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 深入學習宣傳張小娟同志先進事跡

2021-01-08 騰訊網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相關《決定》精神,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省委辦公廳日前發出《關於深入學習宣傳張小娟同志先進事跡的通知》。

《通知》指出,黨中央追授張小娟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省各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體現了對脫貧攻堅一線幹部的高度肯定和真切關懷,是對全省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極大鼓舞和激勵。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站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充分認識黨中央決定的重大意義,悉心感悟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全省廣大黨員、幹部的關心關懷和深情牽掛,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以先進模範為鏡,向先進典型看齊,將初心融進靈魂,把使命扛在肩上,振奮精神、傳承初心、接續奮鬥。要把認真貫徹黨中央《決定》精神、深入學習宣傳張小娟同志先進事跡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與學習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典型事跡結合起來,作為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敢字為先、幹字當頭,只爭朝夕、頑強奮鬥,努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業績。

《通知》號召,全省廣大黨員、幹部要以張小娟同志為榜樣,像她那樣對黨忠誠、信念堅定,挺起崇高的精神脊梁,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矢志不渝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鬥;像她那樣胸懷大愛、忘我奉獻,牢記宗旨、心繫群眾,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帶著對黨、對人民的深厚感情,腳踏實地、勤奮工作,真心實意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用自己的「辛苦指數」贏得群眾的「幸福指數」;像她那樣苦幹實幹、擔當奉獻,激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知重負重、攻堅克難,以不怕吃苦、追求卓越的作風履職盡責,在急難險重任務中衝鋒在前、建功立業;像她那樣嚴於律己、坦蕩無私,自覺踐行共產黨人價值觀,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通知》要求,各級黨委(黨組)要通過召開黨委(黨組)會議、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等形式,認真傳達學習黨中央《決定》精神,帶頭學習張小娟同志的先進事跡,黨員領導幹部要走在前、作表率。基層黨組織要把學習黨中央《決定》精神和張小娟同志先進事跡作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對黨忠誠教育的典型案例,納入「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的重要內容,列出專題進行學習,深入開展研討交流,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先進典型為鏡,找差距、補短板,進一步明確努力方向,自覺見賢思齊。各地各單位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充分運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用鮮活的事例、群眾的語言把張小娟同志的先進事跡講生動、講精彩,進一步在全省上下掀起向張小娟同志學習的熱潮,匯聚起新徵程上重整行裝再出發的磅礴力量。

【扶貧路上的格桑花】

追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系列報導之一

「她是我們的驕傲,更是我們的榜樣」

張小娟在村子裡與留守老人交談。

「她在脫貧攻堅一線拼盡全力,紮根基層為老百姓奉獻的事跡,對我們所有扶貧幹部來說,都是一種激勵和鞭策。她是我們的驕傲,更是我們的榜樣。」2020年12月24日,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黨支部書記張俊師對記者說。

張俊師口中的「她」,是舟曲縣扶貧辦原副主任張小娟。近日,中共中央追授張小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城馬村綠意盎然的莊稼地。

2019年10月7日,張小娟在完成舟曲鄉村脫貧攻堅抽樣調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職,年僅34歲。

回望張小娟的短暫一生,奉獻是永恆的主題。

大學畢業後,張小娟返回家鄉參加工作,長期堅守在農村基層和脫貧攻堅一線。她給家人和朋友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忙碌和下鄉。一年中,張小娟有超過半數的時間奔赴各個貧困村。

「脫貧攻堅已步入衝刺階段,此時的我們,也加快了奮鬥的步伐,將全部時間都交給脫貧攻堅。」在一篇文章中,張小娟這樣寫道。

在鄉鎮工作時,她堅持深入群眾宣傳黨的政策,組織群眾豐富文化生活,積極為群眾發展致富產業出主意、想辦法,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乖女兒」。到扶貧部門工作後,她刻苦鑽研扶貧政策和業務知識,被譽為舟曲扶貧的「活字典」和「移動資料庫」,為全縣脫貧摘帽作出重要貢獻。

