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特產」:CEO

2020-12-11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劉燕 編輯/Linda

來源:AI前線(ID:ai-front)

AI 前線導讀:時代周刊曾預言稱,印度向全球的頭號輸出品是高質量的 CEO。在矽谷,印度裔執掌大批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的「帥印」,大有佔領矽谷之勢頭。印度人和華人在矽谷的崛起中功不可沒,一說稱,矽谷建立在印度人和矽谷的脊背上,也正因此,雙方之間的比較從未停歇。尤其近年來,印度裔高管在矽谷扶搖直上,而華人力量卻日漸式微,由此引發的爭議和討論不斷,印度為何盛產 CEO?矽谷的高管裡,為何印度裔為何更勝華人一籌?

印度是 CEO 輸出大國,尤其在高科技公司雲集的矽谷,印度裔 CEO 格外多,矽谷儼然要變成「印度谷」了。

2019 年是印度裔在矽谷話語權升級的一個標誌性節點。這年年底,谷歌兩位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宣布卸任 Alphabet CEO 與總裁一職,新任 CEO 桑達爾·皮採正式成為谷歌的新統帥。至此,矽谷三大科技巨頭的掌門人中,印度裔佔了兩席,另一位是微軟現任 CEO 納德拉,二者執掌著 2.2 萬億美元的市值。

此外,印度裔還坐上了不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公司的頭把交椅,包括 Adobe 董事長兼 CEO Shantanu Narayen;百事前 CEO Indra Nooyi;諾基亞 CEO Rajeev Suri;現摩託羅拉 CEO Sanjay Kumar Jha,他還曾在高通、和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鑄造廠之一的 Global Foundries 公司擔任 CEO ;萬事達卡總裁兼 CEO Ajaypal Singh Banga,他的哥哥 Manvinder Banga 是聯合利華公司前 CEO......

下面這張最近在朋友圈很流行的圖不禁讓人發出感嘆,「印度人是佔領矽谷了嗎」~

除 CEO 外,在很多公司的頂級高管和普通員工中,印度裔所佔的比重也相當之高。這些似乎無所不在的印度人甚至讓本地的美國人感受到了就業壓力。前不久,一份來自「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數據顯示,在世界 500 強企業中,30% 的掌舵人都是印度人。另有數據統計,2018 年,以印第安裔 CEO 為首的前 7 名公司的總收入超過 3600 億美元,超過了除 34 個國家之外的所有國家的 GDP。

印度裔在矽谷崛起

印度裔對全球科技界的影響力顯然與人們的直覺相悖,而事實上,這種影響力已經持續了數十年。這個常被冠以貧富差距大、髒亂差等代名詞的國家,是如何培養出如此多全球聞名的 CEO 的?一個國家又是如何成為矽谷乃至全球的人才庫的?

根源多來自文化層面。

語言優勢被認為是印度人在矽谷站穩腳跟的突出優勢。 由於歷史原因,英語在印度有悠久且廣泛的傳播度,現在英語算是印度的副官方語言,印度人十分重視英語水平,電影《印式英語》裡的全職主婦因為不懂英語而被家人嫌棄,之後她通過自學英語找回了自信也贏得了尊重,這個故事從側面反映出英語在印度已經不僅僅是一門語言,而是身份和階級的象徵。

一位曾在美國從事醫學研究的科學家王元(化名)告訴 AI 前線,印度人英語水平普通較高。印式英語雖然常被「詬病」帶有生硬的咖喱味,口音很重,但印度人能講的十分流利,相較於其他在矽谷工作的亞裔— 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等,印度人的英語口語水平是最高的。

印度人還有一項神奇的能力,那就是,不管「咖喱味」多麼嚴重,但他們就是敢說,樂於表達,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善於辯論,絲毫不怯場。印度是一個高度多語言的文化,各種語言 / 方言種類近 2 萬種,有二十幾種官方語言,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多語言環境中,印度人的表達能力得到了天然鍛鍊。

