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綜合
研發有效的疫苗是控制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根本解決方案。目前,全球有100多個COVID-19候選疫苗正在研發當中。
(圖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全球疫情數據圖)
現有公開報導中,中國陳薇院士團隊與牛津大學研發團隊暫時處於領先位置。但無論是誰,尚都無法給出一個安全疫苗準確「出生時間」。
其中中國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團隊的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疫苗安全、耐受且能引發免疫應答;而此前新冠疫苗項目被報導「失敗」的牛津大學發布公告稱,「臨床研究很順利」,正在招募志願者進行下一階段的人體試驗。
陳薇團隊疫苗試驗:需謹慎解讀
5月22日,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了中國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團隊和江蘇省疾控中心朱鳳才教授團隊的新冠疫苗人體試驗臨床數據結果。
這是世界首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研究結果顯示,首個進入第一階段臨床試驗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苗(SARS-CoV-2)安全,耐受性良好,一期臨床108個志願者全部有顯著的細胞免疫反應。
該試驗在武漢招募了108名18-60歲的健康成年人進行試驗。研究人員在志願者接種疫苗後定期採集其血液並進行檢測,以確定該疫苗是否激活了人體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兩方面的免疫應答。理想的疫苗應同時產生抗體和T細胞應答來防禦SARS-CoV-2。
該疫苗使用的是一種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腺病毒,易感染人類細胞,但不致病)將編碼SARS-CoV-2刺突(S)蛋白的遺傳物質傳遞給細胞。隨後,這些細胞產生S蛋白,併到達淋巴結,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識別S蛋白並擊退冠狀病毒。
結果顯示,在接種疫苗後的兩周內,所有劑量組都產生了一定水平的針對SARS-CoV-2S-RBD蛋白的抗體免疫應答,但不一定能夠對抗該病毒;一些受試者能夠檢測到針對SARS-CoV-2的中和抗體。
28天後,大多數受試者的結合抗體出現了4倍增長;所有劑量組產生中和抗體的受試者比例也有所增加。
此外,該疫苗還在大部分受試者中誘導產生了快速的T細胞應答,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的這種應答更強,並在接種疫苗後第14天達到峰值。
論文稱,最終結果將在第六個月進行評估,但還需要進一步的試驗來驗證該疫苗所誘導的免疫應答是否能有效保護人們免受SARS-CoV-2的感染。
(圖說:3月16日,陳薇院士團隊的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圖/央視新聞)
陳薇院士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試驗表明,單次接種複製缺陷型人腺病毒5型載體(Ad5-nCov)新冠疫苗在14天內就能誘導產生病毒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應答,這使其成為具有潛力的可以進行下一步研究的候選疫苗。」
但陳薇也表示,應謹慎解釋這些結果,「研發COVID-19疫苗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誘導免疫應答的能力並不一定表明該疫苗能完全保護人類免受SARS-CoV-2的感染。這些結果為新冠疫苗研發提供了積極前景,但距離該疫苗上市,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研究人員也指出,高水平的Ad5(普通感冒病毒載體)預存免疫力會同時削弱該疫苗的抗體和T細胞應答。在這項研究中,44%-56%的受試者存在高水平的Ad5預存免疫力,這些受試者的所產生的抗體和T細胞應答相對較低。
「我們的研究發現,預先存在的Ad5免疫可以減慢對SARS-CoV-2的快速免疫反應,並降低反應的峰值水平。此外,高度存在的Ad5免疫也可能會對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的持續性產生負面影響。」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朱鳳才教授表示。
研究人員還指出,該試驗的主要局限性在於其樣本量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以及缺乏隨機對照組,這限制了對疫苗產生更罕見不良反應的能力或為其產生抗炎藥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該試驗疫苗之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牛津大學:疫苗試驗沒失敗,很順利!
