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桑曉東丨圖:連小旭、桑曉東
翟山景區位於文殊鎮境內,距禹州市城區20公裡。翟山景區,以翟山為主題景觀,涵蓋翟山公園、陳南新村、陳東村、陳西村及葛溝竹園溝村等區域。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主要景點有翟山公園、陳南新村民居、革命老區功績紀念碑、迎風閣(東閣門)、福音堂、翟山廟、陳崗寨、土窯洞、核桃園、竹園、杏園、桃園、油菜花梯田、向日葵梯田等。景區南鄰文殊北溝、東臨坡西坡街、西連葛溝彭臺、北鄰坡村圪塔寨。省道236和縣道燕磨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從城區出發,沿燕磨路西行,至省道236交匯處,右轉直行300米即到。也可走禹神快速通道,在神垕文化牆右轉,沿省道236直行10公裡即到。
翟山屬箕山山系,呈東北—西南走向,長600多米,海拔309米,有大小四座山峰。遠觀翟山像一條巨龍,頭北尾南,意欲騰飛。翟山景色秀麗,自然植被豐富。春來滿山花開,爭奇鬥豔;夏至曲徑通幽,綠樹成蔭;秋季果實纍纍,鶯歌燕舞;冬天柏濤翻滾,炊煙嫋嫋。翟山盤山公路蜿蜒盤桓,太陽能路燈排列有序,景觀路拾階而上。翟山東坡下的陳南新村,別墅高樓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幸福大街縱橫交錯、花卉成行,文化廣場別具一格、歡聲陣陣,各項配套設施功能完備、嘆為觀止。
世代聚居於此的陳崗人,熱情大方,與人友善,自強不息。加之陳崗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豐厚。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祖輩相傳,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翟山來歷的傳說
陳崗村地處三河兩嶺中間,從南至北,分別為藍河、南嶺、湧泉河、北嶺、潁河。南北二嶺分別是從牛頭山和大洪寨山延伸下來的。相傳南北二嶺為雌雄二龍。很久以前,雌龍從牛頭山來到文殊西邊,一擺尾,一拱身,朝北下了一個龍蛋,這個龍蛋就是翟山。
龍蛋孵化白龍即將成型時,驚動皇宮,於是皇上派人四處查詢,了解真相後,皇上批道:「想方設法鎮住此龍氣,以免將來生事翻朝(意即改朝換代)。」白龍見狀, 向北順勢要逃入湧泉河。上方派人立即在翟山北山腳下,修蓋翟山廟,壓住龍頭以降服白龍,白龍大怒,一拱一拱,形成南北四個山峰。白龍又退到南嶺,欲退入藍河逃走。上方又派人修建文殊寺,才鎮住白龍。白龍大怒,氣得肚子破爛,流出兩股清水:一是翟山東坡山下白龍池,一是陳南村部口前黑龍池。
有龍就有印。村東面的靈山(當地人也叫鐵山嶺)即為龍印,故靈山山石為紅色。有印還得有印泥,故黃龍池的水底呈黃色。
註:南嶺,即鐵山嶺,又名靈山,因在陳崗村南,故名;北嶺,在坡村、圪塔寨北,因在陳崗村北,故名。
翟山得名的傳說
很久以前,翟山並沒有名字。因在村民居住的地方之南故名南山。
南山上有大量的寶物存在。祖輩傳說,南山老窪地裡有一匹金馬駒,南山聖母廟後有一隻金雞娃兒,南山大石橋一帶有一隻金蚰子。金馬駒每逢小霧迷濛的天氣,它的影相就能從老窪地裡,反射到山下老柿窪邊上一座墳地的墓碑上。金雞娃兒神出鬼沒,看見在前面,馬上就攆。誰知攆半天,一眨眼,什麼都不見了。金蚰子善於捉迷藏,有時在這裡叫,有時在那裡叫。你去東,它跑西;你去前,它在後;始終不肯現身。
外地人聽說南山有一群寶,財迷心竅,前來捉拿。可是不管他們怎樣用盡心機,也無濟於事。後來,不知從哪裡來了一位南蠻子,聲言不把南山上的寶貝「擇」完,決不罷休。「擇」完南山上的寶貝,就等於「擇」了山。因而後來人們把南山叫做「擇山」,再後來以「擇」的譯音,改為「翟山」。時間一久,這些寶貝究竟怎樣沒有了,誰也說不清楚。有人說南蠻子盜走了,有人說他根本就沒有找到,有人說金馬駒、金雞娃兒還在出沒,而金蚰子死在大石橋頭石龍頭裡了。
這些寶物到底去哪裡,至今人們還是一個謎。但南山改名為翟山卻世代相傳了下來。
