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熱潮只增不減,很多報考人員都知道有國考和省考,卻不知道這兩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下面就為大家詳細地解答一番,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公務員備考產生幫助!
篇幅有限 想要真題的小夥伴們 回復或者 私信 真題 即可
按照官方解釋,公務員考試是公務員主管部門組織的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的錄用考試。其實公務員錄用考試就是一種選拔性考試,從選拔性考試的特點即可看出:
1、強調區分性。公務員考試本身就是「高子之中選高子」,通過筆試、面試等把最優秀的求職者與一般性的合格者區分開來。
2、具有嚴格的選拔標準。公務員的錄用與任免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要求嚴格而又精確,一旦實施不允許有絲毫變動,保證選出來的公務員讓人民信服。
3、強調客觀性。整個公務員考試公平公正,追求可信度,一直以來,相關法律法規也結合實際不斷完善。
4、測評內容的選擇性。選拔性考試測評的指標允許具有一定的選擇性 ,以客觀、便於操作與相關性為前提。公考不僅有筆試、面試,還有政審、體檢等內容,都與公務員本身工作有關。可見,公務員考試是特點及其明顯的選拔性考試,目的是挑選出具備相關工作能力的公務員。
公務員本身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職業,除了崗位本身所需的專業能力,通常都需要具備這些能力。
1、分類歸納能力
作為一名公務員,領導讓你去調查某件事情,那麼你的調查可能會來自於網絡、實地訪談、電話訪問、專家論文等等,不同的來源會有不同的特點,專家論文可能過於專業,而實地訪問又會有群眾的口水話。這個時候你總不能直接把這堆材料放到領導面前讓他自己看,你必須學會分類歸納,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呈現給領導。這就像是做申論小題,答案來自於材料,但又不能照搬材料。
歸納字面意思即為歸攏並使有條理,歸納對象可能是零散的材料,也可能是概括出的要點,具有明顯的分類屬性。
如何提升自己的分類歸納能力呢?
常規的分類法則大致有以下四種:
(1)按主體
主體可參照國際法中解釋,即主權的行使者與義務的承擔者。比如一個國家社會,一個公司,一個部門,甚至是一個人。
(2)按角度
第一、依據材料中描寫的各種機關工作事務進行,主要包括制度建設、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宣傳力度等等,適用於措施、原因、對策等題目。
第二、依據材料自身邏輯性,即題目給出的材料本身就已經按照邏輯進行了分類描述。
(3)按時間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順序,從前到後的發展歷程。涉及到某一事物的歷史、發展歷程等則要注意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歸納。
(4)按領域(空間)
領域即表示不同的範疇,比如政治、文化、經濟…等,整個社會可以分為不同的方面,如醫生是醫療領域、教師是教育領域,將社會按面切割成不同的領域。
2、溝通表達能力
在基層工作單位需要與大量的人員交流,需要經常開口講話,若是溝通表達能力不好,那你可能沒法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沒辦法從對方身上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此外,還有各種會議發言,是塑造自身形象的絕佳機會,若是溝通表達能力不好,則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很多人覺得是因為自己性格內向,所以溝通表達能力不好,其實不然,影響一個人溝通表達能力的最主要是思維邏輯。專家表示,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比較喜歡有規律的信息,強調內容有邏輯,語句有重點,避免出現跟別人講述的時候,明明都是用的大白話,講完對方卻好像根本沒有聽懂的情況。
那麼,如何提升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呢?
