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說到阿彌陀佛,「聞法發心」。請看經文:【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這善根深厚,經文雖然不長,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世間自在王會下有一個大國主,他的德號叫「世饒王」,「世」是世間,「饒」是豐饒。
換句話說,這個國王確實是大國王,有大智慧、有大福報,仁慈博愛,這個世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民幸福。饒是饒益。
我們看念老註解,「世饒王見《漢譯》。經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這真不容易!世饒王在世間自在王佛會下,聽佛講經,聽佛說法,而且真幹,聽懂了真幹,修道就是真幹:歡喜開解,開解是覺悟,在此地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怎麼樣?捨棄王位,行作比丘,比丘是跟佛出家修道者。
義寂法師說,「準彼經文」,從經文上我們得到的信息,所看到的世饒王就是法藏比丘在世俗時候的名號,他是作國王聽經覺悟,放棄王位出家修行,是這麼個人。下面念老給我們注的,「蓋《漢譯》之文甚為明確」,經文雖然不長,很清楚,很明白,「作國王時,名世饒王」,出家之後就是「法藏比丘」。
我們再往下看,念老給我們解釋,「當時有一大國王,名為世饒王,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頓然心開,了解實義,故曰開解。由於開解,自然歡喜」。如各經末後都說,「聞佛所說,皆大歡喜」,聽懂了就大歡喜。同樣一個道理,聽經遍數要多,愈多愈好,才有開解的機會,不多這個機會就沒有了。
所以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個自見就是開解,此地講的開解,自然明白了。為什麼明白?佛講經是從自性真心裏面流露出來的。那我們為什麼聽不懂?我們用妄心來聽,真妄不相應,所以聽不懂。我們要用真心就聽懂了。真心是什麼心?清淨心,沒有染汙。什麼叫染汙?七情五欲,染汙。
我們用什麼心?喜怒哀樂的心,妄想分別執著的心,這個心不行,這個心不會開悟,聽一百年也沒用,愈聽愈迷惑,聽到最後不相信了。所以印祖常常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受用,十分誠敬得十分受用,那我們就曉得,如果用萬分誠敬,他就得萬分受用。回過頭來想想現在人,包括我們自己,我們什麼心?心浮氣躁,妄想心。從早到晚妄念止不住,前面這個妄念滅了,後頭生的還是妄念,它不會停止,這個事情就麻煩了。
所以自了師昨天那份報告非常有價值,這個我們應該放在網上流通,真正有人看懂了,真正有人發心想離開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他提供的是印光法師的十念法,總的原則,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什麼來攝六根?一句佛號。用什麼成就淨念?還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把妄念念掉,把分別心念掉,把執著心念掉,清淨心就現前,平等心現前。
清淨心是小乘聖者所證得的,開小智慧,雖然說小智慧,六道天人沒有人能跟他相比;平等心是大智慧,是大乘菩薩所證得的;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表演的境界,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所表演的,那是開解。六祖當年說出這五句話,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所說的《華嚴經》完全相同。
《華嚴經》內容是什麼?總的綱領就這五句,告訴我們自性(真心)什麼樣子。第一個清淨的,沒染汙,第二個不生不滅,第三個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換句話說,樣樣都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的是凡夫,不是覺悟的人。真正覺悟的人一切都向內求,為什麼?本自具足,有求必應,心想事成。
向外求未必能求得到,所以向內求。第四句告訴我們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什麼?自性本定、真心本定,真心沒動過,沒有搖晃過。它在哪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最後一句說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在佛法裡講,遍法界虛空界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
佛在經上不只講一次,這重要的概念佛常說,說很多次,讓沒有能力記憶的人也能隨口念來。這遍數太多了,聽得太多了,能生,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華嚴經》說什麼?就說這五樁事情,每一樁都說得非常詳細,我們凡夫無法想像,佛全說出來了。能大師這五句是《華嚴經》的略說,《華嚴經》是能大師這五句話的細說,內容是一不是二。
能大師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所證的是相同,此地講的開解就屬於這個境界。海賢老和尚的師父告訴他,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就這個意思。為什麼不能說?沒有這個聽眾,沒有對象,你跟人說人家不懂,別人說你胡說八道。如果有緣的,釋迦牟尼佛遇到的有緣,不少人真能聽得懂。所以佛每次說經都有證果的,證小乘果特別多,阿羅漢的人數多。
聽眾真有開悟的,世饒王聽經開悟了,發心出家。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這一段後頭這一句,《漢譯》之文甚為明確,作國王時,名世饒王,出家後,即法藏比丘。當時有一大國王,名為世饒王,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頓然心開,了解實義,故曰開解。由於開解,自然歡喜,就像一切經最後的一句都是,「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於是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就是立刻,開悟之後立刻就發心,這是無上菩提心。「發者,發心也。無上真正道,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得之道。更無能過之者,故名無上」。他發這個心,這是無上菩提心。「真者,真實。正者,聖智,如法相而知故。道者,無礙道也」,沒有障礙,通了。「意者,能求之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名意。故知發無上真正道意,即是發無上大菩提心也。」這個心是成佛之心。
