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立博物館「茶之湯」特展 揭秘南宋時茶道如何傳入日本

2020-12-22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茶之湯--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特展,用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講述了茶道東渡日本的歷史源流。

作者 謝田


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日本國寶茶碗「志野茶碗——銘卯花牆」

中國是盛產名茶的國家,茶文化源遠流長,但是說起「茶道」二字,卻會覺得那是日本的文化。其實,日本的茶道真是來源於中國。

在宋代,中國有著完善而獨特的茶道文化,只不過隨著朝代的更迭,茶道在中國日漸衰微。而在南宋晚期,茶道傳至日本後,卻在異國他鄉得以保留。

南宋晚期茶道隨禪宗流入日本

其實茶道起源於中國,但最早開始喝茶的時間已經不可考了。古人說炎帝神農氏發現茶於草木之間,故以「草人木」為字形,這當然是傳說。總之喝茶習俗在西漢就已經很盛行了,到了唐代成了社會上流普遍的社交禮儀,唐人《封氏見聞錄》有「茶道大興,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的記載,也正是因為有這種文化背景,陸羽才能寫出《茶經》一書,記載了完善而規範的唐代茶道。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曾經將唐代茶道帶了回去,但是由於晚唐戰亂,遣唐使中斷,所以日本沒有來得及引進茶樹,茶喝完了,茶道也就隨之斷了。

現代在日本流傳的茶道,追其祖源,其實來自於宋代。宋人喝茶極為講究,對喝茶的環境、禮儀、操作方式等,都有詳細的規範,而且分門別類,有宮廷茶宴、寺廟茶宴、文人茶宴等種種風雅集會,是全國上流知識分子共同的愛好。宋代流行的茶道是點茶法,也就是抹茶,我們現在流行的抹茶味蛋糕冰激凌啥的,雖說是從日本傳來,但其實是宋代文明向中國的回流。所謂抹茶,有點類似於咖啡,是衝著喝的,就是把茶餅磨成粉末後,用開水衝服。宋人非常講究衝茶的方法,如果茶衝的不好,茶和水不會完全融合,而且茶杯上會有掛水,如果茶衝的好,那麼會茶水交融,銀粟翻光,沫波洶湧,形色優美。為了欣賞銀白色的茶湯,宋人非常推崇福建建陽窯的黑色茶盞,人稱建盞,其中上等的有曜變、油滴、兔毫等名品。

在南宋晚期,大量日本僧人入宋學習禪宗,在繼承了禪門法脈的同時,也把茶道和茶樹一起帶了回去。這是一次關鍵性的文化傳遞,因為茶道是一門需要皇室支持的精細工藝,唐代法門寺遺址出土的茶具都是精緻的金銀器,宋代高級茶餅一斤要黃金二兩,最貴的一餅四萬錢,說是揀茶時只取茶芯一縷,以清泉漬之,光瑩如銀絲,可謂是華貴之極。

到了明代,事情起了變化,明太祖朱元璋是窮苦出身,只會喝最簡單的泡茶葉,貴族化的茶道奢靡而複雜,讓這個農民皇帝非常厭惡,於是他下詔禁止製造茶餅,讓全國上下都學農民去泡茶。從此,風雅千年的茶道在中國斷絕,只留下了日本一脈。

風雅總要伴生於上層社會,茶道在中國因為統治者的禁止而斷絕,茶道在日本能留下來,也離不開統治者的支持。在明朝禁止茶道的時候,日本進入了足利將軍統治的室町幕府時代。上流社會總是喜歡用稀罕珍貴的東西,來彰顯其權力地位的不同,室町幕府向明朝稱臣納貢,派出大量遣明使,順便進行勘合貿易,也就是封賜名義下的國際貿易,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不惜重金,大量購入在中國已經失去市場的古代建盞及各種書畫文物,回來充當足利將軍家的收藏,順便彰顯將軍的權威。這批在明代就已經是古董的寶物,在日本被稱為「唐物」,由於足利將軍家在京都東山,也稱為「東山御物」。

