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千園之城」打造自然教育之城,公園綠道變身戶外科普課堂

2020-12-25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文燦通訊員史鴻基

在公園探訪夜精靈、在仙湖植物園體驗葉子課程、在野外做自然筆記……依託「千園之城」的豐富自然資源,每到周末,一群群孩子在志願老師們的帶領下,領略著深圳各大公園的自然奧秘。據了解,深圳是國內最早在公園裡構建由政府主導,多元共建、共享自然教育服務體系的城市。自2015年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開始打造「自然教育中心」品牌活動,經過多年的發展推廣,共建有27家自然教育中心,培訓自然教育志願者2100多人,每年服務市民超10萬人次。其中,仙湖植物園被國家環保部宣教中心授牌為「國家級自然學校試點單位」。未來,深圳將搭建全市自然教育中心交流平臺,成立自然教育專家委員會,舉辦自然教育中心培訓,推動經驗分享、交流和學習,推動深圳成為全國自然教育之城。

▲自然志願者為小朋友們進行現場解說。

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每年服務市民超10萬人次

12月的深圳,南下越冬的候鳥已陸續抵達深圳灣,一群群學生,在專業志願者老師的帶領下,舉著望遠鏡認真觀察紅樹林的各種飛鳥。

「一個活動招募通知,常常9時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不到10時,名額就搶空了。」市民鄭女士是一名自然教育的愛好者,自從她第一次帶兒子感受自然後,她的兒子開始主動要求參加。「我明顯感覺到兒子的變化,以前出門喜歡追逐蝴蝶等,還用手拍,現在知道了一些動植物的習性,會很愛護,也知道怎麼欣賞和保護了。」

今年小學二年級的李一凡經常參加公園、綠道裡的自然教育活動,他說:「我參加了幾次自然筆記的課程,實地觀察更加真實,有助於理解書本上所說的內容,近距離地親近自然能讓心情都愉悅起來」。

▲市民在自然教育嘉年華活動中觀看自然教育節目

隨著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立,為了給公眾帶來更加系統的自然教育體驗,深圳結合公園、綠道的動植物資源,創新推出了《紅樹林裡的自然課》《苔蘚——植物王國的小矮人》《蘇鐵——古老的活化石》等系列自然教育教材。

「以自然教育為基礎,傳播生態文明理念。要讓市民關注和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先讓市民去了解它,就需要用教育的手段來實現。」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梁治宇介紹,「每個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不同,我們因地制宜地開展自然教育。比如,園博園種植著900餘種園林植物,非常適合開展植物主題的科普活動;紅樹林生態公園主要圍繞紅樹林生態、溼地鳥類、昆蟲等系列主題,開展科普講解、觀鳥等活動。」

越來越多的市民通過聆聽、觸摸、眼觀、描述等各種方式認識大自然,自然教育也成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引發對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思考。據不完全統計,深圳每年有超過10萬市民參加各個自然教育中心組織的各種活動。每年在蓮花山公園舉辦的「自然教育嘉年華」就有數萬人次的社會公眾參與其中。

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所有活動免費向公眾開放

▲深圳自然教育中心授牌儀式現場

自2015年起,深圳依託公園、綠道的豐富自然資源,陸續建立了27個自然教育中心,其中湧現了諸如仙湖植物園、華僑城溼地、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深圳灣公園、洪湖公園、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香蜜公園等多個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自然教育中心,初步搭建起深圳市自然教育工作框架和平臺。

2017年,深圳成立了首個綠色生態公益組織聯盟。據悉,綠色生態公益組織聯盟內有20多個本地自然教育機構,常年為各類自然教育活動提供支持,形成了全社會推進自然教育的良好局面。

秉承自然教育的公益性原則,深圳所有自然教育中心的活動都是免費向公眾開放。以綠色基金會、紅樹林基金會、華基金等為代表的本地社會組織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將自然教育中心的項目設計成面向企業、大額籌款人,以及公眾的線上籌款產品,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為自然教育中心籌措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除了有很多自然教育機構外,還有眾多「身懷絕技」的本土博物學家,如深圳鳥會的田穗興老師、植物專家吳建梅、兩棲動物專家李誠、蘭科專家蕭韻,還有一心傳播自然之美的學者南兆旭老師等。這些自然導師引領著越來越多自然愛好者,分享著對自然的愛和珍惜,推動著深圳自然教育的發展。