這種多語言、多宗教、多種族的多元文化環境也塑造了印度人超強的適應能力和包容異見者的品格。 印度種姓制度等級森嚴、六大宗教並存,如何與不同的種姓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平共處、共事,對很多印度人來說是一種必備技能,他們不會因為文化相反而樹敵,也不會在工作場所對某個特定的人或群體帶有偏見。這些生存技能令他們很快的融入到美國環境中。

印度人愛「抱團」。 印度人有特別的抱團文化,群體之間互相提攜,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如果有一個印度人進了某家公司,很快他就會介紹他的親朋好友也進來。如果有一個印度人和別人發生了衝突,那麼其「老鄉」也會站在他這邊。自上世紀 80 年代第一代印度人闖蕩矽谷以來,經過長期的相互推介,印度裔已經形成了龐大的人脈關係網。TiE 便是這種互助網絡的體現,這是一個社區支持系統,在 14 個國家 / 地區擁有 15000 名成員,該組織主張成功企業家前輩要義務幫助下一代初創企業家。

精英教育選拔出類人才。 電影《起跑線》裡,印度家長為孩子上個好學校操碎了心。這是因為教育資源在印度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與等級色彩,印度重視精英教育,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在私立學校,私立學校擁有完善的西式基礎設施和西式教育模式。印度名校的錄取率幾乎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十分之一,印度理工大學是公認的全球最難進的大學,錄取率遠低於麻省理工,從印度理工出去的學生大多選擇了去美國深造,並在矽谷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谷歌 CEO 皮採便是從印度理工畢業的。

矽谷的華人力量日漸式微

2019 年對於在美國科技巨頭公司中的華人來說,也是一個標誌性的節點。11 月 14 日,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宣布離開微軟並將於今年 2 月 1 日正式離職。沈向洋是在微軟領導結構中位置最高的華人,他是微軟 13 位 EVP(執行副總裁)之一,這個級別的高管中只出現過 2 位華人— 沈向洋和陸奇。

媒體在報導沈向洋離職消息時多強調「美科技巨頭中再無華人高管」,作為美國科技界職級最高的華人高管,他的離開也標誌著,目前在蘋果、微軟、谷歌、Facebook 、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頭中再無 EVP 華人高管。另一方面,這也標誌著,華人在矽谷的力量日漸式微。在矽谷流傳著一句名言「矽谷是建立在印度人和華人的脊背上的「,而現在,華人和印度人在矽谷的勢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沈向洋之前,已有不少在矽谷擁有極大話語權的頂級華人高管離開,包括李開復、陸奇、張宏江、張亞勤、林斌...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全球創投市場不斷崛起,越來越多的華人工程師選擇歸國發展。

而印度創投環境薄弱,對於在矽谷的印度裔來說,他們沒有後路,唯有「破釜沉舟」。一項有趣的統計分析顯示,在美國最快學會美國口音的移民是印度人。這說明印度人有很強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他們將美國作為第二祖國,有強烈的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意願。

華人工程師的離開,「間接」提高了印度裔在美國科技巨頭高管總數中的比重。在矽谷,印度裔高管的數量一直高於華人,華人承擔了有限的技術領導者角色,能夠做到科技巨頭 CEO 的華人更是屈指可數,2017 年,美國的財富 500 強公司中,有 10 家公司的 CEO 是印度裔,而無一人來自中國大陸。

在王元看來,在矽谷的華人和印度裔具有相同的特質:勤奮、聰明、吃苦耐勞。這些也是在異鄉的奮鬥者取得成功所必備的要素。但為何在領導者角色上,華人卻不敵印度裔?

InfoQ 曾在一篇 文章 中對華人與印度裔的領導力做了探討與對比。華人是典型的技術型領導者,主張內心修為,務實低調,傾向於個人奮鬥,喜歡在技術方向上深鑽;印度裔則是典型的商業型領導者,他們更關注傳遞價值觀,注重培養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影響力及對商業的理解,這更貼近西方文化中領導力的內涵。

