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旅遊,其實並不能漲見識?科學育兒,家長們必須知道

2020-09-05 夏末如歌

我們平時周一到周五沒時間陪寶寶,所以到了周末節假日,我們總想多帶寶寶出去玩,多見識見識,甚至一段時間不帶出去還會覺得心裡愧疚,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寶寶大腦的接受程度。

就好像我們吃多了肚子會不舒服一樣,如果一下接受太多的新鮮信息,寶寶的大腦也會不舒服,進入關閉狀態,這時候你讓寶寶見識太多也沒有用,因為大腦關閉不吸收了,所以我們不建議太小的寶寶帶出去旅遊,防止頻繁刺激寶寶的大腦關閉。


說到這裡,你肯定有一個大大的疑問,不是都說要讓寶寶多見識,對大腦發育好嗎?

適度的新鮮信息能讓寶寶更聰明

適度的新鮮信息能讓寶寶更聰明,這個是肯定的,我們所說的大腦生長就是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TA的生長和消失,突觸連接越多,神經網絡就越密,處理信息的效率就越高,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聰明。

突觸是怎麼形成的呢?

那這些讓孩子變聰明的突觸是怎麼形成的呢?寶寶的感官接收到信息就會刺激對應的突觸生長,如果寶寶的大腦在開啟狀態下頻繁的而接受到同一類信息的刺激,這一塊的突觸連接就會又多又粗壯。比如我們從小就給寶寶聽蕭邦莫扎特,那寶寶音樂相關的神經網絡就會比較密集,以後學樂器或者學唱歌肯定是會又輕鬆又快的。這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薰陶。

反過來也一樣,如果大腦一直沒有接受到某種信息,突觸沒有被激活,是很快就消失的。寶寶兩三歲之前,突觸的生長速度是遠遠高於消失的速度,密度大約是成人的2倍以上。

3歲以後,突觸逐漸減少

在這以後,突觸消失的速度開始慢慢超過生長的速度。從6歲開始,整體是減少趨勢。這就是我們說早教會奠定寶寶一生的學習基礎的原因。TA的大腦神經元網絡夠不夠發達,TA夠不夠聰明,全靠開頭這2-3年的積累,如果這2-3年沒有做到位,那就是真的錯過了。

過度刺激會適得其反

對寶寶大腦過度的刺激也不行,會適得其反。正是因為寶寶的大腦在飛速生長,看到同一個新鮮物的時候,大人的大腦裡只有一小片神經網絡被輕微的激活,但是寶寶會有一大片神經網絡會活躍起來,這個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就好像電腦的CPU過熱會自動關機一樣,寶寶的大腦刺激太多也會自動關機,需要休息餓補充能量之後才能重啟。所以小寶寶會半夜無端端的半夜驚醒,難過痛哭,看到沒見過的、有動靜的東西會被嚇壞,常常不知道為什麼就突然崩潰了,大發脾氣,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另外如果被大人呵斥、羞辱,一連問了好幾個自己不會的問題,或者爸爸媽媽在吵架,都會讓他的大腦當機,如果大腦長期頻繁的關閉,它就會進入自我保護狀態,乾脆不要開機了。這就意味著智力的缺陷。

什麼情況下寶寶的大腦會開啟

吃飽了,睡足了,大腦是最活躍的,想想看,其實我們大人也是一樣。

0-3歲大腦發育關鍵期、怎麼讓寶寶變得更聰明

那我們了解到了0-2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期,也知道了不能過度刺激寶寶,那麼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1、寶寶不會走路之前,「精度」重於「廣度」

寶寶還不會走路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家裡和小區裡活動,見識在精不在多,家裡一根橡皮筋,小區裡一隻蝸牛,都足夠讓TA興奮很久了,與其一起出門弄得一家人都疲憊不堪,倒不如讓寶寶用各種感官來感受同一種信息。比如一片樹葉也可以讓孩子看邊緣的綠色和中間的綠色有什麼不一樣呢?也可以讓孩子用手摸正面和北面的觸感有什麼不同,聞一聞這片樹葉和那片樹葉的味道有什麼不一樣。樹葉丟到水裡和丟到天上會發生什麼不同的事;很多樹葉裝在大罐子裡搖一搖會發生什麼聲音。