一本本厚厚的筆記本,忠實地記錄著張小娟的工作成績。

城馬村,是張小娟的出生地,也是她成長的原點。為了推動家鄉發展,張小娟一直在思考。

「『年輕一代』的人數佔全村勞動力的一半以上,他們去外面打工,村子便空蕩、寂寞……可是,他們都去見世面了,村子誰來發展?」在張小娟的文章《寂寞城馬》中,提出了對家鄉城馬村發展的設想——「城馬高山上有蕨菜,花椒樹在這裡長得不錯,城馬不缺水,適宜各類果樹的生長,尤其是核桃……想辦法發掘一切資源,創造有利條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一條必要的路徑。」

在張小娟的感召下,城馬村眾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陸續返回家鄉創業。

「90後」大學生王磊的農業專業合作社就坐落在城馬村達尕坪的山谷裡。2017年,王磊大學畢業後返鄉創業,次年就成功帶動37戶貧困戶加入自己創辦的合作社,種植羊肚菌50畝,養殖中華蜂100箱,散養土雞5萬隻,年孵化土雞雞苗12萬羽。

「在我很小的時候,小娟姐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學習刻苦,當年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中央民族大學,後來放棄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為村民脫貧致富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她一直都是我的好榜樣。」王磊告訴記者,在張小娟這個好榜樣的帶動下,他埋頭苦幹,2020年合作社營業額達到300多萬元,今年他計劃打造體驗式農莊、民宿和雲養殖,做活現代農業,帶動更多農戶致富增收。

如今,越來越多像王磊一樣的年輕人,正在家鄉這片沃土上,揮灑青春的汗水,播撒希望的種子。

「90後」返鄉創業大學生王磊和他的農業專業合作社。

城馬村的村道乾淨整潔,環境優美,昔日的貧困鄉村已被打造成風景秀麗的旅遊專業村。映入眼帘的一排排蔬菜大棚,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2017年,城馬村進行了生態文明小康村項目建設,對基礎設施、村道、排水、護坡等進行了集中改造,同時還配套很多生態產業。

城馬村黨支部書記張俊師。

城馬村的文化牆,「見證」著村子的變遷。

「我們村的集體經濟共建設了9座高標準蔬菜大棚,試種的黑木耳、羊肚菌都獲得成功,村裡還培育起了11個專業合作社,2020年全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400元,『英雄故裡,田園城馬』已成為城馬人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嶄新名片。如果小娟能親眼看到我們奔小康,該多好!」採訪中,張俊師已忍不住淚眼婆娑,「她從小在城馬長大,後來還擔任過城馬村的包片副鄉長,和村民一起硬化道路、種核桃樹,帶頭撿垃圾……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託著小娟的牽掛和希望。我們只有齊心協力繼續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做好,才是對小娟最好的告慰!」

堅守初心使命 勇於擔當作為

甘肅日報評論員

日前,黨中央追授張小娟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脫貧攻堅一線幹部的高度肯定和關切關懷,也是對我省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極大鼓舞和激勵。全省上下要向張小娟同志學習,向先進模範看齊,堅守初心使命,勇於擔當作為。

張小娟同志出生於普通的藏族農民家庭,大學畢業後返回貧困家鄉參加工作,一直堅守在民族地區農村基層和脫貧攻堅一線。2019年10月7日,時任舟曲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的張小娟完成舟曲鄉村脫貧攻堅抽樣調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職,年僅34歲。張小娟同志短暫的一生,是發光發熱、無私奉獻的一生。她忠誠於黨、執著奉獻,捨棄在大城市生活的機會,積極投身家鄉災後重建和脫貧攻堅事業。無論在鄉鎮工作還是分工負責全縣脫貧攻堅有關工作,她都敢於擔當、務實勤勉,並且專業本領強、業務水平高,既是推動工作落實的「排頭兵」,也是政策數據的「活字典」,為舟曲全縣脫貧摘帽作出重要貢獻。她舍小家顧大家,積極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走,卻無暇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成為百姓心中牽掛的「乖女兒」。

張小娟同志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成長起來的優秀共產黨員,是在脫貧攻堅一線不懈奮鬥的優秀青年幹部,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先進楷模。她用最美的青春紮根基層、回饋家鄉,她用最好的芳華踐行初心、履行使命,為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樹立了榜樣。全省廣大黨員幹部都要向張小娟同志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學習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要學習她勇於擔當、崇尚實幹的精神,以不怕吃苦、追求卓越的作風履職盡責,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奮力拼搏、幹事創業;要學習她胸懷大愛、忘我奉獻的崇高品格,帶著對黨、對人民的深厚感情,腳踏實地、勤奮工作,用自己的「辛苦指數」贏得群眾的「幸福指數」,努力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新業績。

