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盧柯院士:做一名職業...

2020-12-19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16歲上大學,28歲被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聘為研究員,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36歲被任命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創刊以來首位擔任評審編輯的中國科學家。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主任盧柯的履歷。

盧柯的科研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盧柯致力於研究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時,「剛開始特別不順,從國內到國外都沒有人認可。」該技術是通過鋼球的高速振動,用最簡單的過程在金屬表面形成納米層。儘管理論上說得通,初步實驗也證明可行,可就是沒人相信這個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因為從來沒有人這麼做過。

盧柯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國外的同行也笑話他,認為他的想法沒有新意。從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只有盧柯的這個小組在做表面納米化技術研究。「沒辦法,硬逼著幾個學生一定要做出來,只有3個學生堅持到了最後。」

現在,利用表面納米化技術已經在金屬材料中發現了幾種新型納米結構,表面納米化技術已成功應用於寶鋼冷軋廠拉矯輥,並大幅度提高了拉矯輥使用周期。

盧柯說,搞科研要抵禦各種各樣的誘惑。「如果你不花足夠長的時間去研究一個東西,你對它的理解是有限的。」

在盧柯看來,做科研一定要有興趣。用他的話說,納米材料技術就是追求「魚」和「熊掌」兼得的過程。在大幅提高材料強度的同時,還要保持導電性、熱穩定性、塑性不會顯著降低。他說,材料科學研究是個「很好玩兒」的過程,加點東西、做點處理,材料的性能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他很享受這個過程。盧柯的學生劉小春說,「他就像孩童找到了一種新奇的玩具那般開心。」

在盧柯擔任金屬所所長期間,取消了「數論文、比經費」的量化考核方法,改為年底由各研究部的學科帶頭人「講一個故事」。故事以學科發展為主線,談自己對某個學科、某個科研方向的推動、進展,可以是完成時、進行時,甚至可以是將來時。這種寬鬆的學術氛圍使得金屬所的論文質量不斷提高,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1999年至2008年間我國發表的62篇「國際高影響論文」中,金屬研究所有3篇入選。

在學術界也不能避免功利、浮躁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忙著爭項目、要經費,急於出成果。對此,盧柯卻很冷靜。今年10月劉小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揭示了一種新的納米層片結構,其現象早在2011年11月就已經發現。劉小春很激動,當時就想寫論文發表。盧柯問他:「世界上這麼多人在做同樣的事情,為什麼你能看到,而別人沒有發現?你到底發現了什麼獨到的地方?不能光用『運氣』來解釋。要用基本的科學原理,理解、解釋你的發現。」師生二人討論了兩個小時。最終劉小春心悅誠服,又花了一年多時間分析、補做實驗,直到今年7月才最終完成論文。

盧柯會給每一位畢業的學生送一本名叫《博士還不夠》的書。似乎在告訴他的學生,成長為一名科學家的道路才剛剛開始。盧柯說:「要成為大家,你就要去幫助別人。我希望能有人快點超過我。一個領域要發展,下一代一定要超過我。」

盧柯也要求自己在本領域成為領軍人物。他曾經的學生、現在的同事金海軍說,「做一名職業的科學家,是他自己認為對他最恰當的評價。」

相關焦點

  • 我國最年輕的院士,16歲上大學,28歲評上教授,如今官至副部級
    然而,後面一句話,慢慢被大家解讀成了:在學術科研上優秀之後,有餘力可以去做官,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是這樣做的。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位主人公就是如此,他16歲上大學,28歲成為教授級研究員,38歲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如今已經官至副省長,他就是盧柯。
  • 副省長、院士、科學大獎得主!
    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5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給他,是為了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萬泰教授被聘為邯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萬泰教授被聘為河北省邯鄲學院"河北省雜環化合物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邯鄲學院馬計斌校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萬泰教授頒發"河北省雜環化合物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聘書。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生物醫用材料北京實驗室主任楊萬泰教授講話。廣西師範大學、省部共建藥用資源化學與藥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南民族藥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王恆山教授講話。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為西華大學作學術報告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伍迪)為慶祝建校60周年,西華大學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來訪該校,並為學校相關專業老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作了題為「石墨烯等二維材料的製備與應用探索」精彩的前沿科技報告,報告由該校副校長餘孝其主持。
  •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機恆通聯合實驗室入駐懷柔科學城產業研究院
    懷柔區委副書記 區長於慶豐、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副書記 常務副校長王豔芬、懷柔區委常委 副區長郭文杰、懷柔科學城黨工委委員 管委會副主任丁明達、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副所長劉衛東、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主任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林秀、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主任白國剛、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楊國強、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董紀昌、魏橋國科研究首席專家兼魏橋國科科創基金董事合伙人丁曉東
  • 42歲,他成中科院最年輕院士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公布。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探究「盜夢空…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上海交大校長張杰院士受聘西光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日前,經中科院領導批准,聘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張杰為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杰院士主要從事強場物理、X射線雷射和「快點火」雷射核聚變等方面的研究。此前,張杰院士和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曾多次合作開展過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
  • 盧姓十三名院士簡介
    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著名材料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南京理工大學格萊特納米科技研究所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納米金屬材料團隊帶頭人。主要從事金屬納米材料及亞穩材料等研究。更多關於盧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盧氏春秋。
  • 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端先生去世
    南京大學網站12月16日消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衛華在金職院設立院士工作站
    5月20日,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汪衛華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揭牌儀式舉行
  • 電氣數位化設計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戴瑜興:孜孜求索顯...
    【人物名片】  戴瑜興,中共黨員,博士,國家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電氣數位化設計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自1978年以來,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由溫州大學重點支持,以戴瑜興教授領銜申報的「電氣數位化設計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正式批准,成為溫州首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高分子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配置清單
    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1989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依託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建立的中國科學院高分子物理聯合開放實驗室。  鑑於1995和1999年連續兩次在「國家化學學科重點實驗室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實驗室,2000年經科技部批准由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擴充「中國科學院-中國石化總公司高分子化學聯合開放實驗室」(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重新組建成「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於2001年3月通過建設驗收。
  • 李家洋院士任實驗室主任,劉耀光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這個華南農大牽頭組建的實驗室不一般!
    廣州市副市長黎明主持會議,實驗室主任李家洋院士、學術委員會主任劉耀光院士、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海濤、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黃斌民,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馬曙,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等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