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位於豆瓣電影250TOP排名之內,被影迷奉為愛情神作的「愛在」系列三部曲,自1995年至2013年,話癆了一場18年的愛情馬拉松,讓人嘆為觀止。正如影片中倆人偶遇的詩人為其而寫的詩句所言。
在我的酒杯裡墜入一滴清淚 ,凝視你純淨的雙眸 ,瞭然了你是我生命的意義 ,仿佛奶昔在蛋糕的甜美中交融 ,我像那恍惚中浮現的天使 ,在夢幻中遊弋飄蕩 ,怎忍再看你芳心百轉 ,卻如何才能兩情相悅 ,不知曉我來自何方 ,更不知哪裡才是我們的歸宿 。
「愛在三部曲」導演理察·林克萊特,是美國影壇最成功的獨立影人之一,他的代表作還有《都市浪人》《半夢半醒人生》《少年時代》等經典作品。
而這三份歷經18年的電影情書,也給林克萊特帶來了兩次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和兩次獨立精神獎最佳編劇提名,還有一座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以及一批跟隨著該系列影片一路成長的忠實影迷。
來自美國的傑西和來自法國的賽琳,相遇在歐洲旅行的火車上,兩人一見鍾情,選擇停留在維也納一天,以聊不完的話題完成了他們的《愛在黎明破曉前》;
他們曾經約定半年後火車站臺再相見,但陰差陽錯,時隔9年後才重逢,賽琳參加了傑西在法國的籤書會,一本回憶兩人曾經故事與經歷的小說《愛在日落黃昏前》,從而續寫了兩人的情緣;
在《愛在日落黃昏前》之後的9年,傑西和賽琳一起面對婚姻生活的實際問題,但人到中年的情感矛盾在希臘的《愛在午夜降臨前》點燃又和好。
提到系列電影,我們或多或少會感覺到,有些電影越到後面越容易狗尾續貂,劇情爛尾,比如徐崢的三個囧、漫威電影宇宙的部分續集、變形金剛等。
比較起來看,為何低成本電影「愛在」系列能贏得這麼多認可?且第三部反而主題升華,獲得了更高的評價。聽說,原班人馬已計劃準備第四部「愛在」了。
林克萊特的「話嘮」長鏡頭,捕捉到了真實生活的夢幻美
看完這三部你會發現,既是編劇又是導演的林克萊特,真的是把「話嘮」電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了。極少的演員,極多的對話,沒有過多的情節衝突和狗血劇情,卻最大化的把男女主演之間的情愛和互動發揮到了極致。
在《愛在黎明破曉前》裡,傑西和賽琳一起聊天,一起乘火車、搭公交、唱片店聽歌、遊樂場摩天輪、漫步維也納街道等。這些情景的畫面銜接,大部分是以長鏡頭的形式展現出來,而且有不少時長超過1分鐘的鏡頭。
縱觀起來,好像靠他們兩人就撐起了這部電影的始終。但所呈現的效果,卻出乎意料地唯美浪漫,富有生活氣息的詩意。
我們不僅可以從「話癆」對白中看出傑西和賽琳互生的情愫在一點點深入,也可以從他們細膩豐富的眼神交流,或者時不時的身體接觸互動中,觀察出他們之間的聯繫是如何在拉近的。
正是傑西和賽琳的對話與互動,組成了這些長鏡頭的「戲劇性動作」,並觸發了觀眾的情緒感應。觀眾的視線和思緒走在長鏡頭正在發生的平行時間線上,仿佛親臨傑西和賽琳之間的微妙,分享著對話、漫步時的那些瞬間,自由地參與,共同發生著。
與此同時,導演林克萊特藉助維也納歐洲古典建築、黑膠音樂、經典戲劇海報等文化元素,給整部片子營造了一種「時光流逝」的懷舊氛圍。這種時空的偏離,在林克萊特的視聽語言裡恰如其分地營造出了一種夢境的真實感。
18年的愛情成長,編織出了時間的美感
