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認為
老花眼就是
遠視眼,主要是表現比較相似,有時候會被人混淆,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遠視眼和老花眼一定要戴眼鏡嗎?如何預防遠視眼和老花眼?健康周刊記者採訪了我省眼科專家為您解答。
本報記者 卓蘭花
簡單來說,老花眼學名老視,是中老年才會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這和年紀大了腿腳不利索是一個道理。大約在40—45歲開始,出現近距離閱讀模糊不清,這種由於年齡增長所致的生理性調節減弱稱為老視。
遠視眼是指眼處於調節放鬆狀態時,遠處的平行光線經眼的屈光系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後,這種屈光狀態稱為遠視。遠視眼既看不清遠方物體,也看不清近處物體。遠視屬於屈光不正,是一種病理現象。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宋緒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遠視多為先天所致,和用眼多少沒有明確關係。」遠視眼看遠看近都需要動用調節,看近所需要的調節比看遠所需要的更大;近視眼則不同,看遠不清但看近清楚。因此,遠視眼比近視眼更容易疲勞。
每個人都會得老花眼
人人都會得老花眼嗎?答案是肯定的。宋緒華說,老花眼是一種生理性改變,當晶狀體隨年齡增長,彈性變差,睫狀肌再怎麼緊張也不能使晶體發生變化,晶狀體1000多度的調節能力會每5年丟失50~100度,造成看近處時調節能力不夠。「所以人人都會得老花眼,而且必須配戴凸透鏡來補充屈光力。」她說。
遠視有哪些危害性?
據有關資料表明,90%以上的學齡前兒童都存在遠視問題。這其中大部分屬於生理髮育性遠視。因為新生兒的眼球未完全發育,眼軸較短,多為遠視眼,但隨著年齡增長,遠視度數可逐漸減少,逐漸正視化,正視化約在6歲完成,無需矯正。但也有20%—25%屬於病理性遠視,有些兒童由於遺傳、發育和外界環境影響,造成眼球發育落後或停止,形成遠視眼。
宋緒華說,「因為小兒的晶體彈性強,可借其調節作用而得以矯正視力,視力下降不如近視那樣明顯,所以遠視的問題經常被父母忽略。」輕度遠視能被眼的調節功能克服而不表現出症狀,但長時間下來,眼睛易疲勞,出現眼睛發脹及疼痛等,影響到孩子上課的注意力;中、高度遠視即使在調節作用下也不能彌補,往往導致視力下降、眼疲勞等症狀,眼睛過多地使用調節功能,還易產生調節性內斜視。如果不及時戴鏡矯正,還會影響雙眼視覺功能的發育,造成弱視。如未及時發現,將會錯失治療良機。
遠視和老花都要配眼鏡
遠視多見於兒童,中高度遠視患兒往往伴有屈光不正性弱視,一旦發現一定要儘早配鏡校正且積極進行弱視治療。隨年齡增長,輕度遠視如無症狀不需配鏡,如有視疲勞或內斜視,即使遠視度數低也應戴鏡;中度遠視或中年以上遠視者,應戴鏡矯正視力以消除視疲勞並防止內斜視的發生。
「對於老花眼來說,也應該及時配戴老花眼鏡。如果到了40歲以上,已經出現了老花,強撐著不戴老花鏡,一定會加重閱讀困難,產生頭昏眼脹等許多症狀,影響生活和工作,這是很不明智的。」宋緒華舉了個例子,40歲時老花是100度,到了50歲,不管你戴不戴鏡,老花都會增加到200度。而且配老花鏡也要先驗光,有些老年人原先還有遠視、近視、散光,如果不經過驗光,自己在街頭買一副老花鏡來戴,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引起復視、眼脹,視力下降等。
宋緒華提醒,「老花眼鏡應該當配即配,不要延誤。年齡增長後,原先配的老花鏡度數不夠了,也要及時更換。」
遠視和老花要注重飲食和鍛鍊
兒童遠視不容易被家長發現。宋緒華說,家長如果發現兒童和青少年長期有眼脹、眼酸、流淚、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勞,特別是不能長時間用眼學習時,不要認為是孩子藉故貪玩,不願學習,應考慮其可能存在遠視。要帶孩子去正規醫院眼科做一次驗光檢查便可以確診。
遠視兒童的飲食可選擇動物內臟、瘦肉、雞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質、鈣質、維生素類的食物,以改善全身及眼的營養,增強眼的抵抗力與調節作用。
預防老花眼可以通過經常眨眼及轉動眼睛來鍛鍊眼肌,也可多做些全身運動鍛鍊,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對眼肌也有益處。另外,枸杞子、決明子等中藥泡水喝,也有滋補肝腎、清肝明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