共建社區花園,共享「花漾」生活,構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簕杜鵑花展上的社區共建花園深受小朋友們喜歡。

廢棄木樁埋入土地後高低錯落,形似練武功的梅花樁,小朋友在上面鍛鍊出平衡感……在2020深圳簕杜鵑花展上,位於蓮花山公園風箏廣場的社區共建花園成為了小朋友們的樂園。

為了拉近人與自然相處距離、提升社區公眾參與性、構建和諧人際關係。近年來,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全市推進建設社區共建花園,建設注重讓社會公眾參與,吸取不同方面建議的花園。

▲小朋友在社區共建花園中開展活動

除蓮花山公園社區共建公園外,深圳灣公園自然教育中心社區共建花園通過邀請自然之友·蓋婭設計工作室的泰山老師和金剛老師,將生態功能、教育功能融入其中,打造了一個自給自足、可持續循環的雨水花園。花園建設之後,自然教育中心針對這些特點,還開展了「可食花園」的課程活動,讓公眾了解花園的生態和整個雨水運作系統。

據悉,社區共建花園已被確定為深圳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八年成規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市民共享「花漾生活」提供重要載體,是引導公眾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的創新模式。發動公眾廣泛參與,凝聚市民共識,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2020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全市推進建設120個社區共建花園。其中,福田區和南山區各20個,寶安區、龍崗區、羅湖區和龍華區各15個,鹽田區、坪山區、光明區和大鵬新區各5個,目前均已建成。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山東:三大公園規劃出爐 濟南距「千園之城」一步之遙
    「大幅增加公園數量,提升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實現「千園之城」目標;到2021年年底,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0%。2019年10月份,濟南對全市公園建設提出了明確目標。
  • 三大公園規劃,濟南距「千園之城」一步之遙
    大幅增加公園數量,提升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實現「千園之城」目標;到2021年年底,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0%。2019年10月,濟南市對全市公園建設提出了明確目標。
  • 深圳首個郊野運動主題公園完成規劃 「千園之城」指日可待
    南方日報記者朱洪波攝原標題:深圳首個郊野運動主題公園完成規劃,2020年公園總數將逾1000個  每2平方公裡就有1個城市公園深圳首個郊野運動主題公園完成規劃!記者從深圳大鵬新區建築工務局獲悉,深圳首個以郊野運動為主題的公園——位於壩光的江屋山郊野公園預計兩年後建成。這也意味著,深圳距離「千園之城」又近了一步。
  • 2020年深圳建成「千園之城」 市民出門500米內就能逛公園
    有代表建議,深圳在打造公園之城的過程中,要挖掘豐富的文化內涵,讓文化成為公園之魂。圖為香蜜公園。深圳特區報記者何龍攝 原標題:市人大代表問政會聚焦公園建設和管理 2020年建成「千園之城」 深圳新聞網訊 在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900多個各類公園。市民對這些公園滿意嗎?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
  • 2017年貴陽「千園之城」有序推進 29個市級示範性公園已完工
    《貴陽市推進「千園之城」建設行動計劃(2015-2020年)》安排,圍繞「新建237個公園」目標任務,全力推進「千園之城」建設。截至目前,貴陽市「千園之城」建設重點打造的29個市級示範性公園已完工並投入使用18個,其餘11個正在有序推進。
  • 深圳13個自然教育之地,這個周末就去這了
    經過多年的發展推廣,深圳湧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獨具魅力的自然教育中心,包括: 最早的自然學校——華僑城溼地 最專的自然課堂——仙湖植物園 最佳的觀鳥學校——深圳灣公園 最「萌」的自然中心——兒童樂園 最小的自然保護區——福田紅樹林保護區
  • 漳州| 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成長之路
    有利的氣候條件,讓漳州的「公園之城」建設有了絕佳的先決條件。為避免城市建設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同時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戶外休閒需求,漳州市積極探索城市與自然互動、城市與鄉村統籌的生態文明建設途徑,於2011年底啟動了郊野公園體系規劃工作。
  • 筆記山水之城 抒寫祖國之美——第六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
    首席記者 謝智強 攝5月26日,以「筆記山水之城、抒寫祖國之美」為主題的第六屆重慶市夢想課堂·自然筆記大賽開幕式暨重慶市首屆社區自然觀察節活動在大渡口區中華美德公園舉行。50組親子家庭跟隨志願者一起感受大自然的智慧和美,用自然筆記分享自己對祖國的祝福。
  • |綠道|風情街|成都|青龍湖|公園_網易訂閱
    2  鹿溪智谷綠道·空中雲廊  鹿溪智谷綠道  依託天然形成的鹿溪河濱水而下  在綠意如海的蔥蘢中  蜿蜒著紅藍相映的超美空中  9  江家藝苑二期  江家藝苑二期同樣於國慶節開園  主打「科普教育、文化藝術」主題  是親子出遊的上佳之選
