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新人希望婚禮有創意且有意義 晚報記者 任國強 資料圖片 |
與酒店進貨渠道不「對路」 場地預訂遇瓶頸
「公益婚禮」叫好不叫座
□晚報記者 王楠 實習生 趙天予 報導
婚禮,在人們的印象中充滿鮮花、鑽戒、浪漫、幸福,不過有一對新人卻將它與「公益」聯繫在一起。
陳樂叢,中國第一場公平貿易婚禮的舉辦者,前不久,剛剛和丈夫度過「紙婚紀念日」,所用的也是公平貿易商品。與動輒十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花費相比,他們的儀式質樸簡約又能幫助他人。然而遺憾的是,這種婚禮形式卻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婚禮質樸簡約但意義特別
2010年2月19日,香港南丫島洪聖爺海灘,一對新人在海風和親友見證下立下誓約。婚禮的儀式流程並沒有什麼特別,但從一張婚禮花費清單上可以看到,婚禮所用的蛋糕、紅酒、咖啡、糕點均是由香港知名的公平貿易品牌「公平棧」提供;喜糖選用了「Divine」巧克力;新娘的飾品和送給新郎的袖扣則由篤摯手工藝設計,貴州銀匠製作;新娘的婚紗由一名聽力障礙的設計師設計,由廣州的外來務工人員加工。在給新人送上祝福的同時,也直接幫助了貴州銀匠、婺源大鄣山茶農、香港的殘障工人等。婚禮總開銷合計不過萬元。
相比現在滬上動輒十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花費,這場婚禮實在是質樸簡約,但它卻因為特別的意義倍受關注。
2008年初,陳樂叢首次接觸公平貿易。她說,是公平貿易讓她深刻體會到做公益的意義。之後她放棄收入豐厚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從事推廣公平貿易的公益組織。新郎莊時偉則是多家公益機構的顧問。 2009年他們在北京舉辦的公益項目交流會上相識並相愛。
最終,這對新人將婚禮地點選在香港。因為起步較早,香港能夠買到公平貿易產品的商店已經有兩百多家,產品也有數百種,對於一場婚禮而言,基本的需求是可以滿足的,如食品、手工藝品、袋子、愛心卡、首飾等。
幫助困難群體「體面勞動」
在婚禮使用的公平貿易商品的包裝上,記者找到這樣一個標誌:「一個上藍下綠的圓形背景中,一個黑色小人舉著自己的一隻手,下方用白字寫著FAIR TRADE。」陳樂叢向記者解釋,有這個標誌,說明商品通過了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認證。
「歸根結底,公平貿易就是為了保護弱勢生產者的利益。很多時候,農民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總是被動地接受貿易商的收購價,有時連成本也收不回。於是,熱心公益的人們發展了『公平貿易』。 」這項計劃的發起者,在國內率先推行「公平貿易」的公益機構「樂創益」負責人提出了他們的想法:捐款並不是改變貧窮的唯一辦法,也不是最好的辦法。 「公平貿易」可以幫助中西部地區的困難群體從 「體面勞動」中獲得恰當回報,並能「自我造血」。
對於消費者來說,則意味著「一邊消費一邊公益」,這也是陳樂叢認同公平貿易婚禮的關鍵因素。然而,頗為完善的國際公平貿易認證體制,卻因為「加價銷售」有些尷尬,獲得相應標識的商品並不多。
「購買公平貿易的商品反而比同類商品更貴的話,很容易被人誤解成用公益的名義做商業。 」樂創益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此他們獨創了有中國特色的認證機制。在今年初上線了樂創益—公平貿易(中國)指南網站(www.ifair-guide.org)上,給出了一些數據,如加工者和設計者報酬不低於產品售價10%的標準。
希望消費者認同公平貿易
陳樂叢夫婦的紙婚紀念日上,記者發現通過這種新的認證體系,紙杯蛋糕、咖啡等食品所用的公平貿易食材中,湧現了許多本土公平貿易商品,比如來自雲南南部原始山區的咖啡豆、來自河北衡水的白面和紅豆等。同時這一全新的公益行動,得到了社會關注和支持,目前「樂創益」已在靜安區註冊落戶,還獲得了一些基金會的資助。
「憑藉現有的公平貿易食材,以及上海較好的公平貿易環境,現在新人在上海完全可以辦公平貿易婚禮。「陳樂叢告訴記者,他們嘗試過利用講座等形式,宣傳這種個性婚禮的臺前幕後。「但是只用本土的公平貿易商品,規模不能太大,自助餐還行,搞婚宴很困難。」她指出,已經有幾對支持公平貿易的新人提出想法,但都在尋找場地上遇到瓶頸,酒店都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記者隨即選取了滬上幾家不同規模的酒店進行調查,店方得知婚禮的要求後,均表示無能為力,一家酒店銷售部的負責人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困難:「酒店的食材都有統一的供貨商,不能隨意採購。而且顧客自帶原材料的話,如何收費是個問題,另外這些材料的食品安全我們不能掌控,吃出問題來了會有法律問題。 」
對此,陳樂叢再次提出了她在採訪中多次提到 「消費者的力量」:「如果消費者都能認同公平貿易,商家就一定會重視這個問題,那麼就會有更多的材料,支持公平貿易婚禮的自助餐升級成婚宴;更多的新人向酒店提出公平貿易婚禮的要求,酒店也都會設置相應的配套服務;更多的公平貿易商品被消費,機構能更快的收集到產品的數據,制訂出本土化的公平貿易認證體制。所以首要的是倡導一種消費者社會責任。 」
(責任編輯:UN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