓮花山公園社區共建公園外,深圳灣公園自然教育中心社區共建花園通過邀請自然之友·蓋婭設計工作室的泰山老師和金剛老師,將生態功能、教育功能融入其中,打造了一個自給自足、可持續循環的雨水花園。花園建設之後,自然教育中心針對這些特點,還開展了「可食花園」的課程活動,讓公眾了解花園的生態和整個雨水運作系統。
據悉,社區共建花園已被確定為深圳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八年成規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市民共享「花漾生活」提供重要載體,是引導公眾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的創新模式。發動公眾廣泛參與,凝聚市民共識,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2020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全市推進建設120個社區共建花園。其中,福田區和南山區各20個,寶安區、龍崗區、羅湖區和龍華區各15個,鹽田區、坪山區、光明區和大鵬新區各5個,目前均已建成。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