(1)完整地陳述觀點。採用觀點+證據的結構進行精準描述。畢竟溝通表達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向他人傳遞我們內心的想法,讓他人理解我們的觀點。證據描述得越詳細越具體,越能在對方的腦海中形成畫面感,對方就越能理解你的觀點。
(2)做到條理清晰。有時候覺得自己明明講得很清楚、很詳細,可是對方就是沒有辦法聽懂。這時候要知道,即使採用了觀點+證據的精準描述也還不夠,在描述證據時必須要有清晰的語言結構,在平時刻意練習「三點法」,每次評價一件事情時,多用「第一、第二、第三」、「首先、然後、最後」這樣的序列詞表達,給人一種邏輯嚴謹的感覺。
(3)學會邏輯嚴謹地表達。對於初學者來說,通常是採用「三點法」進行練習,但是這種「第一、第二、第三」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邏輯關係。要想表達更加嚴謹,必須富有邏輯,經得起推敲。比如常見的從問題到原因再到對策的邏輯,各種邏輯結構五花八門,需要自己不斷進行總結復盤。
3、寫材料的能力
在體制內工作,文字能力是必備素質,小到個人工作總結、簡報信息,大到綜合的部門總結、領導講話等。正所謂:月初有計劃,月末有總結,工作有動態,季度有分析,年度有報告。寫材料可能是常事,不一定要文採飛揚、妙筆生花,但至少得能寫一篇結構完整、語言通暢的文章。
通過寫材料,可以鍛鍊自己的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會想的相對周到,做事就會更加有條理,有利於提高自己把控全局的能力。
至於如何提升寫材料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習前輩經驗進行訓練:
(1)找到與自己工作系統相關的雜誌、報刊等,研讀上面刊登的文章。
(2)看標題知道文章主題,然後思考圍繞這一主題,自己可以怎樣去寫,列出一個大致的框架:整篇文章包含幾個部分,各個部分分成幾個方面,各個方面要寫什麼樣的內容,相互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如何進行順序排列。
(3)將自己列好的內容與報刊中的文章進行對比,看看兩者差別在哪,自己漏掉了些什麼,或者自己增加了些什麼,增加的內容想像一下是作者漏掉了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放棄了。
(4)仔細閱讀報刊文章,摘抄金句,方便之後寫材料時進行引用。
當然,對於正在準備公務員考試的人來說,申論大作文也可以採取該方法進行練習。
4、時間安排能力
體制內工作繁瑣而又雜亂,要求公務員必須合理掌握時間,學會區分各項工作的重要及優先等級,有計劃地分配自己的可用時間,把時間分配和工作計劃結合起來。
基層工作常常是「眼睛一睜,忙到熄燈」,所以按照重要/緊急程度進行劃分的四象限時間管理法並不適用。要想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最好做到以下兩點:
(1)面對領導安排的工作,一定要及時進行匯報。一方面讓領導知道工作進度,確保工作方向正確,以及遇到的困難尋求領導幫助;另一方面,告知工作安排,讓領導知道你在忙重要工作,避免領導頻繁給你增加工作任務,或者安排瑣事給你。
(2)面對同事讓你幫忙的工作,一要明確責任人,可以做額外的工作,但不要承擔額外的責任,事先和領導、同事明確責任人;二要做到只協助做好輔助性工作,而不是全程代勞,全權負責。
國考和省考是公務員考試的兩種類型,兩者之間既有相同點又有一定的區別。
1、區別
(1)考試時間不同:國考一般在當年10月份發布第二年的招考公告,11月底進行筆試,第二年的2至3月組織面試。省考分為聯考和各地單獨招考,聯考是多個省份同一天考試,通常在3月份發布當你的招考公告,4月下旬筆試,6月面試。單獨招考各個省市時間不一。
補充:聯考地區有:吉林、山西、雲南、江西、甘肅、河北、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省考)、陝西、湖北、貴州、廣西、重慶、天津、寧夏、青海、新疆、海南、黑龍江、內蒙古、山東。
非聯考地區有:北京、上海、廣東(省考)、江蘇、浙江、河南、四川(公檢法)、廣州市考、深圳市考。
兩者考試時間的不同對於考生來說並沒有不好的影響,相反還增加了一次上岸機會,即使國考沒成功,還可以參加之後的省考。
(2)崗位設置不同:國考崗位一類是中央級別的黨群和行政機關,比如全國人大辦公廳、外交部、商務部等;另一類是中央機關在全國各地的直屬機構,比如海關、海事、通信管理局等。省考崗位是各省的省市縣鄉四級黨群機關和行政機關的招錄,除了海關、海事等,還有教育局、財政局、法院等。
至於哪個崗位更有前途,只能說中央級別的黨群行政機關相對更好,考上之後老老實實論資排輩都能保底廳級退休。但對待競爭這麼大的公務員考試,很多人都覺得只要能上岸就阿彌陀佛了,所以哪個好哪個不好也無法一概而論。
(3)招考對象不同:國考招考面向全國、範圍較廣泛,全國各省區居民均可報考,無戶籍限制。省考的招考面向本省,部分省區、部分職位有戶籍限制。
