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一份暌違中國內地近17年,由內蒙古萊德馬業集團主辦,第一賽馬網編制,命名為《萊德馬經》的讀物在興安盟科右中旗橫空出世。8個版的內容圖文並茂,專業性強,是目前內地最專業的馬主會員參考資料,引起馬圈人的廣泛關注。那麼,馬經是怎樣的專業刊物,有怎樣的發展軌跡?第一賽馬網就此專訪了中國著名賽馬專家、馬評人陳彼德。
時任廣州賽馬娛樂總公司總經理、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廣州賽馬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黃啟桓(右一)、香港著名馬評人董驃(左二)、中國內地著名馬評人陳彼德(左一)
「馬經」一說的由來
陳彼德告訴第一賽馬網,馬經報最早出現在1850年左右,英國殖民軍隊開到哪,就把跑馬場開到哪。「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跑馬廳年代,那時候已經有了。」
上海跑馬總會俗稱跑馬廳,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區域。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英國商人霍格、吉勃等5人以每畝不足10兩銀子的價格「永租」土地81畝,開闢了第一個跑馬場,俗稱老公園。當時上海有一個報刊寫馬經,寫的是全是文言文,「例如飛沙走石,一隻怪獸,號角連營等等,很多是用這種描述」。
陳彼德說,最初,馬書不叫馬經,叫馬書、馬報,新中國成立後,內地跑馬場停歇,香港賽馬跑起來了,就把馬書改成了馬經。
為什麼呢?「廣東人凡事都要講好意頭(好兆頭),如果認為一個詞的語音不吉利,就改另一種說法,俗語叫避諱,比如說動物的舌頭,廣東話叫舌,會讓人聯想到蝕,那麼就改稱,豬舌頭叫豬脷,牛舌頭叫牛脷,廣東做生意的人多,忌諱『輸』,叫『書』讓人聯想到『輸』,粵港就把馬書改叫馬經,這就是馬經兩個字的來歷。」
讀馬經是一種生活
當年廣州賽馬場比賽現場馬迷一角
在香港,可以不是馬迷,但不能不知道跑馬。據統計,香港七百萬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馬迷,五分之一的收入用於玩馬。賽馬已經成為香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香港馬迷早已習慣了賽馬前兩天早上公布排位的規則,提前知道各場馬的排位、搭配及對手,才更有信心挑選他們的心水馬匹,這種規則大大催增了馬迷人數。這種提前兩天公布排位的做法,衍生出一門全新的行業,這就是各種各樣的馬報、馬簿(介紹馬匹及騎師往績的印刷品)、專業馬經,採編、印刷和發行,養活了成千上萬個家庭。
在過去,香港有六十多家報刊,無論是大公報、文匯報,還是蘋果日報、東方日報、香港商報,等等,再加上大大小的專業報紙,都一定有馬經,「讀者群這麼龐大,哪一個報紙敢不做馬經呀?」陳彼德指出,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馬經經久不衰,專業馬經只有四個版或八個版,賣七港元,比如說專業馬訊,是以資料取勝的,還有騎師日報,主講騎師和俱樂部,老五馬經搞佔卦,還有冷門馬經,大大小小的專業馬經有一二十份,「你想一下,在紙媒影響力日益式微的今天,他們每一家都能夠生存,很了不起了」。
每逢馬季開鑼之前,各大小馬報貼身肉搏,招數迭出,有馬經,自然有評馬人、這一行收入可觀,多的年薪達百萬港元。「後來,做馬經的人就形成了一個組織,31年前,香港評馬同業協進會成立,儼然成為全世界最具規模的賽馬傳媒組織,擁有自置的會所,亦定期舉辦學術性及聯誼性質的聚會,1978年底,香港評馬同業協進會開始評選馬王,比如同德、祿怡、原居民等等,都是由香港評馬同業協進會評出的,近十幾年來,香港馬王由香港賽馬會和香港評馬同業協進會一起評選。」陳彼德說。
馬經對賽馬的作用
陳彼德指出,馬經分等級的,像香港有一類書,圖文並茂,不會玩馬的人一看就一目了然,還有一種專供會員,真正的老馬迷不會看貼士的,靠自己研究馬匹的往績、狀態、血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選出自己的心水馬,然後為心水馬吶喊,去尖叫一分鐘,去感受賽馬的激烈過程,這個過程是人生中最輝煌的,因為當你中了自己猜的那匹馬,那會是你一生中的談資,若干年後,你會告訴孫子,你爺爺曾經多麼多麼厲害,多麼慧眼獨到,這是一種成就感,速度賽馬的魅力也在這裡」。
馬經對賽馬的影響體現在哪裡呢?陳彼德說,在全世界,香港馬經是最齊全最厲害的,是賽馬場上的晴雨表。