這樣深層次的觀察,能給寶寶帶來興趣、藝術、語言、觀察力等各方面的啟蒙,對小小的「大腦」來說已經足夠漲見識了。如果還能配合上合適的繪本,音樂的薰陶,保證營養促進身體發育,那這樣的早教力度是非常足夠的,家長們不用擔心寶寶「見識不夠多」。

2寶寶會走路之後,可以適當拓寬「廣度」

寶寶會走路之後可以帶他適當出去多走動,會走路意味著TA能夠主動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大腦對信息的承載度相應的變高了。這時候我們可以帶寶寶去附近的公園,看一場專門為小寶寶設計的音樂劇。

但是請注意,最好能連續幾次去同一個地方,讓寶寶充分熟悉之後,再換一個地方。還是同樣的道理,重複足夠多,寶寶才能更好的吸收。

3怎麼判斷寶寶的吸收程度

很簡單,比如你第一次帶寶寶去某個公園,當天晚上ta肯定會睡不踏實,半夜驚醒哭鬧,這就是大腦刺激過多的表現,而等到寶寶多去過幾次,晚上睡踏實了之後,我們再考慮換別的地方。

3歲後的旅遊如何真正漲見識

帶寶寶出門旅遊

到了3歲之後我們就可以考慮帶寶寶出門旅遊了,兩三歲之前旅遊的話寶寶很容易疲倦,很容易崩潰的。大部分經歷也不會記得,到了3歲,寶寶發育已經達到80%,比較成熟了,身體也更好,可以自己背包,自己走很遠的路,這時候旅遊就可以很有趣了。還是遵循同樣的原則,大量的重複讓寶寶充分的吸收。

旅行之前,我們可以和寶寶一起做計劃做攻略,旅行當中,我們可以每天讓寶寶一起回憶今天白天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試著鼓勵寶寶描述自己的感受。旅行回來之後,可以讓寶寶試著把自己看過的畫面都畫下來保存,這樣才叫真正的漲見識。