印度裔更擅長管理人才,他們身上另一個典型優勢是— 具有同理心。大多數在美國的印度裔 CEO 們的家庭背景普通甚至貧寒,他們通過個人奮鬥走向成功,這些出身低微的領導者不那麼尖刻,即便在遇到衝突情況,也能通過很好 的管理促成一致意見。從小生活在印度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環境,讓他們在管理人時更寬容,更理解下屬。這一點在皮採和納德拉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谷歌內部看來,皮採非常善於管理人員,他善於組織團隊,任用合適人選並圓滿完成任務。納薩拉的個人成長和家庭經歷也令他成為一名富有同理心的領導者,他極其看重對於技術和產品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

美國教育諮詢公司 WholeRen Group 的 CEO Andrew Chen 曾評價,中國學生通常是優秀的學術研究人員,但他們缺乏「軟技能「已成為在海外就業市場上與西方人、印度人競爭的主要障礙。華人的「軟技能」弱勢主要體現在語言能力、溝通能力、社交技巧、談判能力等多方面,這本質上反映了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

CEO 輸出大國背後:印度 IT 人才外流嚴重

印度的精英式教育所培養出的頂尖人才在矽谷大放異彩的另一面是,本國人才外流嚴重。

印度裔高管的成長路徑相似,他們在本國完成學業後去美國深造,再留在矽谷工作,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後,卻很少有人願意再回到自己的祖國。海灣地區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7 年畢業後留在美國的印度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學生是中國的兩倍。據統計,印度理工的畢業生中有 80% 流向了國外。印度政府為培養出這些精英學子投入甚大,到頭來,卻為他人做了「嫁衣」。

《人才戰爭 2.0》一書中提到,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印度人才外流情勢嚴峻,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印度外流的高級精英高達 30 多萬人,其中有約 4000 名著名專家已永久性移民美國。有學者估計,加上其他的職業移民及籤證入境,印度每年流入美國的人才總數達 20 萬。如此驚人的流失速度不禁讓印度學者感嘆,印度過去是英國的「棉花殖民地」,已經淪為了美國的「人才殖民地」。

印度裔更願意留在美國主要是因為本國經濟發展較西方落後,回國後沒有好的發展機會。人才的流失讓印度 IT 業人才缺口嚴重。在最新的世界 500 強企業名單中,有 129 家來自中國,121 家來自美國,僅有 7 家來自印度。在席捲而來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中,印度沒有一家網際網路巨頭誕生。

印度 IT 業繁榮的表象下暗藏虛火。印度 IT 行業的商業模式多以軟體外包為主,主要為歐美的科技公司提供軟體測試、數據錄入、呼叫中心、工程服務,業務流程外包等業務,得益於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印度 IT 業迅速崛起,拿下了全球 2/3 的軟體外包市場,承接了 90% 歐美公司的外包生意。事實上,軟體外包是 IT 產業鏈的末端環節,附加值低、競爭力弱,幹的都是美國科技公司不願意幹的「髒活累活」。

最近兩三年,這種模式的軟肋也漸漸凸顯,伴隨著 AI 浪潮的到來,更高效的機器學習技術和自動化算法逐漸取代了人工,印度 IT 業遭受到巨大衝擊,多次爆發裁員潮。IT 行業研究機構 HfS Research 曾預測,到 2021 年,自動化將導致印度淨減少 48 萬個工作崗位。

另一威脅來自美國,因為美印兩國貿易摩擦,美國加大了對 H-1B 籤證的審核限制,H-1B 籤證拒籤率的提升無疑給印度 IT 公司造成沉重打擊(H-1B 籤證的 70% 由印度人獲得,其中不少為印度 IT 外包公司的技術工人)。

持續了 20 多年的印度 IT 奇蹟似乎行將落幕,時代的巨浪拍打而來,跟不上的人終將被淘汰。印度 IT 產業迫切需要轉型,由勞動密集型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高級技術人才是轉型的關鍵,如何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留住人才,吸引在矽谷的印度裔人才回流,如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孵化出網際網路巨頭公司,這些都是當下印度 IT 產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潛力還是被看好的,它當下正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爭相掘金之地。

