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外的遊子而言,故鄉的一切都是值得懷念的,父母的牽掛,家庭的溫馨,親切的鄉音,熟悉的小路,令人垂涎的美食……
說起苦櫧,相信溫州文成人都不會陌生。記得小時候,同村阿婆家有一顆很大的苦櫧樹,每到苦櫧成熟的時候果子就會自然掉下來。我們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不是寫作業,而是同鄰居小夥伴們結伴撿櫧慄苦櫧,玩「打苦櫧丼」的遊戲。在地上畫一個長方形的遊戲區,摳出幾個小洞,從各自門前出擊,打到對方的苦櫧就算贏了,躲到小洞裡可以躲過對方的攻擊,如果太用力,苦櫧出界,那一顆就要歸對方。我玩遊戲的水平很差,常常輸光了自撿的苦櫧才悻悻地回家。長大一點才知道阿婆為什麼要看守苦櫧樹,以前農村人多地少糧食產量低,苦櫧可以用來做豆腐裹腹,以彌補糧食蔬菜的不足。而且苦櫧香味濃鬱,風味獨特,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天然食品。
相傳幾百年前,蝗蟲成災,大豆顆粒無收。沒有大豆就沒辦法做豆腐,阿婆的太婆看到自家門前的苦櫧樹長滿了苦櫧,個個顆粒飽滿,摘下來放嘴裡嘗嘗除了有點苦澀之外,和豆子的味道還真有點像呢。於是就嘗試著採苦櫧曬乾,浸泡以去除苦味,然後按照做豆腐的方法做成苦櫧豆腐。沒想到做出來的豆腐味道還很不錯,於是村裡的鄰居逐漸模仿製作,所以苦櫧豆腐的做法便口耳家傳,傳承至今。
作為一道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它的製作工藝其實是很考究的。從一粒粒的苦櫧籽到豆腐,整個製作流程大概需要半個月左右。從撿到果實,然後經過撿果實、暴曬去殼、浸泡去澀、磨漿加熱、冷固成塊、切割、清水中浸泡……最後才能得到這道舌尖上的美食——苦櫧豆腐。
01.撿果
苦櫧又叫苦珠、苦櫧栲、苦櫧錐、苦慄等,苦櫧樹結出堅果可以做食物。苦櫧果實熟了之後自然裂開落在地上,上山把果實撿來收好,挑除蟲珠、爛珠等殘次品。
02.曬果
剛撿來的果實不易剝開,這就需要在水裡泡一下,然後撈出,經過太陽的幾日暴曬後,外表黑色的硬殼就會裂開,露出雪白的果肉,甚是討人喜歡。
03.浸泡
苦櫧果實因為含有苦櫧黃酮成分,所以吃起來會有苦澀味,曬好的苦櫧剝出肉以後放在清水裡浸泡一周左右,期間一到兩天換一次水。這樣能去除大部分的苦澀味。
04.磨漿
浸泡完成清洗乾淨磨成漿。磨好漿之後靜置漿水澱粉下沉,上面的水分倒掉再衝入清水沉澱,如此反覆幾次能儘量去除苦澀味。取出漿粉倒在大鍋裡煮,不停的攪動,火候恰到好處,至成糊狀,直到沸騰開始冒泡,淡淡的清香逐漸瀰漫出來。
05.凝固
加熱完成以後待其自然冷卻,定型後用刀切成塊,苦櫧豆腐製作就完成了。
06.浸泡
如果要口感更好,在食用之前可以放在冷水中浸泡,再次清除其苦澀味,這樣經過多道程序的處理,苦澀味幾乎消除殆盡。
苦櫧豆腐品嘗時段有限,很難保存,不過聰明的人們早已琢磨出辦法,只要將苦櫧豆腐切片放到太陽底下曬成幹,製作成苦櫧幹,這樣保存到來年也不是問題。
苦櫧豆腐不僅味美而且具有補脾益胃,清熱潤燥、通氣解暑、去滯化淤、散風祛溼的功效。那麼問題來了,苦櫧豆腐該怎麼吃呢?
蒸著吃、炒著吃、煮湯吃、涼拌吃、炸著吃……
無論哪種做法,苦櫧豆腐總是清滑可口,柔潤細膩,清香而又略帶苦澀,別有風味;不管哪種做法,苦櫧豆腐總泛著淡淡的清香,仿佛解不開的濃濃的鄉愁……
到文成旅遊,一定得嘗嘗文成的特色菜——苦櫧豆腐。簡單純樸的一道菜,包含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大山饋贈的珍惜,更有一代代人傳承創新的智慧。
苦櫧豆腐,過去為渡饑荒,果腹救命,而今為解鄉愁,傳承美食。
遇見韓殤,遇見更美的風景!本文由胡曉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