相關焦點

  • 寶寶多大可以帶出去旅遊?這個年齡最合適,很多的家長都不知道
    秋季來臨,涼爽的天氣最適合帶著孩子出去旅遊了。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和美好,在無形中提升氣質和修養。有一些家長可能就要問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帶出去玩,會不會對孩子不好,寶寶多大可以帶出去旅遊?一.寶寶多大可以帶出去旅遊?
  • 育兒知識有哪些 新手媽媽要這樣科學育兒
    現代的父母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因為只有一個良好的教育,才能讓孩子以後更好的生活、工作,也能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合格的人。那麼,育兒知識有哪些?家長如何科學育兒?新手媽媽如何科學育兒?一起來看看吧。育兒知識有哪些如今的父母們提到育兒,就是要讓孩子多讀書,多增長知識。其實,育兒知識有很多,不止是對孩子知識的培養。總共有以下這些方面。
  • 夏天帶寶寶去旅遊,你必須知道的幾點
    而旅遊的時候無論是汽車上還是旅遊地,喧鬧的人群、燥熱的環境,無一處能夠給人舒服的感覺,大人尚且如此,更別提寶寶了。何況這種人群密集的地方很容易讓寶寶患上呼吸道疾病,所以寶媽們一定要在這方面留心。第二,顛簸的路途也會讓寶寶有「危機感」。
  • 夏季帶還不會走路的寶寶旅遊,父母必須準備的寶寶用品清單
    旅遊其實是累與快樂並行的,甚至有時會身心俱疲,但為了遠方的美景、美食等,又甘之如飴。帶著寶寶出遊,也是當下很多寶媽的選擇,哪怕需要帶的東西很多很繁瑣,也不在意,畢竟很多事,只有自己經歷過,才知道不虛此行。而帶寶寶出遊,父母必須做好以下4點準備。
  • 百度「寶寶知道」攜手《超級育兒師》 傳播科學育兒之道
    兩代家長之間存在育兒理念不同怎麼辦?  每個家長都希望能有一個聰明懂事的孩子,每個家庭都希望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給家裡帶來的只有快樂而不是爭執。然而,在實際生活當中,卻總難如願。面對孩子,家長們時常陷入困惑:他到底在想什麼?我究竟該怎麼做呢?  育兒的專業問題還需要專家的指導。
  • 寶寶釋放的5種「求救」信號? 家長們千萬別被老觀念帶溝裡了!
    從科學的角度講,這觀點沒有絲毫的道理。孩子身上(屁股)處有青斑又叫新生兒骶部青斑,這是由於皮膚表面黑色素沉積導致的。這種「淤青」會在2~5歲時逐漸淡化,家長不用過分擔心。NO.3、發出「呼哧呼哧」聲響有些6個月內的寶寶在吃奶或睡覺時會有輕微的鼾聲,並伴有「呼哧呼哧」的聲響,像是喉嚨裡有痰一般。
  • 孩子「很難帶」,只因家長沒做對,三個方法教你科學育兒
    最近,如歌在小區廣場和一些家長聊了聊,聽到最多的話就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了,我們小時候可沒這麼難養」。各位家長帶孩子的時候有過這樣的想法嗎?很多家長都說,現在的小孩太複雜,養起來太費心,自己小的時候,很容易就長大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家長有這樣的想法呢?
  • 想讓孩子眼界開闊,常帶孩子去這四個地方,見世面漲見識
    導讀:想讓孩子眼界開闊,常帶孩子去這四個地方,見世面漲見識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讓孩子眼界開闊,常帶孩子去這四個地方,見世面漲見識!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科學育兒一定對嗎?家長們一定要知道
    科學育兒一定對嗎?答案是否定的。於是生產前在給寶寶準備東西的時候就稍稍有那麼一點點糾結,到底要不要給寶寶準備奶粉和奶瓶呢。最後為啦以防萬一還是給寶寶準備啦一個小小的奶瓶和一小罐的奶粉。在生下寶寶後家人幫忙讓寶寶進行啦吸允,由於陣痛的三天兩夜時間內我都沒能睡上一個好覺生完寶寶後的當天下午一直在昏睡狀態。到晚上的時候寶寶開始哭鬧就又給寶寶添加啦十毫升奶粉(下午已經添加過),由於護士說剛出生的寶寶一次添加十毫升左右就可以吃飽啦就沒敢再喂,當時甚至懷疑寶寶是其他地方不舒服,又下樓去兒科診室請醫生診斷兒科醫生詢問過情況之後說啦一句:「她就是餓啦,回去餵奶吧,別老怕撐著。」
  • 拼團優惠 | 三折優惠,科學大師帶孩子漲見識,成團還送實驗材料袋
    沒見識的人不僅難以認清自己、確定發展方向,還難以擁有健康人際,遑論積累有效人脈、走向成功。所以說:孩子可以不考高分,但千萬不能沒見識!見識從何培養?有些家長會說:「我不是明星,也不是名校精英,我沒有那麼多財富和人脈資源,來讓孩子長見識。你說這些,只是白白增加我們的焦慮!」別愁。見識是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信息和體驗,而不是價格高昂的奢侈品。