明代茶道廢止日本買走大量建盞

這批東山御物,是日本可追溯的茶道源頭,因為茶道是離不開器具的,就像現在中國喝茶講究紫砂壺一樣,茶道很大的功夫都和各種茶具乃至房間布置相關。古代的茶會是專門要茶室的,按照十五世紀初期日本古書《吃茶往來》的記載,當時的茶會分為「晴茶」和「褻茶」。所謂晴茶,是大家先在客殿裡吃一頓山珍海味,然後進入吃茶之亭,按照南宋寺院茶道的規矩,進行「四頭茶禮」,還要用珍貴的宋代建盞來鬥茶。在吃茶之亭裡,擺設是南宋風的椅子坐,而不是榻榻米。房間裡有各種來自中國的珍貴「唐物」,供客人們品茗時賞玩,最顯眼的就是掛在正面牆上的中堂大畫。現在中國的古建築裡還喜歡用中堂畫來裝飾,一般是中間一幅畫,兩邊是對聯。然而在南宋的時候並沒有這種布置,當時喜歡在中堂懸掛三幅甚至更多的大畫,這種成套的古畫在中國已經沒有了,日本還留下一套,是當年足利將軍家的藏品,這次展覽也展出了,就是京都大德寺收藏的南宋牧溪《觀音猿鶴圖》。

觀音猿鶴圖是三幅高近兩米的大畫,左邊一幅是鶴,中間一幅是觀音,右邊是長臂猿。三幅連在一起,畫面層層遞進。這一套作品筆墨精妙,禪意幽遠,而且畫上有牧溪的籤名及足利將軍家收藏的印章,傳承有序,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名作。這套作品在日本能作為珍寶,世代流傳下來,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早在明代初期,中日之間的審美就開始分道揚鑣了。牧溪是南宋四川僧人,他的畫作無論人物花鳥山水,都合乎禪意,但這並不符合明代之後文人畫的興趣指向。元代吳大素《松齋梅譜》說牧溪的畫「有高致」,到了明代的《畫史會要》就說其「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了。而日本數百年來一直認為牧溪的畫是上上品,是品茗茶道時最上乘的欣賞物。

在那個時候流入日本的,還有建窯最精緻的曜變和油滴茶盞。在韓國新安衝發現的1323年元代沉船,上面就載有建窯的黑茶盞,而且都是使用過的古物,可見日本人很早就開始有意識的收集宋代建窯茶盞。明代茶道廢止,建盞也成了無用之物,於是一些頂級的建盞就被日本人高價買走,這次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了兩個國寶級的南宋建窯茶盞,分別是靜嘉堂文庫的「曜變天目茶盞」和東洋陶瓷美術館的「油滴天目茶盞」,都是精美到極致的寶物,中國不存,只在日本還有。曜變天目茶盞有其值得一看,它碗內光環點點,如宇宙繁星,而且這次東京國立博物館安排了從下方打光,把碗外側的寥寥晨星也照了出來,精美無比。

日本室町幕府在明代初期收藏的中國文物,是一種國家行為,所以收藏品在當時就是中國最好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南宋龍泉窯青瓷輪花茶碗,這個茶碗有個別名叫螞蟥絆,為啥呢?因為這個碗曾經被打碎成幾片,於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政令遣明使者將其帶回中國,看有沒有同樣的,再買一個。但是沒想到中國也沒有這麼好的茶碗了,於是就把這個茶碗用幾個鐵扣連了起來,幾個鐵扣看起來像黑色的螞蟥,於是得了這麼個別名。

展廳複製五百年前日本茶室

室町時代的茶道,繼承了宋代茶道的奢華,要求最珍貴的茶具和陳設,但是好景不長。日本於1467年進入戰國時代,諸侯紛爭混戰一百多年,社會經濟急劇萎縮,公卿紛紛破產,最慘的時候連天皇駕崩都無錢下葬,甚至還有天皇販賣親筆字畫的情況。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華貴的茶道離開了政府,大量珍貴的唐物流向市場,被民間的商人所得。商人們不可能像將軍家一樣,在茗茶時能有那麼多的唐物來賞玩,所以一種應景的新茶道觀點誕生了,那就是珠光(1423-1502)開創的「侘茶」。

侘的意思,簡而言之,是外表粗糙幽暗,內在圓滿充實。這個觀點來自於佛教禪門,佛教一直要求修行者消除「我慢」和「我執」,就是不能把內心的充實建立在外物之上。要真的得到自己內心對的圓滿,就要去除對於外物的強烈依賴。所以,侘茶的根本,就是不再單純地以珍貴的宋代古物為欣賞標準,而開始欣賞簡單、粗糙,但是切合內心的普通茶具。於是,一些不那麼精緻華貴,但是拙樸而有美感的唐物茶具,開始流行。