全省各級黨組織要把學習張小娟同志先進事跡,與學習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典型事跡結合起來,作為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的重要內容,採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學習宣傳。要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先進模範為鏡,向先進典型看齊,將初心融進靈魂,把使命扛在肩上,時刻保持警醒,不斷振奮精神,敢字為先、幹字當頭,只爭朝夕、頑強奮鬥,充分匯聚起奮發前行的磅礴力量。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讓我們以張小娟同志為榜樣,化感動為行動、化實幹為實績,汲取前進的精神力量,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在新徵程中創造新的更大輝煌。

芬芳年華,無私大愛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

扶貧辦副主任張小娟

用精彩而短暫的生命踐行著

新時代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

書寫了無私奉獻的為民初心

她把人民利益置於首位

把奮鬥追夢化為日常

對黨忠誠,勇於擔當

在工作崗位上傾心盡力

為脫貧攻堅事業奮鬥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扶貧路上的格桑花】

追記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系列報導之二

用知識改變家鄉貧困面貌

張小娟在榮獲甘南州五四獎章時發言的場景。

「小娟特別喜歡讀書,高一時受小說《青春之歌》的影響,去剪了一個林道靜的髮型。《青春之歌》傳遞的價值就是,年輕人要把自己的成長同這個國家和時代的命運緊密相連。」在姐姐張小慧的記憶裡,張小娟一直是個求知若渴又熱愛家鄉的人。

知識改變命運,同樣也可以改變貧困地區面貌。學成歸來後,無論在基層鄉鎮,還是分工負責全縣脫貧攻堅有關工作,張小娟始終勤勉好學,做到「脫口而出各類扶貧數據,爛熟於心各種政策依據」,被稱為舟曲縣脫貧攻堅的政策數據「移動資料庫」和「活字典」。

張小娟出生於舟曲縣曲瓦鄉城馬村,2003年以全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離開家鄉到北京上學那天,很多鄰裡鄉親來給她送行。

「小娟當時說『我以後有本事了,會回報的……』她沒有食言,她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報了。」張小慧告訴記者,妹妹讀大學時就立下為家鄉奉獻青春的志向,讀書期間好學上進,經常和同學一起做功課寫論文、跟著老師做田野調查,假期還帶隊去支教,把理論知識應用於農村發展實踐。

張小娟(右二)在中央民族大學讀書時與同學的合影。

「城馬這類隱在山裡的小村子,一直寂寞著,不是因為沒有高樓、濱河路和廣場,而是因為沒有人,特別是沒有一批富有活力的年輕人」「他們都去見世面了,村子誰來發展?」「想辦法發掘一切資源,創造有利條件,使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事情可做,大概是留住勞動力的必要路徑」……這些話語出自張小娟在大學期間的文章《寂寞城馬》,字裡行間滲透著她對家鄉未來的深切思考以及對這片生養之地深沉的愛。

「5·12」汶川大地震後,張小娟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災後的家鄉。「在小娟眼中,家鄉是美的,是充滿前途和希望的,帶著一顆追求美創造美的心,她投入到基層。」張小慧說。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在曲瓦鄉工作時,張小娟精心策劃了「魅力曲瓦·和諧城馬」「美麗曲瓦·最美頭溝壩」等鄉村大舞臺活動,提振群眾的「精氣神」。受大山阻隔,偏遠的曲瓦交通、信息閉塞,張小娟想方設法為它打開一扇「窗」——她創建了全縣第一個鄉鎮微信公眾號「wei.曲瓦」,使得當地土特產擺脫了「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

2016年1月,在鄉鎮工作近8年的張小娟被提拔擔任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大家看到貧困群眾都想幫一把,我專門做這件事,更應該把工作幹好。」這是張小娟經常說的一句話。