  • 兒童發展有四大規律,家長牢牢掌握好,科學育兒無憂慮
    ,遵循其發展順序和成長規律,做到科學、細緻化育兒。我陪伴了孩子一個下午,寶寶就在搖籃裡乖乖巧巧的,好像知道有人在看他一樣,也一直在給我們反饋。拿玩具在他眼前晃晃,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就一直看著大人的手,給他放歌逗逗他,他也會跟著「哦,哦」的興奮附和。其實這些都是出自他們的本能感知。
  • 這十大不科學的育兒陋習你知道嗎?育兒過程中千萬不能做
    各位寶爸寶媽們在育兒過程中有沒有被長輩們經常傳授一些民間流傳的育兒方法?其實,這當中的很多方法都是很不科學的,算是育兒陋習。,缺點很多,所以各位家長還是不要給寶寶穿開襠褲。其實剃掉胎毛後寶寶的發質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寶寶的胎髮到了五六個月時會自動脫落,無需刻意剃掉。
  • 最容易相信的育兒謠言,家長們踩中了嗎?
    育兒大坑幾乎每個家長都踩過,畢竟在帶娃的路上家長從未停歇過。 奮戰在帶娃的一線寶媽們為了更好地帶娃,苦心鑽研各種育兒知識,可是這麼多育兒知識,有真有假,而部分家長盲目跟風帶娃,對孩子的生長極大不利。
  • 陳舊的傳統育兒觀念正蠶食寶寶的健康與智力,家長怎能袖手旁觀?
    如果你也在育兒過程中感覺到困惑或者挑戰,那麼請一定要關注我,「蘇主任Talk」讓你輕鬆育兒,孩子成長健康又快樂!現代科學的育兒觀念常常會與傳統育兒觀念有所出入,新舊關鍵也常常把爸爸媽媽們在親子關係中推到了風口浪尖。今天我們來對比下,科學育兒觀念與傳統育兒方法,到底有什麼衝突?
  • 為何在眾多科學育兒理念的指導下,也難養出「教科書寶寶」?
    其實,這就是在用「哭聲免疫法」進行指導。但這真的科學嗎?還是偽科學?三種高頻應用的「科學育兒法則」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育兒分支,包括睡眠訓練,奶粉選擇,輔食訓練,再高階就是外語,邏輯,繪畫等能力訓練。有家長跟我提出過這樣的疑問:「為何在眾多科學育兒理念的指導下,也難養出『教科書寶寶』?」我認為,無論哪種育兒方法,都是給出建議,並不一定適用每個嬰兒。家長需要根據自家娃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甄別選擇,而非一概納入囊中,盲從盲用,誤傷了孩子還不自知。
  • 天黑不能帶寶寶出門?這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天黑不能帶寶寶出門?這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在育兒問題上,老年人往往有更多的避諱,而這些避諱有些是為了寶寶的健康,也有些是出於對寶寶的祝福,但也有些真的只是封建迷信。
  • 媽媽曬寶寶照片,網友:見識了
    後來才發現,蠟筆小新的樣子其實源自生活。一位寶媽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了寶寶的照片,並且配文稱:我的兒子長了張正宗的「屁桃臉」,有圖有真相。一開始幫媽還不相信,但點開圖片後發現,蠟筆小新的「屁桃臉」竟然真的存在。圖片裡的寶寶臉頰肉嘟嘟的,粉粉嫩嫩,像個熟透了的桃子,讓人忍不住想親一口。網友也紛紛留言評論。
  • 家長們必須知道的0至6歲育兒知識整理,建議收藏。
    不能讓寶寶喝碳酸飲料或可樂等飲料碳酸飲料會帶走寶寶身體的一些鈣質,會影響到寶寶的鈣吸收,並且碳酸飲料容易造成寶寶肚子脹氣,影響食慾,從而影響到寶寶的健康生長發育。碳酸飲料中含添加劑成分很多,所以別說是寶寶,我們大人多喝都會不好。可樂的含有的咖啡因會影響寶寶的大腦發育。6.
  • 寶寶在什麼情況下,不能接種疫苗呢?家長早點弄清楚,寶寶受受罪
    要知道,疫苗雖然能夠幫助人體預防疾病,但是也是會刺激到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的,並不能保證每個寶寶接種疫苗後,都沒什麼問題的。如果在觀察期帶寶寶離開的,就可能因為寶寶出現不良反應,而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這對於寶寶的身體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 寶寶在此年齡之前,儘量別帶去長途旅遊,不然大人和寶寶都受罪
    很多的家庭有了寶寶之後,也喜歡帶著寶寶出去旅遊,想讓寶寶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寶寶開闊眼界。不過帶寶寶出去旅遊,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年齡問題,寶寶太小的時候,其實帶著出去玩兒,是弊大於利的,不僅玩不好,可能還會受很多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