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才能普度眾生沒有障礙,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你統統有智慧、有能力去幫助他們,而且幫助決定沒有求報酬的。為什麼沒有報酬?因為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沒有求報酬的心,眾生苦是自己苦,眾生樂是自己樂,沒有付出還要求回報的,沒有。如父母對兒女一樣,真是全心全意的去照顧,絕沒有想到將來要怎麼回報,沒想到這個,這叫天真。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出家修行」。這段文長,分十個小段,第一個「修道無踰」。這又分三小段,第一段「出家修道」。請看經文:【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這大乘,他能把王位讓給別人。「世饒王聞法開解」,開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他發心作佛,「隨即發無上大菩提心,捨棄國土與王位離世出家,成為沙門」。沙門是梵語,下面給我們解釋,「沙門原為出家人之通稱,包括外道」。
在古印度只要是出家修行都稱沙門,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變成中國出家人的通號,「後始作為佛教僧侶之專稱」,稱沙門。它的意思是「勤息」。《會疏》裡頭有解釋,「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這叫沙門。真修,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人是沙門。「至於《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
這個意思比前面意思深,前面是從形象上看,這是從修證功夫上講,真正的沙門,辭親出家,重要的是識心達本。識心是覺悟了,本是什麼?本是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妄心搞清楚了,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本,中國人講本性本善,這達本。妄心不善,為什麼?真心沒有念頭,真心離念,也就是說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識,起心動念是妄心,是一切虛妄的根本,不起心不動念是一切真實的根本。
唯有識心達本的人,識心達本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個境界,他解無為法。無為法是一切諸法的真相,從無為裡頭變現出來的有為。《百法明門》把一切法分為兩大類,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為法,後面六法是無為法,無為跟有為比較,有為是假的,無為是真的。無為沒有相,不能說它無;有為有相,不能說它有,相是幻相,無是真相。
大乘佛法是以無為為終極目標,法藏比丘他的境界就可想而知。經上(小本經上)講得很清楚,成佛到今天才十劫。十劫的時間在大乘法裡頭很短,不長,在我們世間人很長,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這是沙門兩個字,這個名詞比較深的說法。
「號曰法藏」,法藏是世饒王為比丘時候的法名,世饒王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家,阿彌陀佛出家就是法藏比丘,法名。「《漢譯》為法寶藏;《吳譯》為曇摩迦;《唐譯》為法處;《宋譯》為作法」,《大智度論》裡面稱「法積」,「唯《魏譯》為法藏,今經沿之。諸本不同,祗是譯者用辭之異而已。」
你看法藏這個名詞,五種翻譯本裡頭都翻得不一樣,只是曹魏康僧鎧譯作法藏。這個本子流通得很廣,所以大家也都知道,法藏是阿彌陀佛,捨棄國王出家,跟世間自在王佛學法的時候的法名。這裡給我們舉出,你看《漢譯》、《吳譯》、《唐譯》、《宋譯》,還有《大智度論》,再加上《魏譯》,所翻譯的名字都不相同。
「又藏者《探玄記》雲」,有四個意思:第一個「含攝」,第二個「蘊積」,第三個「出生」,第四個「無盡」。「一切法為所藏故,名法藏」,藏有藏的意思,收藏的意思。「如《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開佛法藏故,名為法藏。」從這些譯文都講得通,把它的意思合起來講就圓滿了,法藏兩個字可以圓滿含攝各種不同譯本裡面所翻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含藏在其中。
這是什麼?這是阿賴耶,阿賴耶含藏一切世間法,阿賴耶轉識成智的時候,這一轉變,圓滿含藏出世間一切法。妄心跟真心是一體,只是迷覺不同,覺悟了就是佛菩薩,迷了就叫凡夫。所以佛看到一切凡夫的本來面目,告訴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意思要曉得。
「修菩薩道」,這一句經文,這是從《吳譯》本裡面會集出來的,「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不落權小。」你看,他沒有從聲聞、緣覺修起,他直接修菩薩道。不落權小,權是善巧方便,不是究竟圓滿,小是小乘。
換句話說,法藏比丘沒有像一般人修行,從小乘到大乘,從權教到實教,他沒有經過這個,他直接修大乘。而且是什麼?直趨一乘,還不是大乘,一乘是直接成佛的方法,這給我們顯示的什麼?念阿彌陀佛就是直趨一乘,不落權小。這個意思要懂,這個意思非常重要。
「《宋譯》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薩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這還得了!法藏之所修就是我們今天之所學的。我們為什麼要學淨宗?我們是跟法藏比丘學的。法藏比丘唯是一乘。由此可知,後面我們會讀到,他做世饒王,世饒王過去生中修行的功夫高,到什麼程度?實在講久遠劫他就成佛了,這一次到世間應以國王身而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是這樣的人,不是普通人。
普通人怎麼可能直截了當修大乘第一,一乘真如圓滿大法?這不可能的。所以做世間國王的時候,他已經成無上道,這個時候來表法,勸人放下,你們要爭的,要爭國王,國王是大智慧、大福報、大圓滿,世間人求之不得,他已經得到手了,放棄。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十九歲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家學道去了。表演給我們看,這是表法,我們一定要能看得出來,他不是普通人。
這教我們真正能放下,放下欲望,放下財色名利,放下五欲六塵,放下七情五欲,煩惱障全放下。下面還有教我們放下所知障,這才能圓滿成佛道,都在這裡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現在小名小利都放不下,彌陀在因地上示現的,大名大利都肯放下。這個國家不是到動亂,不是,盛世,世饒王,太平盛世,最強盛的時候,都放下了。
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多多去想想,要向他學習,大名大利、大富大貴都能舍,不舍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成不了無上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所以經上棄國這個棄字重要,放棄,不要了。做沙門,沙門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重要。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