牛津大學的新冠疫苗項目自啟動以來備受矚目。早在4月中旬,該疫苗尚未開始臨床試驗的時候,研究團隊就已列出時間表稱,將在9月之前生產至少100萬劑疫苗。
本周早些時候,有報導稱牛津大學該疫苗的恆河猴試驗顯示,接種疫苗的猴子鼻腔中新冠病毒的數量與未接種疫苗的猴子相同,表明接種疫苗的猴子仍被病毒感染並傳染他人,意味著疫苗試驗「失敗」。
但牛津大學新冠疫苗項目負責人、免疫學教授安德魯·波拉德在接受英媒採訪時,為該項目做出辯護,由於接種了疫苗的猴子沒有出現任何肺部損傷,該疫苗可以預防猴子感染肺炎。
(圖說:安德魯·波拉德教授。圖/PA)
波拉德認為,這個結果為開展疫苗人體試驗提供了足夠的基礎。
牛津大學22日在學校官網上發表聲明稱,該校新冠疫苗試驗團隊正在招募10260名志願者進行疫苗下一階段的人體試驗。
波拉德教授在聲明中表示:「臨床研究進行得很順利。」
聲明寫道,新冠疫苗最初的試驗於4月展開,並進行了超過1000次免疫接種。第二階段的研究將擴大接受疫苗接種的人群年齡範圍,包括少數老年人(56-69歲和70歲以上)和兒童(5-12歲之間),以評估疫苗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產生的免疫反應,受試者將照常生活,以觀察疫苗是否能預防自然暴露後的感染。
(圖:牛津大學研發的新冠疫苗ChAdOx1nCoV-19。圖/Handout)
第三階段則將評估疫苗對更大範圍的成年群體產生的保護效果。所有參加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成年受試者將被隨機分配接受一劑或兩劑牛津大學項目組研發的ChAdOx1nCoV-19疫苗或許可疫苗(MenACWY),後者將被用作「對照」進行比較。
MenACWY疫苗是針對A,C,W和Y型腦膜炎球菌的許可疫苗,自2015年以來已在英國作為常規疫苗接種給青少年,可預防腦膜炎和敗血症等常見病。該疫苗也是高危國家的旅行疫苗。MenACWY疫苗在本研究中用作「主動控制」疫苗,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參與者對ChAdOx1nCoV-19的反應。
但波拉德也向BBC坦言:「想知道究竟何時才能證明疫苗有效,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需要證明這段時間暴露在病毒中的人,有足夠的人屬於對照組,以評估新冠病毒疫苗是否能保護他們。秋天可能可以取得結果,但很難預測。」
近期英國商務部長阿洛克·夏爾馬(AlokSharma)透露,如果疫苗被證明有效,英國計劃購買多達3000萬劑。
另據路透社報導,在美國總統川普的要求下,美國衛生部已同意出資12億美元(約合85.38億元人民幣),支持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學的新冠疫苗試驗項目,以確保美國獲得首批潛在疫苗。
報導指出,來自美國的資金將使牛津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在美國進行,屆時將有3萬人參與臨床試驗。美國已向阿斯利康預定了3億劑疫苗。
疫苗幾時能出?萬裡長徵第一步
對於新冠疫苗9月能否研發成功,歐盟藥品管理局方面認為,疫苗不太可能在9月份準備就緒,至少要半年後也就是2021年初,可能會看到樂觀的一面。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蔡宇伽教授對看看新聞表示,從疫苗的研發進度講。Ⅰ期注重安全性;Ⅱ期會評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III期則非常關鍵,需要非常大量受試者,由於現階段中國國內新冠肺炎的發病率已經很低,很難開展Ⅲ期臨床研究,結果將很難評估。
蔡宇伽認為,新冠疫情依然有很多不確定性,疫苗研發對全球抗疫有重要作用,全球值得共享研發進展與遇到的問題。
(圖說:牛津大學疫苗試驗中,志願者接受疫苗注射。圖/AP)
疫苗的產能也至關重要。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的首席代表李一諾22日撰文寫道,全球範圍內達到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需要全民接種疫苗,這意味著數十億劑疫苗的產能。
「由於建設新的疫苗廠房往往需要投入數億美元並耗時數月,如果要在12至18個月內大規模生產新冠疫苗,針對疫苗廠房的投資建設和改造需要從現在開始。」李一諾說。
「目前哪種技術將試驗成功還不明確,而不同疫苗技術對廠房的要求不同。滅活疫苗市面上很常見,但由於生產所需的生物安全3級標準廠房等挑戰,目前全球範圍內研發滅活疫苗的公司並不多。生產mRNA疫苗依靠製備核酸分子,特點是可以快速並大規模生產,但由於技術較新,還沒有相應的生產設施、技術人員和質控工藝,且需要超低溫冷鏈運輸,難以滿足全球需求。」
李一諾認為,在技術前景不確定、各技術路線的產能有限的情況下,最穩妥的方式或許是提前為多個技術路線布局產能,不然,各國將面對疫苗成功研發但花費數月等待生產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