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人將自己孩子的可愛相片發朋友圈,想當然地認為別人也會有如此感覺,這在心理學上叫「焦點效應」。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有了孩子以後,眼睛裡都是孩子,生活中全是圍著孩子的吃喝拉撒轉,什麼球鞋、飯局、秀恩愛全都靠邊站,朋友圈裡也都是寶寶的日常相關。
出於對寶寶的愛意,當媽的總覺得自己家孩子最可愛,在朋友圈裡精心發布了寶寶的成長瞬間,總想多收穫幾個點讚量,與大家分享自家寶寶的可愛瞬間。
甄真這天一邊哄娃一邊刷著手機翻看朋友圈,突然一條動態讓她坐立不安。這是一個很久沒聯繫的有業務往來的客戶,吐槽別人曬娃過於頻繁的事。
甄真小臉一紅,自己有了寶寶以後,發動態的頻率直線上升,朋友圈裡除了兒子還是兒子。她趕緊看看自己有沒有發過孩子過於細碎的吃喝拉撒。
覺得應該不是指自己,甄真的心才落了地。但是通過查看朋友圈她發現,自從自己曬娃開始,收到的贊是越來越少,自己的曬娃行為,不會也造成了別人的反感吧?
對於曬娃這件事,網友早有爭論,寶媽大多覺得自己的孩子自己喜歡,曬一曬無可厚非,畢竟大家都這樣,但更多的人覺得,過度曬娃會給他人造成困擾。
很多人說,你不喜歡看可以屏蔽,但實際上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知名網絡文學作家和菜頭曾發文表達對更新朋友圈的看法——在社交裡有兩件事情極其困難:1、讓別人記得你是誰;2、讓別人記得你是做什麼的。
在朋友圈發任何個人活動,人們默認你就是一直在做,它天然對固化個人印象有幫助。
一個人每天刷屏發小孩,人們會默認你是一個圍著孩子轉的家庭主婦。描述孩子活動的措辭得體有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與生活情趣。
而頻繁發布無意義的、無趣的生活動態,也會影響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好感度。
甚至有些人會發寶寶的隱私部位、排洩物等,給大家帶來不好的體驗,寶寶是由帳號持有者拍攝並發布的,因此損害的是這個發布者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久而久之,點讚量慢慢變少,朋友屏蔽得越來越多,逐漸被孤立而不自知。
我們發布寶寶照片本意是尋求認同的,在這種境況下你還能說出「不願意看就把我屏蔽」這類的話嗎?
1. 掌握時間,不過於頻繁
曬娃的心情誰都理解,畢竟每個人都能理解媽媽的愛子之心,實際上人類對小嬰兒有著天然的好感,正常的曬娃不會引起他人反感。
只要注意頻率,幾天發一個,不要一天接連刷屏就好,實在想與人分享自己的育兒生活,可以發在家人群、閨蜜群,親人之間總是對寶寶更加喜愛。
2. 提高精美度,展現可愛
對於寶寶的吃喝拉撒日常,並不是不可以發,但是要想獲得更多關注更多讚美,提升別人對寶寶的關注度。
演化科學家Richard Dawkins認為,寶寶們出生後的首要任務是吸引成年人的關注獲得撫養機會。
成年人對嬰兒有著強烈的關注和憐愛,是人類千萬年進化過程中產生的生物性本能。
我們可以從眾多照片中提煉最精美、最可愛的來發布。偶爾拋出一張「王牌」,絕對可以吸引眾多目光。
3. 文案措辭積極精煉
發布朋友圈的重點,除了圖片之外,文案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合理有趣的文案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積極樂觀的文字也有助於傳達自己的生活態度。
1. 寶寶的隱私部位、排洩物不要發
有些寶媽急於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兒點滴,有時會忽略這些,但這些畫面會為大眾帶來不少
適,畢竟只有親人才不會介意這些,普通人看到難免反感。
2. 不要帶定位、地名、住址
有些寶媽發照片時可能不注意,出現上述詳細地址,或是家庭周邊標誌性建築物,很容易讓人知道家庭的具體住址。防人之心不可無,有孩子的家庭更要謹慎。
3. 孩子的大名、幼兒園、校服、校牌要打碼
熟人知道這些信息並沒有什麼,但是如果爸爸媽媽社會關係複雜,微信裡不一定什麼時候加上一些不熟悉的人。
儘管我們是普通人,但是有些人與大人發生矛盾,遷怒於孩子的案例不在少數。為了防止給寶寶帶去危險,關於孩子的關鍵信息最好不要隨意透露。
糖果媽媽叮囑:寶媽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可以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生活的中心不應只有孩子沒有自我。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