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孩子在小區樓下遛彎,遇到這樣一件事:3歲的亮亮買了一把新的玩具手槍,愛不釋手,一直拿在手裡把玩,4歲的小軍也非常喜歡,湊過去摸了摸,亮亮有些不高興,背過身去,不讓小軍摸,小軍生氣了,上去奪,亮亮拼命護住手槍,不鬆手。
見到兩個孩子爭吵起來,亮亮的媽媽和小軍的奶奶都趕了過來,媽媽問亮亮能否把手槍給小軍玩一下,「不行」,亮亮乾脆地回答。亮亮的媽媽便對小軍說:「你等一會兒,過會亮亮玩膩了,就給你玩。」
小軍的奶奶很不高興,甩下一句話:「一把破手槍,有什麼了不起的,回頭奶奶給你買。」說完便拉著小軍就要走,亮亮的媽媽有些尷尬。正巧,小軍的媽媽下班回來,看到了這一幕,就對婆婆說:「媽,您不能這麼護著孩子,玩具是別人的,不經過別人同意,上去搶就是不對。」
「你是親媽嗎?胳膊肘往外拐,我這當奶奶的護著孩子還不對了?」婆媳兩人爭吵了兩句,帶著孩子離開了。
看到這一幕,想起我不久前剛離婚的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有了孩子之後,婆媳關係是道坎兒,邁不過去,夫妻感情就完蛋了。」據統計,在中國離婚家庭中,47%的夫妻離異是因婆媳關係造成的。
未有孩子之前,不少夫妻是與公婆分開住的,有了孩子之後,夫妻要上班,沒有照顧孩子,公婆往往會擔當照顧孩子的主力軍,婆媳在一個屋簷下相處,就為婆媳矛盾增加創造了機會,而隔代教育又進一步加劇了婆媳矛盾,這勢必會影響夫妻感情,夾在老媽和媳婦中間的男人,若當不好雙面膠的角色,夫妻矛盾就會上升,一旦婆婆牽扯進來,與兒子組成聯盟,夫妻關係很容易分崩離析。
隔代教育,是指一些年輕家長或因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因離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交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的矛盾可以存在於任何兩代人之間,只不過因為婆媳之間的特殊關係,將隔代教育的矛盾更加凸顯出來,並非是婆媳之間特有的矛盾,那麼,隔代教育的癥結在哪呢?這就要從代際關係說起。
代際關係是指兩代人之間的人際關係,通常一代指20年,但代際關係的兩代人,泛指老年人和年輕人,如家庭中的父母輩或祖父母輩與兒女、孫子女輩的關係。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認知,老年人與年輕人因生理、心理、角色和社會地位以及社會經歷的不同,在行為和認知上定然會產生差異。
我小時候,比較頑皮,大人睡午覺,我就一個人跑出去玩,捉蜻蜓、捉知了,下河摸魚,媽媽害怕我發生危險,總嚇唬我,說外面有壞人,會被人抓去。直到現在,老媽在教育侄女時,還經常使用這一套,侄女就有些膽小。
我就非常反感媽媽這種教育方式,現在我教育自己孩子時,就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嚇唬孩子,因為我學過教育心理學,甚至嚇唬孩子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多麼不好的影響。倘若我沒有接受這種教育,可能就會沿襲媽媽的教育方式,這叫代際傳承。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跳出代際傳承的影響,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教育方式,減少因受上一輩人的教育影響到自己教育子女,這也是導致隔代教育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有的老年人喜歡給嬰兒把尿,可年輕人知道過早地給嬰兒把尿,有可能造成脫肛,可老人會說:「你們小時候不都是這樣嗎?不都好好的嗎?怎麼現在就不行了呢?」老年人會覺得年輕人事多,帶孩子將就太多。
隔代教育是一個難題的題,最簡單幹脆的辦法就是父母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周末帶孩子去看望老人,讓老人享受含飴弄孫的快樂即可,也減少了婆媳之間的矛盾。
但事實上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年輕人要工作,若生活壓力大,沒有錢請保姆,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幫忙照顧,在這種情況下,要減少因隔代教育產生的矛盾,需要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老人是通情達理的人
若老人通情達理,明白自己只是在幫忙照顧孩子,並不是教育的主力,那麼,他們在教育孩子時,就會以孩子的父母為主,不過多幹涉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更不會護著孩子,溺愛孩子。
對於這樣的老人,他們往往能夠聽得進去子女的建議,他們知道自己的育兒理念需要更新,也會和子女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這樣的老人教育孩子往往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產生矛盾的概率也少。
第二,老人有一定的文化
若老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往往願意接受新鮮事物,子女可以給老人購買一些育兒類的書籍,讓老人與時俱進,在他們接受了新的育兒理念之後,就能理解子女的教育方式,與子女的教育方式會更加趨同,並能意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育兒方式,這能有效地減少隔代教育的矛盾。
若這兩者都不具備,且老人喜歡喧賓奪主,把自己擺在教育的主力位置上,且很多育兒觀念不正確,那麼,為了孩子著想,父母還是親自帶孩子為好,既保護了孩子,又減少了家庭矛盾。
總之,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適合帶孩子,另外,我們要明白老人是否帶孩子,是他們的自由,帶是情分,不帶是本分,父母才是孩子的監護人,不要用道德綁架老人,這也是家庭矛盾產生不可忽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