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所早稻田大學(Waseda University),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在日本排名約在第10名左右,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氣,是一所私立研究型綜合大學。
早稻田大學培養許多人才,在其國內甚至世界範圍影響力廣泛。出過石橋湛山、竹下登、海部俊樹、小淵惠三、森喜朗、福田康夫、野田佳彥等七位首相畢業於此校。
國會議員中近三分之一出身於早稻田大學。松下、三洋、索尼、卡西歐、東芝、樂天、任天堂、優衣庫(迅銷)等眾多著名公司的創始人及社長出身於早稻田大學。
還有村上春樹、冰心等著名文學藝術家及建築大師、傳媒大亨等。陳獨秀、李大釗、廖仲愷、彭湃等也曾在此校就學。
這是一個很具田園氣息的校名,它的校徽也是在兩束稻穗之間嵌上「大學」二個字。有人說,籽粒飽滿的稻穗成熟之後,要低垂下頭,象徵著謙虛,因此而命名。也有人說,學校因當時建在早稻田裡而得名。那麼它是否真的和早稻、稻田有關係呢?
從早稻田大學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它名稱的由來。早稻田大學始建於1882年10月21日,名為東京專門學校,學校創立者大隈重信的別邸在東京府南豐郡早稻田村,校舍位於同郡的戸塚村,所以該學校也被稱為「早稻田學校」或「戸塚學校」。
但不久,越來越多的人以「早稻田學校」稱呼該專門學校,所以,借著從專科學校升為大學的機會,大隈重信把該學校正式改名為「早稻田大學」。
有人說早稻田以前是縱橫交錯的小河流沒有水稻,有人說在那錯綜複雜的地形之中有眾多的水稻田,為了防止水稻歉收,與一般的水稻田相比,這些稻田會更早的種植水稻,所以叫做「早稻田」。
日本人自己也有不同看法。我們覺得,水多種稻更似有理。所以,學校的名稱應該和早稻和稻田有關。
創建學校的大隈重信也不是簡單人物。肥前藩武士出身,曾兩次出任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第8任和第17任)、三次外相及其它政府官職,曾起草修改與美國、德國、俄國等的不平等條約,引起更為激進的玄洋社成員不滿,認為是喪權辱國,遭到玄洋社成員來島恆喜炸彈襲擊,失去雙足。還提出過針對中國不平等條約「對華21條」。
1882年創立了東京專門學校,即後來的早稻田大學。1907年出任過早稻田大學校長。1922年去逝,終年83歲。
他以「保全學術之獨立,有效地利用學術,造就模範國民」為建校宗旨,倡導「在野精神、進取精神和庶民精神」,因此,早稻田培養的不只是少數精英尖子和上層領導,而且是大批實幹的人才。
他把學校終極目標定為「世界的道路通向早稻田」,吸收歐美學術文化,向亞洲各國開放門戶,吸收各國留學生,使之在日本眾大學中始終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