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30日電(記者 鄒碩)11月28-29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交通運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承辦的「智聯友道·滴滴杯」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交通運輸科技大賽在北京交通大學落下帷幕。交通運輸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長時駿、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以及56名來自高校和行業單位的評審專家出席閉幕式。閉幕式由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閆學東主持。
時駿作為主辦方代表,對於承辦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的精心組織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該項賽事在全國高校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學術型的大學生交通科技創新賽事,並因多年對創新人才培養貢獻卓著而納入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的19項重點賽事之一,成為交通領域大學生科技大賽品牌。「面對新形勢,高校要進一步做好創新型交通專業工匠人才的培養,擔起建設交通強國的使命,交通運輸科技大賽也正是培養同學們建設交通強國所需工匠精神的平臺。」
王稼瓊首先對所有到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經濟秩序的重構以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既帶來難得機遇,也帶來嚴峻挑戰。尤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給交通運輸行業帶來巨大考驗,交通運輸既是遏制病毒傳播的重要環節,又是服務人民群眾出行、維護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重要支撐。「本次大賽恰逢其時,聚焦未來交通發展方向,共同探討『互聯共享、綜合發展』,為交通運輸行業提供醞釀創新、主導創新、展示創新的交流平臺,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交通強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第十五屆全國大學生交通運輸科技大賽分為「交通工程與綜合交通」「航海技術」「道路運輸與工程」「水路運輸與工程」「鐵路運輸與工程」「航空運輸與工程」,以及主題競賽「交通大數據」等7個競賽類別,共收到來自全國115所高校的656件學生科技作品。經資格審查與形式審查、雙盲通訊評審,最終有來自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71所高校的150件優秀作品進入決賽。
由於疫情,今年北京交通大學在大賽承辦方式上進行了許多創新性嘗試。例如決賽環節依託數位化在線平臺,首次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評審,參賽選手同步連線,同屏路演進行答辯。大賽組委會副主席、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劉正江教授作為評委代表公布了大賽的評選結果,來自北京工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陸軍工程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浙江師範大學、中南大學的18支隊伍獲一等獎,來自長安大學等30所高校的43支隊伍獲二等獎,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等46所高校的65支隊伍獲三等獎。
交通運輸部人事教育司副司長時駿、北京交通大學校長王稼瓊教授、交通運輸部原總工蔣千、大賽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星臣教授、大賽仲裁委員會主席楊曉光教授、大賽組委會副主席劉正江教授、大賽學術委員會委員交通運輸部梁雪峰、大賽組委會秘書長北京交通大學朱曉寧教授、大賽仲裁委員會委員中國民航大學高慶吉教授、大賽仲裁委員會委員大連海事大學吳桂濤教授、中南大學高廣軍教授、清華大學石京教授、北京交通大學邵春福教授、北京智聯友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榮華先生、滴滴出行安全事務負責人白雲峰先生、交通部規劃研究院總工程師徐力、大賽贊助商代表深圳交通中心北京分院院長王宇鵬女士、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姚恩健書記、聶磊院長為獲獎代表頒獎。
大賽仲裁委員會主席、同濟大學楊曉光教授在對參賽作品進行點評時指出,本次大賽作品含金量高,涉及科技元素前沿,體現了綜合交通的融合和特色,展現了當代大學生面向交通問題的創意和創新能力。他希望高校師生關注國家重大需求,聚焦交通領域基礎問題,加強人才培養,為建設交通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貢獻力量。
「大賽以交通運輸領域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問題為載體,培養大學生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黨委書記姚恩建在主持一等獎候選作品覆審時表示。
全國大學生交通運輸科技大賽是教育部高等學校交通運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全國性大學生科技競賽,代表著交通運輸領域大學生競賽的最高水平。自2006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十四屆,是我國交通運輸領域參賽高校最多、參與學生最多、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大學生科技競賽項目。第十六屆全國大學生交通運輸科技大賽將由重慶交通大學承辦。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