陳彼德說,歐美很多國家馬經資料是不健全的,「香港馬經研究到什麼程度?研究到每一個馬的性格是怎樣的,馬迷喜不喜歡這匹馬,大多數來自於馬經報,一匹馬受追捧的程度往往是由馬經、電臺、電視臺所決定的。比如,每天下午十場賽事,每場14匹馬,共有140匹馬,這些馬沒有一天時間你是研究不完的,絕大多數馬迷是沒時間研究的,那靠什麼?靠讀馬經。」
陳彼德指出,馬經報對賽馬的快速發展居功至偉,是發動機,是航標,是晴雨表,沒有馬經報,這些馬迷、觀眾就像盲人丟失了拐杖,就像失聰者沒有助聽器一樣,為什麼嗎?沒有馬經,馬號不知道,馬的狀態不知道,馬的資料不知道……你怎麼玩馬呢,這樣玩,還不如去買張體育彩票。
廣州馬經的輝煌與失落
廣州賽馬會入場贈券
回望過去,陳彼德感慨萬千。
1992年初,鄧公南行,廣州賽馬會籌建,在廣州市政府系統任職的陳彼德放棄公務員身份,應聘加盟,歷任秘書科科長、總經理辦公室主任、馬文化促進會秘書長(兼)等職務,見證了廣州賽馬的輝煌與失落。
「最開始,《信息時報》開始出馬經,隨後《廣東求職報》、《粵港信息日報》、《南方聲屏報》等跟進,紛紛辦有馬經版,廣州賽馬會也辦了自己的《馬訊》,都是賣一元錢。」陳彼德說。
當時廣州賽馬在廣東馬迷中備受歡迎,每場比賽觀眾動輒數萬人。廣州賽馬會有自己的《馬訊》發售,各家報紙的馬經只能在場外銷售,但銷售尤其是零售價格還是一路上漲,一時「洛陽紙貴」,個別報紙甚至發行至以廣東為中心的周邊六省,不少外省人通過在廣州的親戚來買馬。
1994年6月19日,香港商報以它龐大的陣營和資深的馬經辦報經驗,辦了一份廣州馬會會員參考資料——香港商報「賽馬指南」,這是出現在中國內地的最早一份由港媒所辦的馬經報,該報對廣州賽馬會的每場賽事進行詳細的分析解讀,刊登馬匹資料,馬房情報,心水貼士,一應俱全,「賽馬指南」因其「特殊的身份」和較強的權威性,受到更多馬迷們的追捧。它的專業性則來自於寫手的強大:香港商報總共在廣州賽馬會內部找了4位人士「炒更」,撰寫馬經文章,其中包括陳彼德。
陳彼德坦言,剛開始他不知如何下筆,馬經有很多專業術語,他並不懂這些,但並不妨礙他去寫馬經。「我之所以硬著頭皮去寫馬經,最初的最大動力就是報酬高,香港人給我們的報酬高,每人每月9000港幣,那個時候,港幣比人民幣值錢。這也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看在高薪的份上,他專門到香港,買來很多馬經報回來模仿,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深深愛上了這份職業,並擔任多家媒體「馬經版」的特約撰稿人,在廣州電視臺「賽馬縱橫」和「現場直播」節目中用普通話講馬,由此成為內地「國語講馬第一人」。
「香港商報的到來,把內地的賽馬突然從一個小學水平一下提升到大學水平,馬經全彩版,內容豐富,馬房消息,往績表,原績派,賽事資料,盡善盡美,當時在廣州出版,每次印刷兩萬份,銷售非常火,每個賽馬日,前來觀看賽馬的幾萬廣州市民,幾乎人手一份。」憶起往事,陳彼德對第一賽馬網,隨著1999年12月14日廣州賽馬因政策原因被叫停,馬經報在廣州停刊。
陳彼德的痛心與欣慰
「廣州賽馬停了之後,無論是武漢賽馬還是全國賽馬,讓我最痛心的是,很多馬迷滿腔熱情,攜兒帶女,扶老攜幼進了馬場,興致勃勃而來,手上沒有一份馬經報,看什麼馬?連熱鬧都沒法看,別說看門道了!很多馬都不知道。」陳彼德激動地說,「這麼多年,主辦方都在自導自演自己看,有的出了秩序冊,但太官方,裡面沒有馬經信息,普通老百姓是拿不到的。有關方面從來沒有向大眾真正普及過賽馬知識,這是主辦方的悲哀,大江南北都沒有過,賽馬的馬迷怎能擴大?如何帶動內地馬業振興?如何建成賽馬強國?」
「當時馬經報只有廣州有,全國都沒有,賣一塊錢都很搶,現在我每次到賽馬場,感到很難受,什麼都沒有,講馬都沒法講,我到內地講馬,我自己都感到痛苦,為什麼?第一,喇叭回聲很大,轟轟響,連自己都不想聽,第二,馬匹沒有資料,電視臺轉播鏡頭亂走,講不成馬,逼得在那裡扯馬文化,怎麼相馬,過去怎麼搞的,第三,大家不配合。」
陳彼德說,目前,內地賽馬曲高和寡,一直沒有得到大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廣州賽馬賽得比較好了,評分、讓磅制度也有了。杜拜和廣州賽馬幾乎同時起步,但杜拜已成為世界頂級的賽馬地區,不要忘記,杜拜是不允許博彩的,中國也不允許博彩,中國為什麼發展不起來?這應引起中國馬圈人的深思,馬經報只是很多不規範中的一個環節而已。
陳彼德說,《萊德馬經》的出版,讓他很欣慰,希望中國馬圈有更多的像郎林董事長一樣的有識之士站出來,引領內地賽馬走向專業化、大眾化,希望這份馬經讀物能成為一盞明燈,引導著馬迷在黑暗中前行,迅速培育馬迷進入速度賽馬行業,振興內地馬業。
【小調查】
本文來源第一賽馬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Novia