「愛在」系列三部曲,是由林克萊特與男女主飾演者伊桑·霍克和朱莉·德爾佩,關於愛情、時間、成長經驗的電影結晶。開拍前,三人會聚在一起討論劇本,多次排練,反覆修改。據說,他們平均每部電影劇本都花費了長達5個月的時間。
01.「愛在」需要現實性,角色需要演員的生活經驗
林克萊特之所以選擇伊桑和朱莉並保持長期合作,是因為相信他們所具有的真誠創造力能挖掘出角色更好的一面。也相信他們兩人之間的美妙化學反應,可以讓電影中的傑西和賽琳真正親密起來,從而產生觀眾認可的心靈相通。九年的時間,角色與演員都有成長與變化,這種虛構與現實的巧妙關聯,能夠很真實地呈現出愛情在時間經驗裡的細微改變。
伊桑很享受那段共同創作的時光,他後來回憶說,「《愛在日落黃昏時》在當時拯救了那個在現實生活中很受傷的自己。像是出現了一個安全的小氣泡。在這裡、在傑西和賽琳的世界裡,永遠閃爍著金黃的陽光,而朋友們永遠都在那裡,他們一起寫劇本,一起演戲對臺詞等。」
他們之間充分親密的信任感以及默契十足的配合,讓他們即使時隔9年後也能再次契合。所塑造的角色傑西和賽琳,好像也真的成為了活生生的現實,從20歲走到30多歲,再到40多歲,成為了觀眾身邊認識多年卻素未謀面的好友。
02.隱藏在電影夢裡的自然與真實,最難演
「愛在」系列的亮點,除了「話嘮」長鏡頭,還有兩位主演的表演才華。在談到《愛在午夜降臨前》最難演的一場戲時,朱莉認為是最後一場,「我想讓它顯得真實又痛苦,但又不要表演得太浮誇。」
這一場戲,傑西試圖以時光機的故事來安慰賽琳對婚姻不完美的憤怒與悲傷,希望能挽回彼此的愛。女主賽琳前後情緒變化豐富,但朱莉和伊桑配合得自然,將男女間情感的縫隙展現得如水的柔,又如夜的深邃。
有影迷曾說:《愛在午夜降臨前》不適合情侶或夫妻一起看,容易挑起壓抑的情緒,甚至兩人會被電影帶動著爭吵起來。因為相比前兩部的溫馨浪漫,第三部顯得複雜深刻多了。
第三部電影更多的表達了一個不快樂的觀點:愛情是不完美的,偶爾會讓人心碎,越往後越有種由內而外的無力感。比如,在《愛在黎明破曉前》,兩人相聚聊天的時候談天談地喝光紅酒,但在《愛在午夜降臨前》中也有相似的情節,但倒滿的紅酒卻沒有喝;在《愛在日落黃昏時》賽琳與傑西再次相逢的時刻,賽琳連泡茶的時刻與動作都是幸福而溫馨的,但在《愛在午夜降臨前》與傑西吵架,同樣情節下賽琳卻顯得煩躁不安;細品回味不得不佩服朱莉和伊桑將情感和思緒拿捏的如此到位,在不做作的戲劇感裡拿捏出了真實。
03.愛情成長史:每9年赴一次約,愛了小半生
傑西和賽琳,從相遇相戀,到懷念重逢,再到相知相行,在這兩個9年的變化很多,但呈現給觀眾的,卻一共不到三天。這有著特殊意義的三個日期,是不一樣的日與夜,也是他們不同人生階段下的三種情感狀態。
人的前半生,莽撞而又富有生機;年過三十後,歲月的印跡給身心增添了些疲憊,回望與翹首,在徘徊中尋覓著初始時的遺落,重新煥發;及至中年,波瀾遠去,衰老與重複漸漸消蝕著生命的原始衝動,在「五十而知天命」糾結著一個個存在意義的自我拷問。
「愛在」系列三部曲,將這18年的經歷搬上了銀幕,在長線時間的敘述中,拉伸了我們正常的觀影體驗,編織出了時間的美感。
物以稀為貴,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以這種形式來詮釋愛情的電影。喜歡「愛在」系列的影迷觀眾,沉浸在林克萊特的「話嘮」長鏡頭裡,跟隨傑西和賽琳的對話互動,在電影的時間線裡歷經了愛情的成長。它長久地被追捧,如神話般地存在著。
(本期編輯:蛟月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