由於國考不限戶籍,而且國考崗位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地點在北京,所以如果想留在北京的,國考是首選;同樣,若是身處經濟不發達地方,也可以考發達地方的國考部門。考不上發達地方,也優先考慮家鄉的國考。因為不發達地區的國家公務員工資待遇一般好於地方公務員。
(4)命題模式不同:國考一般有自己的命題組,由命題專家統一命題。省考試題分為獨立命題和統一命題,獨立命題的省份有自己的命題程序,統一時間考試的省份(聯考)則有國家命題組和各省命題組的共同參與。
2、相同點
(1)考察內容相同:無論是國考還是省考,都考察行測和申論。行測分為常識判斷、言語理解、數量關係、判斷推理、資料分析五個部分;申論包括小題和大作文。
(2)國考是省考的風向標:國考是國家權威,一般會有突破創新,一定程度上引導其他省考的題目命制。
(3)都區分為兩套試卷:國考區分為省級和地市級,省考區分為AB卷。
國考和省考的考察內容、考卷結構都基本一致,這也就決定了我們無論是備戰國考還是省考,採用的複習方法都是一樣的,無需分開準備。
從很多人的備考經驗來看,大家都是一起準備的,因為國考在省考之前,通常都是先準備國考,如果感覺國考不好再準備省考,畢竟考試內容沒有什麼差別。如果只參加國考或者省考,那麼就在開始時間上略做調整就好了。
筆試根據複習內容和時間進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夯實基礎、刷題練習、反覆鞏固、總結提升四個方面階段,無論是別人的經驗分享,還是身邊朋友的實際經歷,都表示要想備考公務員,最好預留四到五個月左右的時間,每個階段時間按照2:5:2:1進行分配。
下面以三個月時間為例進行說明,若是本身複習時間比較長,可以按照比例每個階段適當延長。
1、夯實基礎(18天)
正式開始複習之前,找2~3套真題進行模擬測驗,知道自己目前的真實水平,找到自己的薄弱板塊。在此基礎上,針對自己較差的地方,尋找教學視頻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夯實基礎知識。
行測有五大模塊,測驗時較好的模塊可以略看,把視頻課中的方法技巧記到自己的筆記本上面,而較薄弱的模塊則需要通過視頻課進行認真學習,記課程筆記,課程中的例題自己先做一遍再聽老師的講解。
在此階段,行測可以採取一周做一次真題,剩下的時間則用於觀看視頻課,記學習筆記。而申論,每周找一套真題試卷做前面的幾道小題,剩下的時間看視頻課程。
為了夯實基礎只看教材或者是視頻課是沒有用的,必須輔以適當的題目練習,只不過是這個階段大部分時間在看視頻課程,但絕不是全部時間都用來看視頻課程。
2、刷題練習(45天)
在夯實基礎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刷題練習來鞏固知識。
對於行測,追求的是量變達到質變,使用單獨成冊的小紅題,分模塊進行練習,熟悉各種方法技巧如何進行實際應用,若是在刷題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不會的題目,則直接翻上一階段所做的筆記,然後看視頻看答案解析,對自己缺失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同時,每周做1~2套真題,儘量把每道題背後的知識點都挖掘清楚,知道基礎知識如何進行變化,變化之後應該如何使用技巧化解。
對於申論,不必追求過多的題目數量,重點是每做一道題都要把材料中的層次順序、邏輯結構琢磨清楚,理解清楚題目的要求。同時,做完之後仔細研究參考答案,弄清楚答案的來龍去脈,以求之後再遇到相同或者類似的題目,可以清楚全面地進行解答。
在這一階段,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刷題、在總結,遇到記不清楚的知識點,則去翻筆記、看視頻。
3、反覆鞏固(18天)
在這個階段其實是將看視頻與刷題完美結合,通過第二階段的刷題練習,你也大概清楚了自己的情況,知道哪些地方沒有學好,需要進行返工,有針對性地再看一遍視頻,一點一點地仔細琢磨,一方面彌補自己的短板,另一方面補充大腦系統中遺漏的知識點。
在知識點補充完畢之後,則是再次通過刷題進行鞏固。這次刷題不用將整張試卷全部刷完,重點關注自己的薄弱模塊,目的是檢查自己缺失的知識點是否已經真的補充回來了。
4、總結提升(9天)
經過前面的複習,自身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也記好了屬於自己的筆記。這時候需要利用真題試卷從頭至尾地練習,將各個模塊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做題的思維邏輯,將老師講解的做題方法變成自己的答題思路。
同時,可以將之前做過的真題試卷再做一次,花一兩塊錢列印一份新的電子版,採用自己現在的邏輯思維再做一次,認真複習的你一定會發現這次與第一次做的結果大不相同。
只有經歷了這四個階段,你的複習才真正稱得上是完整的。
篇幅有有限 完整資料獲取 請回復或者私信 真題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