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色彩的運用,生活正是因為有了色彩才更豐富多彩,色彩的不同會使人們產生喜怒哀樂的不同感受。那麼繪畫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畫面的色彩表現更為重要,色彩影響著整幅畫面的藝術效果。在繪畫藝術中,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東方的還是西方的繪畫,色彩始終是重要的構成元素。可以想像沒有的色彩的繪畫將會是怎樣。特別是在中國工筆畫中,色彩的運用甚至引領了工筆畫的發展方向,這從中國工筆畫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唐宋以後的工筆畫開始走向衰落,這主要受「五色令人目盲」、「以墨為主、以色為輔」觀念的影響,不重視色彩語言形式的運用就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可見色彩在繪畫中運用的重要性。
從中國畫歷史看,重視色彩表現的工筆畫曾經是中國畫的主流樣式,這在宋代以前的宗教畫、石窟壁畫、人物畫、青綠山水、金碧山水及宋代花鳥畫等藝術樣式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早期的工筆畫中所用的顏料主要是礦物質顏料,這是受到生產條件的限制,從而決定了早期的工筆畫主要是重彩工筆畫。如敦煌壁畫,去過敦煌莫高窟的人都能感受到 那裡壁畫的震撼人心。它雖然經過風化,走過漫長的歷史,但是色彩依然渾厚、強烈、豐富而瑰麗典雅,無論是人物造型、繪畫技巧、畫面場景都讓人驚嘆和敬畏。到東晉時代,植物質透明顏料出現並得到充分運用,工筆畫的用色變得更豐富、細膩入微了,也就形成了工筆淡彩畫,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精細巧妙的線條、色彩的巧妙運用刻畫出了人物的神採。到了唐宋時代,水色、石色融合使用,使工筆畫發展得較為成熟。如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畫中的人物形象「衣裳勁簡,彩色柔麗。」(《歷代名畫記》),不但人物形象準確而且能揭示出人物的心裡和情性。宋代工筆畫達到鼎盛,宋徽宗趙佶是工筆畫高手,他完善了繪畫體制,促進了畫院的發展,把工筆花鳥畫推向高峰。到兩宋以後,在「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五色令人盲」的古典美學思想指引下,水墨文人畫全面興起,並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色彩被推向歷史的邊緣,傳統工筆畫也因色彩的消失而逐漸被歷史冷落。「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的論點,一直影響著中國畫,使絢爛多彩的顏色一直處於弱勢,工筆畫也就一直停滯不前。
新中國成立後,工筆畫藝術開始逐漸從衰微走向復甦。中國畫持續了數百年的「水墨獨尊」局面被打破,揭起了現代色彩變革。這場色彩變革是中國畫傳統觀念的變革,是色彩語言表達形式的變革,是中國畫從傳統轉向現代變革。進入現代改革開放的中國,受到西方文化,西方繪畫的影響,工筆畫的色彩語言形式的運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色彩運用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化、圖案化、裝飾化,肌理特殊技法也得到充分的運用,新材料、新顏料廣泛的運用,都使得工筆畫有更大的活力和發展空間,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和強大的視覺衝擊力。這樣就喚醒了人們對工筆畫的重視,給工筆畫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解開一切的理論枷鎖,充分的運用色彩這一語言表現形式創作出別出心裁的藝術作品。同時一定不能丟棄我們傳統工筆畫中的精髓,紮實練好基本功,認真系統的研究傳統捲軸畫、壁畫中極豐富的色彩語言表達形式,並進行發掘、研究和整理,更好的為今所用。
傳統的工筆畫色彩的運用理論一直影響著傳統工筆畫的發展。一,謝赫提出「六法」,中的「隨類賦彩」。這一色彩理論的運用,雖然使畫家創作了大量崇尚自然的繪畫精品,但是也限制了畫家的豐富想像力,使得不能那麼充分的運用色彩表現自己的內心意境。二、「以線為骨,以色為肉」。這一理論使得色彩被限制在線條輪廓之中,這就使色彩在傳統工筆畫中處於從屬地位。從而就形成了無論是畫什麼,總用一套陳舊的方法,先用墨勾線,再「三礬九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