註:①擇,有兩個讀音,一為ze,挑選;一為zhai,義同ze,如擇菜,另有分解並理清的意思。文中取zhai音。
②南蠻子:古指長江以南的少數民族居民。中原人眼中的南蠻子多狡黠聰明。
陳崗南北嶺雌雄二龍傳說
雌龍在文殊北產下龍蛋後,繼續東下,一直到方崗,龍氣才落底。因此,方崗就成為周圍出人才最多的地方。
雄龍順著湧泉河,遊至北嶺(現在的馬莊路口處),一昂頭、一拱腰,形成前後一高一低的拱動架勢,龍爪又朝南一按,按住馬莊,停落於虎頭山。因而馬莊祖祖輩輩出人才,人數多於其它村。
龍爪在虎頭山又一用力,擠出了陳崗的優越地勢,形成西高東低,南北溪河相間的神美環境。靈氣託於村東的西臺和東臺,讓外地人家攆塋地的佔住,其家中同時出了東臺御史、西臺御史兩任大官。外地人家當官後,在東臺和西臺建宅,並形成街市,位置在坡街寨偏向東南,名為前臺街。前臺街市面繁華,生意興隆,南來北往的,挑挑擔擔的,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後東西二御史被朝中奸臣所害,慘遭抄家,株連九族,並放火燒毀了東臺御史和西臺御史的宅院。其它居民見狀,怕牽連自己,就相繼搬走。所以至今在東臺和西臺留下大批的古代磚瓦殘片。
雄龍在谷水河入河時,心情高興,龍尾擺了一擺,擺出個歷史名鎮順店鎮。
這條龍順潁河一口氣兒跑到禹州北關,當它抬頭換氣時,一翻身,擺出個禹州城。
翟山蚰子不會叫傳說
故事發生在西漢末年王莽攆劉秀時。
一天中午,劉秀跑到翟山,發現王莽的軍隊被甩掉了。跑了三天三夜的劉秀,又累又瞌睡。他下馬後什麼也不顧了,倒在路邊的草叢中就要入睡。剛有睡意,就聽到周圍的蚰子叫起來了。蚰子的聲音大而響亮,「吱吱……吱,吱吱……吱」,鬧得他翻來覆去睡不著。劉秀非常氣惱,坐起瞞怨道:「這裡的蚰子要是不會叫,讓我好好睡一覺,該有多好呀!」誰知他話音一落,附近的蚰子就不叫了。劉秀躺下酣睡,一覺睡到第二天太陽發紅。他醒來一看,天也亮了,仿佛又聽見遠處有兵馬的喧鬧聲,推測是王莽帶人追來了。於是他再看看左右,發現沒有異常,立即上馬向西南跑去。
自此,陳崗境內的蚰子,就再也不會叫了。
翟山金馬駒的傳說
相傳西漢末年,有一老夫在翟山山前種一瓜園。整塊瓜地,長勢良好,特別喜人。轉眼,棵棵瓜藤都接上了瓜。
一天,一人來此閒遊。他來到瓜園,見滿地是瓜,便想買瓜解渴。站在瓜地邊,東瞅西看,忽見瓜棚前有一瓜,個大色鮮,與眾不同。他知其妙用,心中暗思道:好一寶貝,竟出現於此,煩我好找呀!因瓜不熟他先付數倍定金。臨走,他千叮萬囑地說:「不管多久,我不來,這個瓜不能摘,一定等我到來,才能摘瓜,切切!」誰知瓜園的瓜全熟摘完後,唯它不熟。老夫又等數日,還不見瓜熟,等得無奈,最後只得摘瓜放入棚中。
第二天,定瓜人來到瓜園,一看瓜被摘掉,心灰意冷,拿起瓜自語道:此瓜要長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成熟,不料早摘一天,要它何用?說罷,舉瓜摔入山溝。瓜一著地,傳出巨響,翟山爆開。開處現一山洞,洞內一匹金馬,拉著一盤金碾,正在碾金豆。這人見狀,衝入洞中,拽開馬韁繩,就向外拉。哪知金馬駒拽斷韁繩,東躲西閃,跑到老窪地裡躲了起來。
那人悻悻出洞,再不見金馬駒的蹤影,無功而返。
翟山奇珍中草藥的傳說
翟山地處中原,山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中藥材。翟山東緩西陡,徑石滿山。山頂上,塊塊大石,形態各異。古時人煙稀少,山中自然有飛禽走獸,珍物奇藥生存,所以古人有「薅斑茅、摘紅娘、搬雲梯上到翟山上」佳話。
從前,有一賣假藥的郎中,在翟山東坡大石橋旁的雙廟(翟山公園大門口附近)前鋪地賣假藥。他舞動手中的紙合扇,搖頭晃腦地吹噓道:「我的藥,無限靈妙;我親自登雲梯上翟山,薅下的斑茅,摘下的紅娘。」他還自吹自擂說:翟山如何如何高大,如何如何險峻,他採藥幾乎送命。說到這裡,在一棵大皂角樹下乘涼的巍大爺實在聽不下去了,站起身,走到野郎中前面,對他帶有諷刺味地說:「夥計,甭噴了,看看身後廟牆上的碑記,再說也不遲。」那人臉一紅,只得起身,一看碑記,才知道身邊這座山就是翟山。自己說了半天,原來已經噴掉溝了。