張小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日復一日地上山下鄉、進村入戶,我們必須掌握最真實的貧困狀況,廢寢忘食地分析貧困人口結構、分析脫貧退出的難點短板,我們必須確保扶貧工作靶向精準。」「我們引以為傲的,是能夠脫口而出的各類扶貧數據,是爛熟於心的各種政策依據,是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記錄,是如數家珍的村情戶情介紹。」……她的確做到了這些。

擔任縣扶貧辦副主任以來,張小娟的足跡踏遍了全縣所有貧困村,做到了對各類脫貧數據、標準、規定、政策的精準掌握,也因此成為各鄉鎮、各部門24小時在線的「業務聯絡員」。為了提高群眾對國家扶貧政策的知曉率,她還在網上下載漫畫精心製作「精準扶貧政策漫畫圖解」,並在微信群組織發布「扶貧政策語音播報」,讓老百姓掌握政策更簡便、更清晰。

在鄉鎮工作時,張小娟精心策劃鄉村大舞臺等文藝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振群眾的「精氣神」。

「剛當上村幹部時,我比較茫然和不自信,小娟就給我出主意說『你不如成立個合作社,國家現在有很多扶持政策,你選一個好產業,做大了還能帶動村民致富』。在她的幫助下,我們有了自己的蜂蜜加工車間、品牌和設計包裝,也形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如今,我們的就業扶貧車間已步入正軌,累計為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和農戶分紅400多萬元,可是幫過我們的小娟卻永遠看不見了。」談及與張小娟的一次次交往,博峪鎮臥歐諾村黨支部書記薛代花數度哽咽,「在我們藏鄉,善良的人去世後都會化身為達瑪花,老百姓都相信,小娟就是最美的那一朵達瑪花!」

張小娟(左一)在村子裡和群眾交談的場景。

對合作社的指導和幫助,只是張小娟日常工作中的點滴。正如中央民族大學蒙曼教授評價的那樣,小娟的意外犧牲令人痛心,而無私奉獻一直符合她的人生軌跡,她將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民族地區,奉獻給了扶貧事業,是新時代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具體體現和黨員榜樣。

【微言】這是一朵多麼美麗的格桑花

楊延琴

「其實我沒有什麼特別的,也就是千千萬萬扶貧工作者中最普普通通的一份子……」

「其實我的故事沒有什麼感天動地的,就跟所有的扶貧人一樣,就想努力地把這份工作做好……」

「這馬上就要全面脫貧了,我們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我們對腳下的土地充滿敬意,要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和熱愛,對脫貧攻堅事業矢志不渝。」

……

這是舟曲縣扶貧幹部張小娟平凡而偉大的信念,莊重且神聖的誓言,這信念歷歷在目,這誓言字句錚錚。

舟曲,在藏語中有「白龍江」之意,位於甘南州東南部,青藏高原東部和秦嶺西部的山脈在此相交。「一江兩河」(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貫穿其中,山大溝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坡陡水急,地形地貌複雜,自然災害頻繁。舟曲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高,基礎條件薄弱,一度是脫貧攻堅過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即便如此,山高不及扶貧幹部的決心高,路遠不比脫貧事業的信念遠。

從立節鎮駐村幹部,到曲瓦鄉副鄉長、曲瓦鄉紀委書記,再到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從北京來的「洋學生」到「土幹部」;從扶貧幹部到扶貧一線的「指戰員」;從一冊冊扶貧手記到脫貧攻堅的「移動資料庫」和「活詞典」;從曲告納鎮的金絲皇菊、坪定鎮的土蜂蜜到曲瓦鎮的叢嶺藏雞;從與群眾交談的親切笑容到辦公室裡久久不滅的燈光……遍訪全縣208個村,遍訪87個貧困村所有貧困戶,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困難……這條崎嶇的扶貧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走了11年。

倘若沒有對山村地區扶貧工作的熱心、沒有對祖國脫貧攻堅事業的決心、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沒有發展黨的偉大事業的恆心、沒有對基層忘我工作的信心,這條扶貧路不好走也走不好,走不長更走不穩。於無聲處樹豐碑,遺範激勵後來人,致敬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以及脫貧事業中千千萬萬奔走在一線的「張小娟們」。

格桑不敗,她永遠盛開在藏鄉的高山上……

來源:甘肅發布

● 監製:劉霞 李軍 ● 編審:李軍林

● 編輯:卜晶晶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