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訛譯為萬聖節。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們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不過,對於這個節日的歷史,你究竟了解多少呢?
All Hallows' Day
亡魂回歸的日子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 " 天下聖徒之日 ",而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把這一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秋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從這一天開始。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並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以此把亡魂嚇跑。到處都像是
打扮成凱爾特人參加「凱爾特人節」的小男孩公元1世紀,佔領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將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的祭祀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這也是現在西方國家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在之後又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演變到現在,女巫形象大多已「萌化」。
南瓜燈的傳說
南瓜燈是萬聖節的象徵物
萬聖夜的象徵物是南瓜燈,其源於古代愛爾蘭的傳說。一個名叫傑克的醉漢十分喜歡惡作劇,一天他把惡魔騙上樹,並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讓惡魔不敢下樹。隨後,傑克與惡魔達成協議,讓惡魔答應施法,永遠不再追索、或以任何其它方式謀取他的靈魂。傑剋死後,靈魂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徘徊。
「那麼我去哪裡呢?」JACK不知所措地問。「哪兒來的回哪兒去!」魔鬼惡狠狠地回答。回去的路冷風四起,黑暗無邊。魔鬼從地獄之火撿了一塊燒得通紅的火炭扔給他。為了照路又不被風吹滅,JACK將火炭放進了他手裡拿著的大頭菜中。JACK就這樣舉著他的「燈籠」尋找自己在地球上的存身之處。後來蘇格蘭人在萬聖節中模仿他,挖空大頭菜,放入蠟燭做燈籠;在萬聖節愛爾蘭人用的是土豆或大頭菜;而在萬聖節英格蘭人則用甜菜。後來他們移民到美國,發現了一個更好用的燈籠──萬聖節南瓜燈!
挨家挨戶討糖吃
萬聖節的另一個有趣的習俗就是「不給糖就搗亂」,這習俗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
在萬靈之日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要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到今天,則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遊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會對屋主人進行「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忙拿出大把的糖果,一圈走下來,孩子的大口袋裡收穫滿滿。
誘人的萬聖節食物
萬聖節當日,西方家庭也會烹飪各種節日特有的食物。由於萬聖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就成為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放在太妃糖漿中轉動,再撒上果仁。等到節日夜晚小孩子來討糖時,大家就會把太妃糖蘋果送給孩子們。
南瓜派也是萬聖夜的節慶食品,特別是在美國,另外烘乾的南瓜子也常被當做萬聖夜的食品。
暖融融的熱蘋果西打也十分受歡迎,這種飲料是用蘋果酒加熱再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酒精在加熱時已經揮發得差不多了。熱蘋果西打在歐美的冬天很盛行,會從萬聖節開始,一直喝到春天來臨。
原文來源: 旅遊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