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很多美國志願者在紐奧良為災民們搭建房屋。 |
本報駐外記者常年在國外工作和生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經常能從陌生人那裡看到微笑、聽到問候、得到幫助。不可否認,很多因素使當今世界存在溝通困境,如美國人心中的恐怖陰影、巴西的治安問題、印度的貧富差距……然而,在這些國家,大多數人仍對陌生人禮貌、誠懇、熱情。也有人認為,對陌生人的態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社會和諧程度的重要標誌。
美國:「9·11」並沒有改變一切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豐帆報導:「9·11」事件發生後,普通美國人的防範心理加重了許多,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並沒有「改變一切」。記者的一位朋友說,他是兩年前到美國的。下飛機那天下著小雨,他沒有找到來接機的親戚,沒辦法,只能一個人向親戚家摸去。但繞了好久還是沒找到,而且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於是,他決定找一戶人家借電話。 當時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他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比如被人轟出來,甚至被警察帶走。結果,敲門聲過後,開門的是一位老太太,朋友結結巴巴地用英語表明了來意。出乎意料的是,老太太很熱情地答應了他的要求。打完電話,在等待親戚來接的時候,他問老太太為什麼會讓他進來,難道不害怕嗎?老太太說,自從「9·11」事件發生後,政府告誡大家不要給陌生人開門。但她認為這樣做使得人和人之間變得不信任,所以她寧可冒險來幫助別人,也不願意看到人們之間失去這種珍貴的情感。
如果說在困境中得到的是感動,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往往是溫馨。記者所住的小區附近有一個郵局,因為距離比較近,所以記者總是走路去寄信。路上總會碰到遛狗的中年夫婦、跑步的年輕女孩,或者匆匆走路的行人,這些陌生人總是很親切地和記者打招呼,一聲「你好」或微笑地點點頭。有一次,一位老人甚至脫帽向記者行禮,讓記者受寵若驚。有人說,美國人對待陌生人相對熱情的態度和它的文化傳統有很大關係。幾乎每個美國人在小時候都上過一門課——「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但當他們長大後,都會被鼓勵和陌生人進行交談,甚至學校會故意設置一些特殊的環境來培養他們和陌生人交流的能力。美國的節假日多,各種各樣的組織舉辦的聚會也很多。在這些聚會上,大家在一起相談甚歡,說不定有些人認識才幾分鐘而已。另一方面,美國地廣人稀,美國人常常需要為了工作、學習或者其他原因而遷徙,因此每個陌生人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朋友,這就使得他們更加善談。美國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物質功利至上的國家,但美國普通民眾還能保持寬容、愛心、正直與互助。例如,在美國做義工是當地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從十幾歲的青少年到六七十歲的老年人都積極加入義工行列。有一次,記者參加了一項援助颶風災區的義工活動,發現有兩對夫婦都是帶著孩子,驅車兩天趕到這裡做義工的。當記者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時,其中一人回答說:「上帝告訴我們,當你有能力時,你應該想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日本:「傻乎乎」的人招人喜歡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庚欣報導:與美國相比,日本人口密度大,自然環境惡劣,可以說難佔「天時」、「地利」,因此只求「人和」。記者發現,日本人對待陌生人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講禮貌。一位國內的著名學者訪問日本後曾說:「日本人的腰和脖子大概不會得病,因為他們每天鞠躬的次數太多了。」在一座樓裡住的房客,相互連名字都不知道,但他們一定會主動搶著打招呼,越是年輕漂亮的女孩子越主動,反而是一些中年男人略顯矜持。日本人講禮貌的重點是「禮讓」,尤其是對陌生人。例如,記者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乘電梯時,總是那位最先進入電梯的人走到按鍵處,按住開關,讓大家依次進入。到達相應樓層時,又是這位按住開關,請大家先下,每人走出時都會向這位「先人後己者」道聲感謝,此人也欣然受之。日本人多地少,災害頻發,房子大都又矮又小,生存空間之狹小可想而知,但日本卻明顯比美國等空間廣闊的國家要和諧,就是這種「禮讓」在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禮貌也有明顯的分寸感,不是「無限熱情」。日本人在街上或公交車上不用眼睛盯著別人看,有誰打個噴嚏什麼的,回頭率也不會很高。
日本人對待陌生人的第二個特點是誠信。中國有一句話∶「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但日本人對陌生人大都是「無罪推定」,大都假定對方是好人,一般人的防範心理都不強。日本有個詞叫「和平傻子」,意思是環境太和諧、平穩了,人們遇不到壞人,慢慢會不懂得防範。因此日本電視臺故意製作節目,看日本人到各國去如何被人坑,但這些被坑的人在節目中其實都是被「歌頌」的對象,日本人中也是這樣「傻乎乎」的人招人喜歡,太精明、不上當的人並不吃香。在日本,「被騙」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這並不影響人們與人為善、相互信任的態度。因為人們懂得:不能「因噎廢食」,輕信比相互猜疑的損失要小,風氣也是靠人來培養的。
第三個特點是體制、規範、價值觀念配套。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除了個人性格,一般文化、宗教等社會因素的作用也很大。例如,日本人崇尚「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常自比烏龜,意思是說自己笨,但誠懇、老老實實地苦幹。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耍小聰明、坑蒙拐騙的成本太高,而做老實人又省心、又不吃虧。這當然會「扼殺」個別天才的創造性,但人們的心理平衡,關係穩定,社會祥和,在人口多、機會少的社會裡可能是利大於弊。由於日本社會的評價標準很明確,老實人、有信用的人吃香(包括找對象等),滑頭的人不好混,就形成了一種規範及氛圍,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