  • 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園上千個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
    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園上千個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一些知名度高的公園都去膩了?來看看這些公園,可能就在你家門口深圳北站旁邊藏著一個火車站主題公園!新園路街心公園地址:新園路街心公園深圳市龍崗區園山街道新園路交通:地鐵3號線橫崗站B出口,步行1.3公裡飛鳥兒童樂園
  • 成都簡陽市:打造承載美好生活嚮往的未來之城
    日前召開的中共簡陽市委十五屆十三次全會指出,要聚焦「打造承載美好生活嚮往的未來之城」目標,堅持以公園城市理念為引領,全面推動城市規劃思維、建設方式、管理體系和營城模式變革,塑造城市格局之美、肌理之美、風貌之美、生活之美,以實際行動高質量書寫「新三問」時代答卷。
  • 十年建一園 瞧瞧啥模樣——解讀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
    根據規劃,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分為近期、中期、遠期建設,時間長達10年,將其建設成城郊型森林保護與生態文化教育公益性公園,隨州城區最大的 「綠肺」,持續為隨州人民 「增氧」。    那麼,隨城山國家生態公園未來是啥樣,記者帶您去看看。
  • 中國「千園之城」,公園數量多達1090個,五分之一土地用來建公園
    而說到環保城市建設,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城市公園和綠地建設。那麼在我們國家有一座城市確實建設了很多的公園,截止目前公園數量已經多達1090個,因此也被稱為了「千園之城」,而這個城市就是深圳。
  • 織密「綠道網」 打造生態道、健康道、經濟道——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和構成基礎,串聯城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是一座城市生機活力的象徵。綠道的不斷延伸,是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的縮影,如同一面鏡子,從細微處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和文明高度。
  • 織密「綠道網」打造生態道、健康道、經濟道——自然生態公園城市...
    「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託和構成基礎,串聯城鄉綠色開敞空間,以遊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是一座城市生機活力的象徵。綠道的不斷延伸,是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的縮影,如同一面鏡子,從細微處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和文明高度。
  • 國際博物館日|北京為什麼要打造博物館之城
    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北京市首次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的概念,以厚重的北京歷史文化為依託,鼓勵公眾走入博物館,營造全民關心、支持博物館事業的社會氛圍,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為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譜寫文博篇章。
  • 活力之城的運動風尚
    隨著體育場館設施的逐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特色體育賽事的不斷上演,體育產業初現規模的麗水獲得了「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輪滑運動先進單位」等殊榮,更贏得了「首屆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全國國際跳棋之鄉」「全國圍棋之鄉」等「國」字號招牌。  體育精神帶來的全民健身熱潮,讓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生態體育之城,處處洋溢著青春活力。
  • 走進蕪湖雕塑公園 感受雕塑之城魅力
    8月7日,「大江奔流」採訪團驅車來到安徽省蕪湖市,一睹我國城市公園中唯一以雕塑文化與自然景觀結合的主題公園風採。公園大門雕塑公園位於蕪湖市神山公園東部,緊鄰中央公園,現已建設完畢的雕塑園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總佔地面積約36萬平方米,一共安放了180件雕塑作品。
  • 深圳北站中心公園正式開園迎客 人才綠道示範段同時開放
    如今的深圳北站新城,一邊是綠水青山、生態綠道,恬靜滋潤人們的心靈;一邊是雲淨蒼穹,溫柔映射林立的站臺和樓宇,人們可以盡情感受深圳這座「公園之城」「世界著名花城」的獨特魅力,於繁華都市中找到詩意的人居生活,切身感受到深圳北站新城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 全生態室內動物園自然之城KAKAZO首次落戶青島引發追捧
    自然之城KAKAZOO為什麼能夠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  因為在未來廣場五層,復華集團創新打造的首個全室內、全生態、全互動、沉浸式動物主題樂園自然之城KAKA ZOO,已經成為城市家庭親子娛樂首選。KAKAZOO為遊客打造了一個繁華都市中真實的自然世界,讓遊客領略大自然稀有生物的生活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