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打造4個網紅品牌,其中創辦一年多的「一籠小確幸」人氣最旺:平均排隊2小時,日翻臺12次,單店坪效1萬。
那麼,這個平均年齡還不到28歲的團隊,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一籠小確幸創始人殷良、張靚聊產品團隊
看著他倆,你似乎能瞬間明白,為啥餐廳叫「一籠小確幸」,因為這對小年輕夫婦,本身就是「小而確實的幸福」的代言。
十幾年的相愛,兩人的默契,彼此的欣賞,沒特地撒狗糧你都啃了好幾口,特別當你聽著張靚這個女孩「呵呵呵」地笑,會突然覺得,做餐飲居然可以這麼幸福。
這是在紅餐網鏡頭前,第一次夫婦兩人同時上陣,也是年紀最小的一對,都是1989年出生。一起和小確幸兩位創始人——殷良、張靚,探討網紅餐廳背後的故事。
1、港式點心+花樣糖水,全新模式的探索
2016年初,一籠小確幸旗艦店進駐上海最火的商圈——來福士,以一抹清新薄荷綠的文藝範,和全國首創的「港式點心+花樣糖水」紅了起來,平均排隊2小時,一天翻臺12次,單店坪效1萬。很多同行也都好奇這背後是怎樣的團隊。
▲一籠小確幸門面
關於「港式點心+花樣糖水」模式的誕生,張靚很活潑地說了四個字,兼吃則明,吃多了自然就有靈感。在一籠小確幸創立之前,張靚、殷良經常跑去香港、廣州找吃的,一天吃十幾頓是常事,把各種點心和粵菜項目都看過為止。
不過,他們可不光是去看的產品,更是奔著研究模式去的。
比如「添好運點心專門店」,為什麼能從一家不起眼的街邊小鋪,成為米其林一星餐廳,而人均僅60餘港元?
張靚發現,添好運把傳統粵菜中一個品類細分出來並做精,只做點心,款式也只有三、四十樣,同時延長營業時間,做正餐、下午茶、夜宵多個時間段。
這種在「質」和「量」上看起來能夠很好結合的模式吸引了她,再加之觀察到多數女生愛喝糖水的現象,則基本定下這種「甜鹹組合」的模式。
▲一籠小確幸店內環境
當然,最終模式的確定,還在產品團隊更高層面的探討:產品能否實現標準化,是否具備可複製性,能否持續玩出創意。
確定所有產品都可以在中央廚房標準化製作,門店進行去廚師化的熱加工,創意團隊有好多有意思的產品創意可挖掘,這才使得港式點心花樣糖水一概念最終敲定並付諸實施。
▲張靚受邀參加《天天向上》節目錄製
作為產品團隊的「首腦」,張靚認為在產品設計上除了要好吃,還必須要好看、好玩。
她分享,在設計「蝦餃三溫暖」這款產品時,她就想,蝦餃除了裝大蝦還可以裝什麼?除了蒸著吃,還可以怎麼吃?然後產品團隊就想到做黑松露、蟹粉、鵝肝三種口味的蝦餃,並把蝦餃泡在蟲草花雞湯裡,用好看的茶具把它們盛起來。所以,客人吃的時候,要先喝湯,再吃蝦餃。最後,一個高顏值、趣味足的產品就誕生了。
▲蝦餃三溫暖
那傳統的菠蘿包,又可以怎麼創新呢?做成小烏龜造型,裡面還塞滿菠蘿奶油陷,還可以吃到一顆顆的菠蘿顆粒。
▲菠蘿龜包包
說起產品設計時,張靚總是滿臉幸福的樣子。她告訴我們,一籠小確幸近20款的原創產品,都是由團隊這樣腦洞大開而來。
而在問到做「一籠小確幸」品牌的初衷時,張靚說道:「現在大家生活都太累了,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卻很少有開心的時刻。一籠小確幸就是想讓大家在吃飯的時候停一停,提醒大家去感受生命中那些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就像他們有一句語錄,「凡是用盤子裝不下的幸福,都靠籠子來解決」。
2、CEO被踢出產品團隊,產品總監是「鏟屎官」
前面我們提到小確幸的模式,最終由產品團隊確定。那麼產品團隊在小確幸到底是何等意義呢?
一般來說,餐廳要賣什麼,定價多少,基本由研發團隊完成。而在小確幸,研發團隊只負責執行,至於他們研發的方向,以及研發出來的東西到底能不能推向市場,最終都由產品團隊來決定。就像張靚所說:「在我們公司,產品團隊還是蠻有話語權的。」
產品團隊源於網際網路思維,產品團隊專注於發掘用戶需求,產生一個想法後,把功能和訴求告訴代碼工程師,又把內容、經營、管理傳達給運維團隊,最終變成產品。
他們認為,產品團隊是品牌的核心,打造品牌最重要的因素。「好的產品團隊能夠非常準確地把握市場動向,甚至通過不斷創新引領市場潮流。」
▲小確幸創始人張靚(左)、殷良(右)
那麼對於像小確幸這樣的品牌,應該交給誰來打造呢?殷良說,基本都是交給張靚以及更年輕的90後小姑娘。
因為這些年輕女性消費者,本身就是小確幸品牌受眾。用戶畫像連勾勒都不必,直接就站在眼前。
反過來,如果不是非常匹配的管理層,能加入產品團隊嗎?
