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的話題,在我國一直都是一個熱門話題。這不僅是因為我國奉行「孝道」文化,同時,每個人對自身晚年生活的憧憬,也使得許多人非常關注養老的話題。
目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至少達到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未來,這個數字還繼續以年均近1000萬的增幅持續攀升。
造成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經濟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的經濟水平進入到了快速發展時期,同時,科技的進步以及「養生」思想的不斷普及,使得我國居民越來越健康、長壽。
為了讓老年人在晚年的時候生活上有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養老金政策,可以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的形式支付到個人手上;再加上每個人在退休的時候,手上多多少少都會擁有一些存款,在這樣的理想情況下,每個人在晚年的時候都會擁有充足的養老資金。
據相關媒體的調查數據來看,要想在我國一、二、三線城市,單純地依靠存款進行養老的資金數額,分別是400萬元、300萬元、至少100萬元。只有達到或是接近這份標準,才可以保證我們60歲退休以後,在不依靠子女的情況下,「體面」養老。那麼究竟100萬存款夠不夠呢?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出生年份基本為1960年甚至更早。這些群體曾經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主力軍,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而非技術勞動。原因是在那個教育落後的年代,這個群體的人大多只受過初中教育,不足以從事學歷要求高的技術勞動。
再加上,體力勞動的就業門檻低,勞動者工資低,從而導致對於這些社會群體的社會保障也就低,甚至是嚴重缺失,以至於他們在退休之後不會有太多的積蓄,也不會享有穩定的養老金收入。
那麼從事技術勞動者的群體能夠實現理想標準狀態下的養老嗎?讓我們來算一筆帳,假設從事技術勞動者群體的平均月薪達到5000元,同時,按時繳納一定的社會保障金(五險一金)。那麼在此群體達到60歲的退休年齡(法定男性退休年齡),他每個月可以領取大約2540元的養老金。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人均壽命為77歲,也就是說此群體的養老金總數為約為52萬元。
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居民的人均存款達到了6.1萬元。很明顯,就算是從事技術勞動者的群體能夠得到的養老資金也與養老自由的標準相差甚遠。
事實上,為了讓更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後得到更多的物質保障,國家也在不斷地調整提高養老金的金額。例如在今年的4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了《關於2020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將養老金的總體水平較2019年提高5%。
這表示國家的針對居民養老的財政負擔又一次加重了。據新浪財經給出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我國養老金的實際盈餘為負數,達到-4504億元;同時養老金實際盈餘為負數的情況持續了6年之久。
目前,我國現行的退休年齡標準,依舊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行。根據條例規定,我國男性勞動者年滿60歲即可退休,而女性勞動者將按照職位的不同,分別在年滿55歲和年滿50歲即可退休。
除去單純依靠體力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者不談,這份條例明顯已經不適用於工齡越高,經驗越豐富的技術勞動者群體。因此,在今年10月通過的「十四五」規劃方案中,就延遲退休的規劃作出了詳細的執行計劃。
不過,60後的勞動者也不必為此感到擔心,因為在國家後續發布的公告說明,延遲退休將採用漸進式的方式普及;同時,是否會對個人延遲退休,還會遵照勞動者的個人意願。因此,60後的勞動者成為延遲退休的「先行者」的可能性不大。
在2025年後,或許會有越來越多勞動者的法定退休年齡會被延後,繼續在工作崗位行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延遲退休也會給國家在社會保障的財政上緩解一定的壓力,這對國家與勞動者來說,都是有利的。對此,你會有什麼看法呢?
(本文由財經先聲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