侘茶之道,在日本茶聖千利休(1522-1591)的時代達到頂峰。唐宋傳統的茶道不光是喝茶,還包括了飲食、園藝、建築、花木、書法、繪畫、陶瓷、漆器、禮儀等諸多方面,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所以才是「道」。中國的茶在明代之後,只剩下了茶葉、水和紫砂壺等寥寥數樣,不再是成規模的文化體系了,但在日本還是。所以千利休完善的日本侘茶,以和、敬、清、寂四字為根基,其實是奠定了整個日本文化藝術的審美取向。研究者說千利休是日本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原因就是如此。

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茶之湯」的特展會場裡,複製了一個千利休時代風格的茶室,裡面狹小逼仄,目的就是讓人專注於飲茶。欣賞目標也集中於一幅畫、一個茶碗、一個鐵釜。在茶室旁邊,有一個千利休時代的國寶茶碗「志野茶碗--銘卯花牆」,這個茶碗就是當時審美的典型。器身的白底上有幾道橫豎線,拙樸,但是美感充實。

日本的茶道跨越數百年延續至今,應該說是中國宋代文化和日本戰國文化相結合而成的人類文化結晶。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茶之湯」特展,集合了全日本近百家收藏單位和個人的藏品,系統展示了茶道發展各個時代的名器,包含了書畫、陶瓷、漆器、建築等茶道核心部件,還有很多國內早已失傳的南宋精品文物,堪稱是難得的文化盛事。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展覽|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茶之道,展現日本武將茶人的珍藏
    【編者按】在相當於中國宋代的12世紀,禪僧們將在中國學到的新式飲茶法引入日本,這種飲茶法逐漸在禪宗寺院和武士階層等高貴的人群中間流傳開來。1980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的「茶之藝術」展,最早將名家珍藏的茶具作為藝術品展出。
  • 現代日本藝伎生活:每天工作至深夜 訓練初期異常艱辛
    延伸閱讀東京國立博物館「茶之湯」特展 茶道如何傳入日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茶之湯--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特展,用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講述了茶道東渡日本的歷史源流。所謂晴茶,是大家先在客殿裡吃一頓山珍海味,然後進入吃茶之亭,按照南宋寺院茶道的規矩,進行「四頭茶禮」,還要用珍貴的宋代建盞來鬥茶。在吃茶之亭裡,擺設是南宋風的椅子坐,而不是榻榻米。房間裡有各種來自中國的珍貴「唐物」,供客人們品茗時賞玩,最顯眼的就是掛在正面牆上的中堂大畫。現在中國的古建築裡還喜歡用中堂畫來裝飾,一般是中間一幅畫,兩邊是對聯。
  •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唐代 8世紀 寶慶寺如來三尊佛龕作為世界著名博物館,1872年創建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擁有40多個展廳,藏品總量超過10萬件,除了主打日本文物的主館與舉辦專題展覽的表慶館、平成館,還有展示明治初年法隆寺向宮廷獻納寶物的法隆寺寶物館,陳列日本以外東方各國藝術品和考古遺物的東洋館。
  • 東京奈良等日本國立博物館今起閉館,多個特展提前閉幕或延期
    受到影響的包括正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文徵明誕辰550周年紀念:文徵明及其時代」(原定3月1日閉幕),「《日本書紀》成立1300年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則提前閉幕,特展「法隆寺金堂壁畫與百濟觀音」開幕延期。
  • 日本展出的這款南宋瓷器在中國早已失傳
    此次奈良國立博物館特展就是藤田美術館在翻修期間的一次全面展示。從這些珍貴的文物中,能看出日本與中國深刻的文化聯繫,也能真切地感觸到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印記。曜變天目茶碗是南宋茶道的至寶,是建窯茶盞中的極品,日本人在元明時期大量購買南宋建盞,明成祖還曾經欽賜十隻給日本室町幕府。日本人把建盞稱為天目茶碗,分門別類,以曜變為最珍貴之物。
  • 南宋藝術文化特展 臺北故宮十月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去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後,兩岸博物館即將再度展開大規模文化交流合作,浙江省長呂祖善今天在結束訪臺行程之前,特別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並且敲定今年10月份在臺北故宮推出「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出三百餘件珍貴文物,全方位呈現南宋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創新作為與成就。
  • 京都國立博物館「曬寶」 中國「老寶貝」日本藏千年
    此次,借著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之機,京都國立博物館系統梳理了館內的寄託文物,並從其中請出139件文物來舉辦大展,讓人們一窺京都文物之美。   北朝經書唐代傳入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成立於1897年,是日本關西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博物館。自公元794年到1868年,京都當了一千多年日本首都,市內古蹟寺廟眾多。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這家日本博物館槽點眾多,為何仍備受...
    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該系列的第九篇,我們推出的是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流傳日本的唐代佛教藝術品
