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通過現象判斷事物,我們一定要知道這件事情發生的因果關係,排除掉一些相關假象,才能夠得到準確的判斷結果。
嫉妒也不例外,我們必須知道嫉妒的源頭和其中一些導火索才能夠通過現象判斷嫉妒的發生。
嫉妒是一種複雜的認知狀態,它並不是簡單的情緒反饋,所以嫉妒的表現有時並不明顯,甚至它經常被誤判為其他的情緒,比如憎恨、厭惡、難過、焦慮等。
任何心理原因追根溯源都可以歸因於現實的人事物以及社會關係,當你能夠把自己的被嫉妒或者嫉妒別人的這種感覺還原到具體的人事物和社會關係中才能做定論。
不光被嫉妒者無法判斷別人是否嫉妒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嫉妒也是十分隱蔽的,並不能完全被我們感知。所以,應該在源頭和現象對應的情況下做出正確判斷。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和你有共同圈子,並過分了解你們共同圈子以外生活的同性。
如果你們只是相忘於江湖的兩個人,一定不會出現被嫉妒的情況,任何反常心理的背後必須有現實的支撐,所以這個人必須是某個共同圈子裡的人。
共同圈子顧名思義,指的是共同和圈子的組合,共同表示你們之間必須有除了彼此以外的其他人存在,圈子是指其他人與你們都有聯繫。所以,圈子的範圍不僅有現實世界,也包括虛擬世界。
其次,這個人和你性別相同。異性之間很少出現嫉妒的情況,因為關注的事物、喜好、自我價值支撐點等往往不一樣,但並不絕對,只是大部分對情況而言。
再次,簡單的了解並不是嫉妒,過分的了解說明他用自己的和你比較,總喜歡自己有什麼方面可以超過你。而最後一點是,對你們共同圈子以外的情況比對他直接可見的關於你的信息更加感興趣。
原因是在他視線範圍裡的你已經超過他了,造成了競爭或假想性競爭,這才會引起他的嫉妒,所以他希望從平時了解不到的你身上找到其他方面可以超過你的地方,來平衡自己的心態。
第二,對你的成就表現出反常的態度。
當我們在某一個領域獲得成就時,不同的人基於角度的不同會對我們產生不同的反應,父母會祝賀並隨後鞭策我們,因為他們真相感到高興但害怕我們因此驕傲而止步不前或樂極生悲;
朋友會為我們感到高興;競爭對手會表示不服氣的態度;與成就相關的共同利益者會非常開心,也很感激你,有可能因此更加尊重你。
而嫉妒者會做出反常舉動,這種反常的判斷標準是在他和你的關係基礎上,表現出不符合這段關係應有反應的行為或語言。比如說你們只是交往不多的同事,他卻表示出了過分的熱情和祝賀;
你們是十年的好友,他卻沒有表達出熱烈的高興反而有點敷衍;你們是競爭對手,他卻在祝賀你的同時貶低自己,說自己不如你。
究其原因也十分容易理解,當一個人心懷嫉妒時,自己也知道這一種不好的狀態,於是刻意地掩飾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在行為上就表現出反常的狀態。
第三,純現實因素。
以上兩點說的是嫉妒的外在表現,這一點是嫉妒產生的原因,也就是段頭所提到的源頭因素,如果找不到這樣的現實因素,那麼你感受到的嫉妒可能是你的多疑造成的。
首先,嫉妒者曾經透露過自己的想要的狀態、物質、生活,而這些恰好他還沒有得到,你卻剛好得到了。這說明你給嫉妒者造成了心理或真實的威脅,讓你們處於一種競爭或假想性競爭的關係中。
其次,嫉妒者當下還沒有為了自己的想要的東西(你擁有的)的而努力。當一個人想要某物某人或某狀態,但他卻沒有開始行動時,他的內心會感到焦慮,這種焦慮也是嫉妒的來源之一。
如果已經開始行動,他的嫉妒就會變成羨慕,認為自己也可以擁有跟你一樣的東西。
只要我們努力的去追求自己的所想,真正付出實際行動,就會徹底消滅內心的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