於是那人什麼也沒有說,整理了一下他的藥物,灰溜溜地離開了。
註:①紅娘,即紅娘果,植物果實;也有一說是紅娘蟲,屬昆蟲類。一種中藥材。
②斑茅,即斑茅草,一種中藥材。
翟山大石橋的傳說
翟山腳下,有一座不太大的石拱橋,村民稱為大石橋。
據說,明末時期,陳崗村居民鼎盛,人口倍增。陳家出了一個侍郎和一個州官,村威遠震。
一天,來了個南蠻子,自稱會看陰陽宅,準確無誤。陳家老太爺接待了他,並叫他去翟山腳下看一看他家墳地的氣脈。南蠻子到那一看,陳家墳呈西南、東北向,前面開闊,書案桌正南擺正,左扶右靠,來氣翟山拖出,真是一方寶地。他看罷,暗中尋思:這是一塊千裡難尋的好地,能出一升二合芝麻官,不如將它破壞,省得後世麻煩。於是,他裝模作樣地仔細查看墳地,然後,神秘兮兮地對陳老太爺說:「這塊墳地確實很好,將來陳家官出閣老、學士,但要費很多周折。如果能把去文殊的路,由原來的繞墳而過,改為沿雙廟牆邊從北而南直行,將來家中的官運就會更加亨通。」南蠻子的一番話,說得陳老太爺心花怒放,信以為真。南蠻子趁機又說:「從雙廟向南是平地,路好修。你再看墳的後面,從炸山流下來的雨水,正流經你家的墳地,墳背靠的炸山山石剛露出地面,擋不住雨水。雨水順勢蔓延到你家的墳地,甚至會衝毀墳地,從而破壞你家的風水。不如把墳後的山石挖掉,再修一座橋,讓雨水從橋下流走,這樣會使墳、路都好。」
一番話,使陳老太爺動心了。於是,他決定從墳後修通道路。工程修到墳地西南角的山石時,特別難挖,更使人驚訝地是,今天挖一點兒,明天就會長成原樣,好像它是活地一般。無耐之下,就讓人白天黑夜不停地挖,終於挖開了一條通溝。修橋後,山上的雨水從橋下暢流無阻。他還讓工匠在橋南頭雕刻一條石龍,頭朝東北、尾向炸山,並在橋北東側刻碑記之。這才了卻陳老太爺的一樁心願。
經過一段時間後,陳老太爺經人提示才慢慢醒悟,知道自己上了南蠻子的當,把好好的墳地破壞了。自此,陳家後代再也沒有出官,就是當時的兩任現官,也因做錯事被罷了官。全家人埋怨陳老太爺不該聽信南蠻子的話,但後悔已晚。
村中原先有兩處官宅,就是那時陳家留下來的。
註:炸山,山名,在翟山南。在炸山和翟山之間有一深溝,傳說是白龍逃脫不得,身體炸裂形成的。也有認為炸山屬於翟山的一部分,是最靠南的一座山峰。
湧泉河水簸箕的傳說
湧泉河從陳崗村北由西向東穿過。
相傳河中有一神寶——水簸箕。它有時向上遊,有時向下遊。上到虎頭寨邊的河灣處,下到柳林村南。它一遊動,河水就會發出「譁譁」的巨響。特別是夏季夜深人靜時,在村中就能聽見譁譁的水聲,象是發大水。聲音有時從上向下,有時從下向上。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水聲一響,人們就會辨別出水簸箕是向東的,或是向西的。這一點,村裡的小孩都記得特別清楚。夏夜,人們在村中樹下乘涼,忽聽見譁譁的聲音,這時,老奶奶就會說:「你聽,水簸箕從下河上來了。」有時還會說水簸箕從上遊下來了。老爺爺更會形象地講些他在河中聽見河水聲響時,看到水會上拱的樣子。
傳說初夏的一天,水簸箕在湧泉河鍋底潭邊曬暖。一位老人去河邊墾荒,正好路過潭邊,無意中看見那裡有一個破簸箕。他順手拿起簸箕,看它太破舊,無甚用處,就隨手扔到了鍋底潭裡。哪知,寶物一見水,就「譁譁譁」地順水跑掉了。這時,老人才知道剛才拾起的是寶物水簸箕。看著跑走的寶貝,老人後悔莫及。後來,再沒有聽到水簸箕的聲音,有人說,南蠻子把它盜走了。
流傳在陳崗村的這些美麗傳說,猶如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線,給翟山景區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激發了越來越多的觀光者登山遊玩的欲望。在這裡,觀景,看戲,聽故事,逛夜市,拍抖音,逛廟會,唱歌跳舞,舞獅賞燈,品嘗農家菜,夜宿農家旅館,吃喝玩一條龍服務,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讓觀光者體驗一把鄉村美的享受。
來源:禹州市三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