「作為智囊團,我被產品團隊踢出來了,因為被稱為『直男癌』的我,很難理解這些女性消費者的心裡訴求。」殷良大笑著說。
你能想像作為創始人兼當CEO的他,居然不是核心部門的一員嗎?可想而知,產品團隊對於每一位成員吻合度的要求有多高。不妨來看看他們是怎樣找到最搭調的領導者。
去年年底,小確幸在自家微信公眾號發布一文《聘|小確幸創業合伙人兼鳳總專屬鏟屎官》。要招的人是合伙人兼產品總監。試想,如果你招一個這麼重要的角色,敢說成是招「鳳總(公司養的一隻小貓,也是一籠小確幸的代言人)鏟屎官」嗎?
誒,結果人家一看,有共鳴,說的正是自己,一位10年創意廣告人就真來了。
▲招聘產品總監的微信
3、5年做了4個品牌,業態卻完全不同
兩個小年輕從2012開始,自創了4個品牌:
2012年:丸初章魚君。
以創意把街邊小店,開進購物中心。目前在上海共10家。
2014年中:Aza Aza!芝心年糕料理。
韓式年糕火鍋街邊店改造升級,開進商場。目前全國共40家。
2016年初:一籠小確幸。
港式點心和花樣糖水。200平米的店內還開拓一小塊「解憂雜貨鋪」地方做日式Zakka餐具的銷售。目前全國共16家。
2016年中:美拉得反應
外帶西式輕餐,推出「一杯搞定一餐」的概念,日售約500杯。目前在上海共5家。
▲美拉得反應 推出「一杯搞定一餐」概念
你可能已經發現,4個品牌的業態完全不同,小吃、火鍋、點心、西餐,不像一個大型壽司品牌延伸開來做拉麵店、小吃店等的子品牌,它們看起來都搭不上邊呢。
如果不是像美心集團實力這麼雄厚的公司,也很少人敢去這樣操作,除非是打算東打一槍西打一炮,在短時間內造個品牌賺些加盟費。
面對紅餐網提出的疑問,殷良卻給出一個有意思的回答:
這裡邊有很多共通點:用戶畫像基本相似,產品標準化程度高,選址邏輯相同。也就是說,內核基本一致,找到一個群體,然後為他們輸送不同的東西。
一籠小確幸開拓一塊地方販售日式Zakka風雜貨是這樣,公司開拓新品牌的邏輯也一樣。既然目前服務的都是年輕女性,那麼只要能吸引這個群體的,都鼓勵大膽開發。
而這背後,讓殷良自信的依然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產品團隊。他希望團隊的成員能夠不斷實現自身價值,也希望能把公司做成一個平臺,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團隊,而非封閉式的堡壘。
▲希望不斷吸引優秀人才
目前公司推出新品牌的頻率是:一年到一年半推出一個品牌。按照計劃,今年下半年還將推出新的一個品牌。
這樣的頻率,確實很快。紅餐網再次提出質疑,不怕有些品牌短命嗎?
殷良沒有正面回答,倒是說起了2014年和投資方的討論,他認為生命周期是一個偽命題。「如果一個團隊能夠不斷自我更新,創新的速度比市場追逐新鮮感的速度快,那麼品牌的生命周期就可以無限長。」
他也很坦誠地告訴我們,「持續創新力」是他最看重的,最緊張的,也有可能是將來最恐慌的問題。
有創新力不夠,還要有持續的創新力才足夠,否則他們很可能被抄襲,甚至被超越。年輕的殷良很清楚,他們選擇了一條相當不容易走的路,但也已經在路上了。
4、復旦和上外學霸,大學時已種下餐飲種子
殷良和張靚,雖然年紀輕輕,卻已經有了7年的餐飲創業經驗,從大三就開始踏入餐飲行業,最初選擇加盟這個看似容易的敲門磚。而這就要追溯到兩名學霸的戀愛史了。
▲張靚、殷良合照
高中就開始談戀愛的殷童鞋和張童鞋,未能如願進入同一所大學,殷童鞋上了上海東北角的復旦大學,張童鞋則考上上海西南角的上海外國語大學。
他們不僅接受了長達4年的上海市內「異地戀」的組織考驗(當時地鐵還沒通,坐巴士單程要3小時),還瞄準了商機,把復旦大學門口一家僅6平米,卻每天都要排隊幾小時才能買到的創意美式加州卷,通過加盟的形式引入松江大學城。拉上兩個童鞋做合伙人,並親自參與所有環節,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收回了所有前期投入。
問起殷良為啥放著好端端的常人眼裡的500強求職路徑不走,而要做餐飲這麼辛苦的行業,這個少年眼中閃爍著光芒,「一開始是初次創業信心有些爆棚,後來是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個行業內做出不一樣的事情,帶來一些新的思維。」結語
兩人帶領團隊,從創業初期投入300萬,做到如今估值3個億。有人感慨後生可畏,也有人認為是在「炒作」。而他們卻始終保持著對餐飲的熱情,並不斷創新下去。
(來源:紅餐網 林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