    2017年全世界文物水平最高的展覽,莫過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國寶》特展了(展期為10.3-11.26)。此次特展是為了紀念京都國立博物館成立120周年,同時也是慶祝日本第一部總合性的文物保護法律《古社寺保存法》出臺120年,所以規格特別高,日本全國可移動的國寶文物來了四分之一,是日本四十一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特展。
  • ...顏真卿書法 日本旅遊 日本人氣 趙星 東京國立博物館 門票 紀...
    原標題:5萬中國人去日本看顏真卿展:排隊一小時,看展五六秒  2019年開年,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顏真卿手稿《祭侄文稿》,傳出被外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覽,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引得兩岸人民廣泛關注。  東京國立博物館開館時間是上午9:30,趙星8點50到達現場後,已經有五六十人在現場排隊等候買票進館。
  • 日本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創立於1872年,是日本最早的博物館。該博物館位於日本國東京都臺東區上野恩賜公園內,共有本館、表慶館、東洋館、平成館、法隆寺寶物館5展覽及資料館組成。收藏品總數為11萬件以上,其中包括日本國寶87件、重要文化財產610件。
  • 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日本美術史上的「名作誕生」
    日本美術史上有許多被譽為「名作」的作品,有的是因為其作者具有時代意義,有的是從日本國外引進,有的完成了繼往開來的時代創新,緣由各異,但無不具有精彩的誕生故事,世代相傳。4月13日至5月27日,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名作誕生——緊密相連的日本美術》為觀眾呈現了約120件「名作」誕生背後的精彩故事。
  • TN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系列·李迪·紅白芙蓉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上野。被親切地稱為「東博(トーハク)」,是日本保存展示東洋各地重要文化財產的地方,也是東京熱門旅遊觀覽景點,收藏品已超十餘萬件!
  • 【雅昌專稿】日本靜嘉堂終於去海外展覽了,但這些「國寶」還是無緣...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拿出了其館藏的100件陶瓷文物,在奇美博物館推出了一個名為「待客之心:日本茶道與宴客文化」的展覽,展覽分為【茶之湯和懷石器物】、【宴會器物】以及【煎茶之器皿】,另外還特別還小朋友開設了一個【體驗區】。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在明清之際,煎茶傳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產生出所謂的煎茶道,但由於煎茶道沒有獨立性,它是不被納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並非是在中國形成之後傳入日本的,而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抹茶從唐朝傳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間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時間,足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了。
  • 東京國立博物館特展《三國志》開展 18件四川文物精彩亮相
    7月9日,由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聯合舉辦的特別展《三國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展,170件(組)來自甘肅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中國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稀數亮相,向觀眾展現了三國研究領域的最新考古成果。
  • 「國寶音樂會」走進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新華社東京10月25日電(記者梁賽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節目24日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國寶音樂會」。中日兩國藝術家聯袂演出,流傳千年的清音雅樂再度響起。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郭燕出席音樂會,並宣讀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的致辭。
  • 東京博物館館長:日本很多流行文化都從文物中汲取靈感
    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日本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館長錢穀真美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日本從古至今崇尚中國的美術品、文物。許多中國已經失傳的文物,在日本至今有所保存。」東京國立博物館內的日式庭院。
  • 尋訪曜變天目碗:博物館裡的日本茶道軌跡
    現為日本國寶這些古代茶具,基本存放於私人美術館和博物館中,所以要想在日本一次看完珍貴的茶具文物,幾乎完全不可能,主要是因為私人博物館開放時間不確定,並且也沒有規律可循,全看管理者的安排。有些珍稀器具,基本不對外公開展覽。但日本的眾多博物館中的古代茶具,是我們尋訪茶道發展道路的重要佐證,所以還是儘量去開放的博物館參觀了一批珍稀茶具,包括難得一見的曜變天目。
  • 東京國立博物館等今起開放,特別展覽尚需等待
    隨著日本全面解除緊急狀態,日本全國的美術館博物館也逐漸恢復開放。澎湃新聞獲悉,6月2日,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均將以預約制逐步開放,疫情閉館期間,部分特展最終無緣與觀眾見面,而新的特別展將在7月左右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