相關焦點

  • 這麼多大企業CEO都來自印度?就因印度理工比麻省理工更厲害
    事實上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印度最為著名的輸出特產就是瑜伽、咖喱以及寶萊塢電影,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印度的輸出特產還需加上「CEO」。 如今最為出名的印裔高層就是前不久接任谷歌的桑達爾·皮查伊。據資料顯示在上世紀的80年代左右,美國矽谷有7%左右的新型創業企業都是由印度人在領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2014年的時候,這個數據就已經成功過的超越了25%。
  • 原來是我國的特產菱角,被印度帶回種植以後,竟然變成網紅食品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文化其實也是非常的密切,我們經常都可以在我們國家不同的地方看到一些老外的身影,那麼我們國家也是有著一些人喜歡去國外旅遊,一直在交流一下文化,其實也是非常不錯的,只不過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印度,將我國的特產帶回國,結果泛濫成災,國人表示我們可不要。
  • 我國特產水果,來到印度大量繁殖,眾多中國小夥伴不敢吃
    每個地區都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美食,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種我們國家特產的水果,但是印度人接觸這種水果之後,他們卻愛上了這種食物,並且還將這些食物帶回自己的國家進行種植,但是卻發生了一件令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這些水果在他們帶回去種植之後大量生長,造成了難以解決的問題。
  • 印度特產賣完了,看到生產過程後很難接受,網友:白送不要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中國將從其他國家進口東西,當然,我們的中國中的許多東西也將銷往各個國家,對許多人來說,印度對我們來說似乎不是什麼好食物,事實上有這樣一種食物中國人愛吃印度這種特產甚至在中國賣完了,看過生產過程後很難接受,網友:白送沒吃!
  • 印度引進中國特產,在國內泛濫後卻想賣回來,後來怎樣?
    ——部爾衛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與越深入,不同國家的風俗與文化是人們渴望去了解的,但是美食更是每一個旅人都不能辜負的東西,尤其是不同國家的飲食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這與當地的氣候與地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也有很多的人嘗試將國外的美食帶回國內,甚至是將國外的植物或者生物帶到自己的國家,印度引進中國特產,在國內泛濫後卻想賣回來,後來怎樣
  • 印度人將中國特產「偷」回種植,如今泛濫成災,國人:恕不回收
    尤其是對於一些吃貨來說,每到一個地方旅遊,他們經常會買一些當地的特產,把這些美食帶回家。目前我國很受歡迎,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再加上我國有許多的美食特產,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國人來到我國遊玩、就業和定居。但是有一個國家的遊客在我國遊玩時不僅帶回了特產,也把特產的種子一起帶回了國家,結果這個特產開始在他們國家落葉生根,泛濫成災。
  • 同樣是打工,印度盛產世界級高管,中國盛產世界級員工
    韓國和日本在這裡不討論,這次話題說咱們的鄰居印度。中國和印度學生的職場表現差異很大印度和中國是兩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都有非常大的上升壓力。刷題,死記硬背,高考工廠等這些大家在中國能看到的教育場景,其實也是一模一樣的在折磨著印度學生。綜合看,我認為中國學生和印度學生用功程度差不多。
  • gta5ceo 怎麼賺錢 俠盜獵車手 5ceo 卡 BUG 賣車賺錢攻略
    gta5ceo 怎麼賺錢 俠盜獵車手 5ceo 卡 BUG 賣車賺錢攻略 2018-01-03 16:54  52PK遊戲網
  • 印度廉價航空IndiGo計劃擴張航線 將首飛成都河內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據印度新聞門戶India消息,印度當地最大廉價航空公司IndiGo日前表示
