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世界衛生組織把今年的世界衛生日主題定為「支持護士和助產士」。
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工作是種什麼體驗?今天,讓我們走近一婦嬰助產團隊的90後助產士俞俐麗,聽她講述「生在一婦嬰」和「接生在一婦嬰」的心路歷程。
愛與專業,讓平凡崗位上的他/她們,散發著動人的微光。如果你有幸在一婦嬰這個迎接新生、治癒疾病的地方,與這些可愛的護士和助產士們溫柔相逢,不如道一聲「辛苦了,謝謝你」,給他們一點最簡單有力的支持。
「我讀書時學的就是助產,在一婦嬰實習後進入醫院工作,很幸運地被分配到產房。從我家到醫院,其實還蠻遠的。我選擇一婦嬰,是和很多上海人一樣,對一婦嬰有著不一樣的情懷。一婦嬰被稱為『上海大搖籃』,現在上海每6個新生寶寶中有1個是在一婦嬰出生的。我也是個『一婦嬰寶寶』。」
01
我是接生婆?我是接生婆!
我剛進產房時,聽別人說助產士就是以前的「接生婆」,那時我挺不能接受的。我們哪裡是「接生婆」?我們除了要觀察產程,負責接生,還要管孕產婦的吃喝拉撒睡,操心家屬物品有沒有買齊、有沒有買對,擔心媽媽婆婆不正確的經驗會不會讓產婦不能正確坐好月子,還要隨時客串「知心姐姐」,開導安撫孕婦,簡直全能。
但隨著工作的深入,現在的我也很能接受「接生婆」的說法了。在老百姓的心中,我們可不就是「接生婆」嘛,與其費力去解釋傳統「接生婆」和助產士的區別,不如專心做好這個「接生婆」。
當然我們肯定不僅僅是「接生婆」咯,我們經過了科學的系統化學習,有嚴格的規範化培訓。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要接得出,還要接得好、接得安全。
02
猝不及防,又一如平常?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臺急診手術。那是我第一次經歷以往只有在急救培訓中才有的場面。
那天,如往常一樣,我在床旁給一名破水的孕婦做檢查。就在查宮口的時候,我在產道內摸到了臍帶。患者發生了臍帶脫垂!我馬上向同事請求支援。
醫生評估完,決定即刻進行剖宮產。在術前準備的過程中,我的手指一直停留在產道內,努力上推寶寶的胎頭,為臍帶的血流爭取一絲絲的空間。因為這位孕婦的宮縮一直很好,上推胎頭需要花點力氣,雖然整個過程只有短短的五六分鐘,但當我的手指可以出來時,整個手都因脫力而顫抖。
事後,同事都誇我反應迅速且鎮定,其實我內心是很凌亂和緊張的。我深知當時所做的都是平時訓練留下的條件反射。我想這可能就是醫院反覆進行實訓演練的原因。
產房團隊一直是非常注重演練培訓的,比如肩難產、急診剖宮產、產後出血、子癇搶救、臍帶脫垂等急救預案,都是反覆滾動培訓的。科室裡的一位老師曾經開玩笑地說,「我們要把這些搶救演練流程深深地烙印到我們的肌肉裡」。
03
會因面對質疑而鬱悶,更會以專業來贏得尊重
工作中遭遇誤解,是很正常的。我是個90後女孩,由於我的年輕,偶爾就會有孕婦和家屬對我說,「你自己沒生過孩子,怎麼會理解我的痛」。這時候真的是很讓人鬱悶啊。
鬱悶一會兒兒,我會積極去治癒。在孕婦的宮縮間隙,我會主動和他們分享我的工作經歷;當孕婦宮縮不適的時候,我根據孕婦的接受度給予適合她的建議和指導;當宮口開全,孕婦有摒氣意願時,我指導孕婦正確的用力;當患者產程中間感覺沮喪、想要放棄時,我通過判斷,會告訴她一個可見的終點,比如「已經看到寶寶頭髮了。加油,再堅持堅持,以你的條件,還有半小時就可以和寶寶見面了!」
等到寶寶平安分娩,產婦和家屬往往會開心地感謝我。我用我的專業告訴孕婦和家屬,90後也能是一個好的導樂、好的助產士。
04
迎接新生命,從滿滿興奮到靜靜的滿足感
實習的時候我是個好奇寶寶,覺得新生命的誕生真的很神奇;剛上班的時候,是滿滿的興奮,很開心能夠一次次參與迎接新生命的過程。現在,每當完成一個導樂陪伴或者完成一臺接生時,湧上心頭的是安靜中的滿足感。
當忙碌、助力、啼哭漸止,一切喧囂歸於平靜,我們認真記錄著醫療文書,而產婦和家人在一邊低聲細語,寶寶安靜地在媽媽身邊,這是一種尋常人無法體會的充滿生命力的安寧。這份滿足感,可以讓我忽略夏天穿著接生衣的悶熱,遺忘長時間工作的疲憊和壓力。這或許就是助產這個職業的魅力吧。
Special
新冠肺炎疫情階段,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什麼影響嗎?
我們醫院是專科醫院,雖然不是發熱門診定點醫院,但是在防護上,我們醫院還是很注重的。醫院制定了應對的制度和流程,以保障孕產婦安全。
因為我是醫務工作者,所以我能理解同道們都希望衝上一線抗疫的心情,對於我們醫院沒有上援鄂前線的任務也有些許遺憾。所以當同是醫務工作者的丈夫告訴我,他要去金山支援的時候,我雖然有擔心,但更多是支持,因為這也彌補了我沒能上前線的遺憾。
非典時,我們還是孩子,我們受到保護。現在我們長大了,這次輪到我們90後來保護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本篇內容據新民晚報記者郜陽的報導及受訪者本人講述綜合而成。
原標題:《90後助產士:從「在這裡出生」到「在這裡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