  • 澳門十大特產
    澳門十大特產 (一)杏仁餅 經過改良的澳門式葡國菜結合了葡萄牙本土、印度、馬來西亞 及中國(主要是廣東)菜式的烹飪技術,去蕪存菁,共治一爐,特別照顧到東方人的口味。 (四)水蟹粥
  • 全印度美食之旅?來看看這些驚豔的代表作
    原創: ilaria 如果我們提到全印度美食之旅。要知道,並不存在某一種足以代表全「印度」的菜式。在印度,這個擁有非常多個地形地貌和文化傳統各異的不同邦的國度,你可以體驗到各種基於不同地域、氣候、遷移模式、貿易渠道、宗教法規而來的風格迥異的美食。
  • 海南 三亞十大特產
    ‍海南三亞是中國最有名的旅遊城市之一,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又物產豐富,是人們旅遊度假退休養老的首選,那去三亞有什麼特產可以帶呢?本文就為大家帶來了海南三亞十大特產,包括:椰子食品、海南咖啡、珍珠水晶飾品、海鮮乾貨等等,這些都是到三亞旅遊必買海南特產。
  • 為什麼印度盛產美女?四大原因得天獨厚,但並不是好事
    為什麼印度盛產美女?四大原因得天獨厚,但並不是好事印度電影業在全世界有著相當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喜歡的不是印度的電影,而是印度電影裡面的美女。非常有趣的是,印度電影裡面的美女,放在東西方都是很受歡迎。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印度盛產美女主要原因有三個:1,印度人口基數大,出產美女自然就比較多。
  • 比心ceo積極建設網絡綠色環境,打造健康平臺
    2020年12月2日,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2020音視頻直播行業綠色內容生態共建峰會」在京開幕,比心陪練等多家網際網路企業都參與了這場論壇,雖然比心ceo未到場,但是比心陪練副總裁出席了這次論壇,本次論壇針對行業內容生態治理的痛點、經驗和發展方向展開討論。
  • 印度街頭的煎餅小吃,配菜放的太豪爽,擺盤卻是滿滿的印度風情
    不過或許大家沒有想到,其實煎餅也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特產,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會有煎餅這種小吃,雖然叫法不一樣,但是做法基本上是類似的。 比如今天說的這一道印度的街頭小吃,它就是和我們中國的煎餅很類似,而且做起來貌似更有食慾一點。做煎餅最重要的是什麼,那必須是麵糊了,沒有麵糊怎麼攤煎餅呢?
  • 員工因工資低拒絕面試,ceo怒懟:公司不找大爺
    近日,一位員工就在某網際網路論壇發帖表示:因為工資低拒絕了面試邀請,結果招聘ceo卻說:你這個簡歷這個態度也不會有公司要你,公司不找大爺。可以看出該員工是禮貌地回復了對方,公司提供的薪水,不符合該員工目前的需求,所以拒絕是很正常,總不能降薪去吧。每個人水平不同,期望也不同,說薪資不合適完全沒有問題。
  • 中國這種特產長在水中,渾身是刺,印度人不懂吃,做成爆米花
    中國和印度同屬亞洲,同是文明古國,但是中印之間卻存在諸多的差異,尤其是在飲食上,更是天壤之別!但是印度這個國家比較奇怪,對於別國好吃的東西,從來都是拿來主義,比如中國的稜角,就在印度廣泛種植!今天小編再介紹一個同樣被印度人拿走的中國水中特產,那就是芡實,芡實屬於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分布於黑龍江,廣東,雲南等地,由於其形狀像雞頭,也被稱為雞頭米!在國內,它是一種效果很好的中藥,每年芡實成熟的季節,中國人都會採摘最新鮮最好的芡實食用!
  • 小孩曾卓君橫掃美國ceo大賽,洪荒之力不可阻擋
    ceo大賽是美國第二大全球性格鬥遊戲賽事,由於會在EVO前一個月舉行,因此被許多參賽選手認真對待,當做是是EVO的預演和熱身。ceo大賽的局勢走向也有很大程度讓人參考一個月後的evo比賽情況。在這種規格的比賽上,每想前進一步,都要遭到重重困難險阻。
  • gta5如何註冊ceo vip
    gta5註冊ceo的方法是按M鍵打開互動菜單,然後選擇保鏢事務所,在保鏢事務所中點擊註冊為CEO,在彈出來的提示頁面中點擊確定即可。
  • 盤點8款正宗馬來西亞特產!第8樣千萬不要隨便亂買
    馬來西亞是一個有著富足陽光和古老民俗的旅遊天堂,其環境與氣候可以說是得天獨厚,這同時也孕育出大馬很多獨具特色特產。租租車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如果有機會去馬來西亞旅遊,都要買哪些特產比較好呢?馬來西亞特產一:錫製品錫的主要來源是一種錫石,盛產於中國雲南、馬來西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